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eus 发表于 2023-8-15 13:49:37

邵玉田 | 我的供销社生涯

<p style="text-indent: 2em;">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人十七岁初中毕业,先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做了三个学期的临时代课教师。十九岁,入职供销社工作。一九八三年调至盐城县供销社(后来改为盐城市郊区供销合作总社)工作,前后加在一起,长达二十多年。而这段时间,恰恰是我完成了“立身、立家、立业”,服务家庭,奉献社会,承担责任的人生关键时段。</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的我,即将步入耄耋之年。蓦然回首,我的供销社生涯,有一种潇洒和自在:就像在一条宽广平坦的路上,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走着走着,脚劲走出来了,人的精气神也走出来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那时年轻,心无旁骛,始终告诫自己:记住毛主席的话:“为人民服务”。说得更具体的就是:向全国供销商业先进模范人物李素文、张秉贵学习,像他们一样,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供销社的服务宗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八个大字,不仅仅是写在墙上,记在心上,关键是要落实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刚刚入职时,我留在了社本部办公室做文字工作,别人羡慕,而我却因为没去一线岗位,感觉有劲没处使。一年后,一次随县社领导去乡村调研,说出自己想下基层锻炼的想法,得到了组织批准,去北蒋公社下面的一个南蒋供销站,做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营业员。年纪轻,想有所作为。我想在别人眼里,让自己成为是能够经受得住风吹雨打的样子。有一次,送货下乡,独自一人划着小鸭溜子(放鸭的小船)出去,等到天都黑了,还没有回来。站里有人才想起我不会游泳,惊动了一大帮子人,沿着送货的方向去寻找。所庆幸的是,我路不熟耽误了时间,却安全地回来了。他们说精神可贵,但冒险不值得。</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接受批评,却不完全认同。所以,更多的时间,我还是喜欢把一双脚稳稳当当站在大地上,就像田野里的一株稻麦,风吹日晒,须活得皮实,活得健康,活得坚韧,才能颗粒饱满。</p><p style="text-indent: 2em;">至今,我仍然记得——供销合作社的“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1971年又调到了盐城有“小江南”之称的张庄供销社。这是当时全省供销社系统“勤俭办社”的一个先进典型单位。张庄供销社除了大型货物,其余都是职工自己用业余时间装卸,用担挑肩扛节约商品流转费用。这是当时所倡导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双学精神”。于是,我既要立足本职,又要将这里的故事总结出来,形成文字,投送给媒体,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此时的我,人生简直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一下子变得更热闹更丰富多彩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1980年,我工作再次变动至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第二年抽调去县社“双学办”,第三年又被公司要回头,结果还是被抽调上盐城市委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潘黄工作组。农民持有供销社的股份,“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供农民所需”这是供销社义不容辞是责任和担当。供销社的体制改革是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部分。</p><p style="text-indent: 2em;">之所以被调上了潘黄工作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我在张庄供销社工作二年,之后又被调到了龙冈供销社。这是盐城县西区最大的集镇供销社,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老主任潘遥同志曾经在这里调研蹲点,龙冈具有“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性。二是加上龙冈工作这八年,此时的我,在供销社基层工作了十九年,而且是边工作、边实践、边文字,写总结材料的那种角色。工作组成员里,盐城市郊区供销社系统只派出我一人,大家戏称:我是“一人工作组”。当然,我也没有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希望,工作组结束前,我完成的一份题为《合心、合力、合利》的调研报告,脱颖而出,被市委市政府《盐城工作》选用,且好评如潮。</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出生于农村,工作在农村。供销社就是我人生出发的原点,我对供销社有一种特殊的情感。</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供销社我首选接触的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之后到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在一次全省农业生产资料工作会议上所阐述的,还是与“农”相关的文字。</p><p style="text-indent: 2em;">那些六十年代耕种用的,如“犁铧、铁锹、钉耙”等;灌溉农田用的风车上的零部件,如“槽桶、拂板、攉子(前凹后凸,链接抽水用的)”等;收割庄稼用的,如“镰刀、杈子、扳掀、翻趴、稻萝、笆斗”等等,一件件都连接着农村农民的各家各户,关乎他们庄稼的收成,关乎他们的劳有所获和生活的质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仅如此。</p><p style="text-indent: 2em;">那些商品,一件件融入大自然,与农作物同呼吸共命运……我一天天,抚摸着它们,仿佛在倾听并领会自然的“物语”,与自然一道成长,一道浸润于其中的精神世界。</p><p><br/></p><p><br/></p><p><strong>编辑:吴勇胜<br/></strong></p><p><strong>总编辑:陆碧波</strong></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cvD" id="wcn_editor_c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邵玉田 | 我的供销社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