邵玉田 | 走近吕晓一
<p>6月16日下午,应邀来到盐都群艺馆,说是参加一个音乐讲座,而实质上,我是想见一见仰慕已久的一位著名合唱指挥家吕晓一教授。<br/></p><p><br/></p><p>盐都群艺馆,坐落在世纪公园的东南角。因为个人的爱好所致,我是这里的常客。然而今天发现,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仿佛有了一种诗情萌发的绝好意境。</p><p>下午3点,园内绿荫如盖,蝉声如沸。</p><p><br/></p><p>一座仿古建筑——盐都群艺馆,被一片竹林和芭蕉树深情相拥。被称作“双清”的竹和蕉,都是夏日里生发清凉和雅逸的植物,那是脱离尘俗的清风逸气,是挺然傲世的峻拔之节,四时不凋,清爽高洁。</p><p><br/></p><p>这样美好的风姿,这样深刻的寓意,如何不是为着今天的一位神秘嘉宾而奉迎?又如何不是为今天的“清风”一场音乐讲座而呈现?</p><p><br/></p><p>因为,人面对竹和芭蕉,也常常在格物悟道。</p><p><br/></p><p>仍然记得,一个多月之前在东台王昆大剧院第一次见到吕晓一教授的情景。“气度不凡,活力四射”;“寓幽默于诙谐之中,藏机锋于笑谈之间”……我以为:用这样的语句描述吕教授,应该是实至名随。</p><p><br/></p><p>今天,宽敞明亮的排练大厅内,逾百名歌唱爱好者层层围坐、济济一堂,现场聆听吕晓一教授的《好声音是合唱团的灵魂》专题讲座。这是盐城市音乐家协会清风合唱团在此首次举办的大师精品课。</p><p><br/></p><p>提到吕晓一教授的名讳,声名远扬,享誉海内外。</p><p><br/></p><p>我还知道,在南大同学们的心目中,他就是“南大的小泽征尔”——相同的指挥家身份,相似的白色卷发,但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吕晓一教授要远比照片上一头银发的形象年轻了许多。</p><p><br/></p><p>他一手成立了南京大学交响乐团,把这支默默无闻的校园交响乐团带到了国际舞台上。他还兼任南京多个高校交响乐团及南京工人合唱团的音乐指挥。教学、讲座、排练、演出。他这种南京、香港来回奔波的“双城生活”,豁达的人生态度,沉淀出他的坚韧以及善待人生的宽宏。</p><p><br/></p><p>听他讲课,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既精准扼要,又情趣盎然。谈的是音乐,却犹如读诗,他古今中外混搭,从容自然,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倘若没有对音乐的烂熟于心,对合唱艺术的了然于胸,如何能够让台下的这些音乐爱好者进入痴迷状态?</p><p><br/></p><p>在这炎热的夏天,吕教授的惊言妙语,如一册在手,把卷细读,宛如一阵阵清凉之风,从心间拂过。</p><p><br/></p><p>这次授课中,吕教授针对合唱团建设问题提出了系统有效的解决路径,为清风合唱团打造“好声音”,提升整体合唱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构筑“清风”别具一格的声音图景。</p><p><br/></p><p>授课结束又重点排练了《香格里拉》《苗岭连北京》等合唱歌曲。</p><p><br/></p><p>飞扬的眉毛,富有感染力的动作。</p><p><br/></p><p>排练场上的吕晓一,幽默风趣而循循善诱,似乎坐在他面前的是朋友;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演绎成了非简单的知识传输,让人欲罢不能。</p><p><br/></p><p>他指挥排练,不仅仅是让大家了解作品的曲式,了解传统、现代和声的区别,同时要调动起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让大家“看见”音乐。</p><p><br/></p><p>比如,用彝语演唱的民谣,歌词质朴感人,旋律也同样动人心弦,反映了彝人朴实智慧中的坚强……</p><p><br/></p><p>他的指挥风格,别树一帜,细腻流畅,富于歌唱性。他的音乐授课,用音乐的语言,让人产生共情的元素,也体现出了超出寻常的文化传承力量。</p><p><br/></p><p>再次走近吕晓一,那种热爱和敬畏,难以用言语精确描述出来。未曾想,一个下午,非常短暂的时光,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得以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存在。</p><p><br/></p><p><strong>编辑:吴勇胜</strong></p><p><strong>总编辑:陆碧波</strong></p><p><br/></p><p><br/></p><p>(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kLo" id="wcn_editor_cs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