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eus 发表于 2023-6-26 14:35:44

邵玉田 | 为“农耕”立言——读赵寿华《与三农同行》...

<p>这么多年,我的笔触几乎都停驻于农村。<br/></p><p><br/></p><p>即便偶尔离开,也只是如同到田边喝了一口茶,偷了一会儿懒,然后,又站回了田间地头。</p><p><br/></p><p>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人,都有一种原乡情结。如今,最火爆最便捷的旅游——选择踏足乡村,享受田园风光。</p><p><br/></p><p>未曾想,日前一位长期驻守农村工作的文友,送来了《与三农同行》他的一本文集,喜出望外。翻开首页,一行标题《一个与三农同行者的足迹》(作者:丁解民,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为序的文字,呈现在我的眼前——</p><p><br/></p><p>“作为盐城三农战线上的一员,赵寿华同志长期在市委农村工作部门工作。”</p><p><br/></p><p>“《与三农同行》一书,有他自己以往工作成果的回顾,但更多的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多方位、立体式地呈现了盐城多年以来三农工作的特色和经验。”</p><p><br/></p><p>“时间跨度40余年,内容涵盖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发展与改革开放、农村政策与调查研究等。”</p><p><br/></p><p>寥寥数语,已经把这本书与作者其人,和盘托出。</p><p><br/></p><p>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p><p><br/></p><p>从原来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今天的美丽乡村,重回公众视野,已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新热土。</p><p><br/></p><p>赵寿华,一个看上去浑身和气的人,却又爽快得没有一点儿缠绕。所以,当你沉浸在这本书中,对他的人生和追求有了更多的了解时,你会发现,作者近期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完成这本书。然而,这样做,不轻松也不简单……</p><p><br/></p><p>“四十多年的‘三农’工作历程,我有太多的感悟和感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扎实推进、做深做实‘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社会各界不忘桑梓,关心和支持‘三农’发展;农村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群众常年奋斗在‘三农’一线,倾心描绘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壮丽画卷。”</p><p><br/></p><p>“作为一名‘三农’工作者,我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将自己曾经经历过一些主要工作、重点活动和实践片断,以适当形式呈现出来,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盐城农村改革发展及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轨迹和亮点。就我个人而言,也可以达到回望、留痕、自娱、分享的效果”。</p><p><br/></p><p>一字一句,读着他《写在前面的话》的这些文字,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眶里,已经湿润了。</p><p><br/></p><p>他把近半个世纪的锦绣人生都献给了“三农”。</p><p><br/></p><p>是心中的理想支撑着他,是对“三农”炽热的爱,给了他工作和写作的勇气与力量。</p><p><br/></p><p>《与三农同行》收入作者94篇文章,分经营篇、主体篇、发展篇、开放篇、政策篇、调研篇、情怀篇7个篇章,近38万字,可以说是精心筛选,三易其稿而成。他说:“之所以成书,完全是因为自己和三农打了一辈子交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实在难以割舍。”</p><p><br/></p><p>而我,则以文集寻觅他人生的雪泥鸿爪,触摸他笔墨间隐藏的谜底。</p><p><br/></p><p>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否止。</p><p><br/></p><p>眼界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境界的高度,生命丰富多彩的样貌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在他的作品中。</p><p><br/></p><p>《与三农同行》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p><p><br/></p><p>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p><p><br/></p><p>这篇读后感收笔之际,恰逢癸卯年的夏至,于是乎我想到了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虽然已是千年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我认为再也没有其他诗词能更让我们农家喜欢和选择的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p><p><br/></p><p>赵寿华的《与三农同行》既见证了曾经的辉煌,也守望着光明的未来。</p><p><br/></p><p><strong>(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strong></p><p>&nbsp;</p><p><strong>编辑:吴勇胜</strong></p><p><strong>总编辑:陆碧波</strong></p><p><br/></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cvD" id="wcn_editor_c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邵玉田 | 为“农耕”立言——读赵寿华《与三农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