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eus 发表于 2024-1-24 17:13:47

陈美林 |指尖绣经纬 青丝入画长——布帛上的“东台一绝”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寸青丝,一段剪不断的深情。<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长久以来,人们珍爱自己的头发,并由此赋予头发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p><p style="text-indent: 2em;">所以,当一幅绣品呈现在你面前,并告诉你,这是用头发绣制而成,你是不是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p><p style="text-indent: 2em;">是的,这样的生命符号,给予人的,远不止技艺的钦佩,更是那种从心底而生的震撼。</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样的震撼,在东台,被沿袭、被记忆、被传承。</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提到发绣,不得不提及刺绣。发绣是刺绣的一种,正是刺绣衍生出了发绣。</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40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就有“衣画而裳绣”,它融入生活,将美好和诗意赋予布帛,可装饰,可艺术,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更多的时候,代表着一种文化。</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考据,究竟是谁,第一个尝试了发绣。但我们知道,在那个各种刺绣风格百家争鸣的时候,就有那么一些人,悄悄地以发代线,青丝入画。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比较早的发绣作品为南宋时期的《东方朔像》,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华书局出版的徐蔚南著《顾绣考》一书中也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的记载。在近代,刺绣名家沈寿亦用自己的秀发将张謇手书的“谦亭”二字绣上白绢,献给张謇以示报答。</p><p style="text-indent: 2em;">也有人说,发绣最初起源于佛堂,因为在那个不敢随意惊扰头发的年代,只有在佛堂,才会以虔诚的名义,将青丝入绣。于是有了《观音大士像》《弥勒佛》等传世的发绣作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于我们东台而言,我们目前找到的比较早的关于发绣的文字记录,是清光绪年间,小说家宣瘦梅的代表作《夜雨秋灯录》。在该书卷二《发绣佛》一文中,记载“东海晾网寺,藏有绣佛一帧,绫本,长二丈四尺,横八尺……其上则《金经》全卷,蝇头小楷,粲如列眉,末注嘉靖某甲子,优婆夷女弟子叶苹香盥沐发绣。”文中所提晾网寺在1950年之前都属于东台。文中,还对该发绣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佛像科头披发,面如满月。胸前缨络,垂如蛛网。左手当胸,宛抚字;右手秉羽扇,下垂水纹袈裟。袒右臂,赤双趺,危立龙头黾背上。鼍龙半身在海涛中,四足摆簸,举头张吻,吐白毫,升空成楼阁台榭,日月山河。其下则飞蛇飞鱼,水母,争来朝拜,怪怪奇奇。佛目微睨,慈悲苦恼,意甚垂怜。”这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比较详细的关于发绣的文字记录。</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无论怎样,在漫长的刺绣发展史上,发绣依旧是小众的,“贵族式”的、寂寞的,有的只是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传世的发绣作品寥寥无几。</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天我们追溯东台发绣的渊源,尚未确定究竟起源于何时,却有三点可以肯定,一则,东台民间的刺绣传统给予了发绣成长的土壤;二则,东台发绣的技巧受苏绣的影响比较深;三则,东台的书画氛围赋予发绣更多的艺术品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刺绣传统上看,东台和很多地方一样,“女红”是很多女孩子的必修功课,普通人家的女儿学了用来养家糊口,富贵人家的女儿学习则为修身养性。清道光二十四年,富安镇吴寿增就曾在何垛场开办丝线作坊,供绣坊所需。纤纤擢素手,一幅幅饱含艺术之美和人文精神的刺绣作品,可庙堂,可民间,在最朴实的大众中被传承。</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发绣技巧上看,发绣发端于刺绣,依附于苏绣得以延续,并借助“苏绣”技艺脱胎换骨。20世纪70年代,东台工艺美术厂的发绣也是在苏州老艺人、苏州刺绣工艺大师的协助推动下走向新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艺术氛围上看,“文人画绣”使得刺绣不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成为文人雅士追逐的艺术品。作为书画艺术之乡,东台诞生了一大批书画名家,绣女们将他们的画绣在面料上,赋予了这些书画作品新的艺术生命,有些文人画士甚至直接参与刺绣创作设计。</p><p style="text-indent: 2em;">(二)</p><p style="text-indent: 2em;">每一朵花都有春天,因为独特,因为神圣,因为虔诚,发绣终究还是在传承,并逐渐迎来了自己的春天。</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近现代,1993年《盐城市轻工业志》书上记载了关于发绣的相关内容,书上记载,1959年由东台刺绣厂组织刺绣技师设计,绣娘王益芬绣制了《麻姑献寿图》一幅。这是发绣复苏的端倪,亦可见东台人的努力与执着。</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发绣在东台的春天,更确切地说,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台工艺美术品厂。</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个厂在当时可谓“风华绝代”,不仅汇聚了高伯瑜、沈子丞、王能父、陈负苍、周天民等省内响当当的老一辈知名艺术家,更聚集了一大批苏州等地的画家、技师、绣娘、设计人才等。这一期间,东台本地的知名书画家鲍审、吕荫春、陈作钧、吉伊畴等也被延请进厂。</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这个厂的前身东台镇跃进人发工艺厂1971年转型开始算起,在东台历史舞台上闪现了二十多年的工艺美术品厂给东台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辉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贡献,一是复苏并发展了东台发绣;二是为东台发绣,乃至书画、装裱等培养了大批人才。</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发展发绣上看,正是在这个厂,被尊称为“现代发绣之父”,曾经参与过苏州发绣技术发掘的高伯瑜先生担任技术指导,组织几名刺绣技师,成功研制出一幅仿唐寅发绣作品《秋风纨扇图》。虽然仅仅是墨绣,虽然只是普通的苏绣针法,然而,以此为起点,激情在这个厂里,被点燃,被绽放。</p><p style="text-indent: 2em;">几年时间内,东台发绣,不仅完成了复苏的尝试,更大胆尝试,不断精进。改传统墨绣为彩色发绣,汲取历史上“文人画绣”的丰富营养,融书画与刺绣于一体,使得东台发绣从传统佛像、经文的基础上跳脱出来,延伸出更多题材,比如传世名画、民俗作品、现代摄影等。同时,在针法技艺上变“双钩”为“晕色”,开发出了“双面彩色发绣”“双面异色发绣”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发光中,不断精进,在精进中,渐而完成自己,东台发绣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鲜妍度。在一张1985年的《发绣生产技术质量检验标准》上,我们看到针法质量有“凭证服帖,不凹不凸”等9项,装裱质量也有“通幅整齐,不断不翘”等等。是的,产量提升后,便需要有更高的标准,而标准化生产,也使得发绣生产走上了工艺流程化。创作、设计、生产、营销,各有分工,自此,发绣的制作结束了历史上单打独斗、一家一户家庭作坊式生产,走上了现代科学化的生产轨道。</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人才培养上看,正是在这个厂,一大批工艺美术人才成长了起来。作为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发绣涉及绘画、书法、绣制、装裱、设计等诸多领域,是诗、书、画、印的统一。发绣的设计者需要懂得刺绣原理,会刺绣;绣娘不仅会绣,而且得懂画意,“胸中有画”。国画大师作画、书法大家题款、刺绣巧匠绣制,东台发绣一出手就惊艳了众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时,也正因为这里集聚了一批江苏工艺美术界的大家,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工艺美术爱好者呼朋引伴而来,在东台本地,这个厂更是当时东台的文化高地,很多人来厂里,不仅是谋生,更是学艺。工艺美术品厂存在的二十几年里,还先后多次举办发绣培训班,充实扩大发绣队伍。今天东台知名的发绣技师、书画名家、装裱巧匠,很多人都是在这个厂学习成长起来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所以,即便在20世纪80年代,大批苏南的客籍人员返乡,发绣,却在东台扎下了根。一年年,那些在工艺美术品厂成长起来的东台本地人成为发绣生产的“中流砥柱”。</p><p style="text-indent: 2em;">即便,90年代中后期,工艺美术品厂也不在了,但是从这个厂里孕育出的发绣之“花”,从此走向了更广阔的民间。一爿爿发绣店隐在这个街道,那条巷子,似春日的花朵般,悄然绽放,静静生香。</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有一句座右铭:“伟大的作品,不是依靠力量完成,而是凭借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完成的。”也许,今天的东台发绣离伟大的作品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东台发绣走到今天,的的确确是靠的一代代人的坚持、努力和探索。</p><p style="text-indent: 2em;">发绣技工的人数扩张,见证了东台发绣的不凡路程:</p><p style="text-indent: 2em;">20世纪70年代初期,工艺美术品厂里领衔发绣草创研制的,仅有8位苏州刺绣技师。</p><p style="text-indent: 2em;">1975年底,东台县工艺美术品厂发绣职工已达70多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九十年代初期,厂里从事发绣的技师、绘画设计人员、绣娘有300多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世纪初,东台发绣从业人员扩展为1400多人,20多个经营厂家,40多处经销门店。</p><p style="text-indent: 2em;">青丝缕缕入画来,短短二十几年,发绣从民间的偶尔为之,一跃成为东台特色文化的代表,它从东台若干工艺美术种类中脱颖而出,一时间“誉满天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丹青染尽清明胜,素手神传风俗情”,这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20世纪80年代中期,观看发绣长卷《清明上河图》后手书的对联。</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张颁发于1983年的荣誉证书,证书上这样写道:“东台工艺厂,你厂生产的发绣国画出口产品,品质优良,于一九八三年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对外经济贸易部门的赞誉和领导的好评,特发给证书,以资表彰。”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p><p style="text-indent: 2em;">于是,成为东台“文化符号”之一,也就成了必然。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频频闪现发绣的身影;国内外的各种工艺美术展,发绣荣誉“代言”,一次次获奖,一次次成为指定礼品,东台发绣成就着属于自己的骄傲。</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3年,东台镇被国家文化部图文司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7年,东台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东台发绣民间艺术之乡”;</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8年、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发绣艺术之乡;</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9年,东台发绣成为省非遗,同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2014年,“东台发绣”地理集体商标被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1年,东台发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p><p style="text-indent: 2em;">几十年的努力,东台开创了发绣工艺发展史上的新纪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或是长十多米的发绣长卷,将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史诗”名卷,搬上布帛。或是精于细微,在尺寸之间,展现上百种形神兼备人物的微发绣。</p><p style="text-indent: 2em;">或是巨幅屏风,立于商务场所的大堂,平添风雅韵味;或是盈寸的摆设挂件,置于普通你我的办公室、家里,给生活予以情趣和生机。</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天的东台发绣,早已从传统虔诚礼佛的“表述衷情”,成为大众均能接受的“共情体验”。它不仅是一件代表着东台匠心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更由此构建出了新的文化审美、消费符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得不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刺绣正被机器替代,但是发绣,目前还不可人工替代,因为原材料的特殊,它只能在绣绷上,被绣娘一针一线地绣出。</p><p style="text-indent: 2em;">是的,一根根柔软光滑的发丝,在绣娘的手中分合滚缠,一点点变幻成了万物百态。</p><p style="text-indent: 2em;">当我们静静地立于一幅发绣作品面前,我们不仅慨叹于其清新高雅、苍润秀丽、惟妙惟肖,更被这种生命符号艺术散发的温度所震撼。</p><p style="text-indent: 2em;">指尖绣经纬,青丝入画长。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考验与成长,新时代的东台发绣怎样走,如何走得更久,亦是新的话题。然而,我们相信,努力在、“匠心”在、信心在,当下不负,未来不惧。</p><p><br/></p><p><br/></p><p><strong>来源:东台日报<br/></strong></p><p><strong>荐稿:程可石</strong></p><p><strong>编辑:吴勇胜<br/></strong></p><p><strong>总编辑:陆碧波</strong></p><link rel="stylesheet" href="//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P6E" id="wcn_editor_c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美林 |指尖绣经纬 青丝入画长——布帛上的“东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