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eus 发表于 2024-4-25 12:34:36

邹迎曦 | 感知大丰之城市珍藏

<p style="text-indent: 2em;">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珍藏,其珍藏者,皆为该地物产精华,正所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在大丰这块丰腴的土地上,一个个造物精品经过历史的筛选,被城市悉数珍藏。<br/></p><p style="text-indent: 2em;">隋代的传统民间艺术——麦秆画。它最初是农村家庭妇女以麦秆为底色、衬以布底的剪贴画,内容大多是风景之类,后经专家和民间艺人多年精心研制而成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麦秆画的艺术效果,如剌绣细腻的格调,似国画雄厚的墨韵,像油画斑斓的色彩,若水彩画清丽的情趣。其特点是:组合的画面色彩鲜艳,立体感强,且经久不变;既古朴典雅、雍容华贵,又栩栩如生,有呼之即出之感。麦秆画的内容广泛,花卉虫鱼、飞禽走兽、山川人物,以及各种建筑、自然风光皆能入画。麦秆画运用麦秆的本色,而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作品工精艺巧,别具匠心。当代画师沈社国创作的麦秆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文化艺术节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参观者络绎不绝,赞不绝口。这株艺术殿堂中古老而又新雅的奇花,以其秀丽高雅、稳健苍润的艺术魅力,在民间国际文化艺术联欢节和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屡获殊荣。</p><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大丰瓷刻,是以瓷件为载体,钢凿和铁锤为主要工具,凿刻瓷件产生崩瓷,使艺术作品物象机理再现于瓷体表面的地方传统美术。精细的凿刻,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刀法和技法结合,在瓷体表面再现书画笔墨之韵金石雕刻之趣,风格立异,极具魅力,被工艺美术家、文化学者、收藏家喻为“瓷器上的剌绣”。黄海日出映照大丰瓷刻的非遗魅彩,串场奔流吟诵地方文脉的经久不衰。大丰瓷刻传承传承艺术记忆历史;非遗之光,尽情涂染幸福大丰、文化大丰的时代绚烂。</p><p style="text-indent: 2em;">味甜可口的——恒北早酥梨。早酥梨,是中国农科院新城果研所培育的。大丰于1968年引进枝条,嫁接繁苗300多万株,1970年在恒北村拓植果园1300亩。1996年,恒北村早酥梨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早酥梨3500吨上下 ,成了远近闻名的早酥梨生产专业村。早酥梨抗逆性强,树势旺,早熟高产,栽后3—4年开花结果。每年七月上旬成熟上市,单果重200—250克,最大的有650克,顶部突出,棱沟明显,皮色黄绿。果肉白色、细腻、松脆、味甜、多汁,座果率高,品质上等。由于早熟上市,加之品质上乘,远销长三角和香港、澳门地区。</p><p style="text-indent: 2em;">风味独特的——裕华羊肉。到大丰怎能不吃裕华羊肉,古往今来,羊肉成12为大丰人招待客人的保留“曲目”。说起羊肉,不禁让我想起清代诗人袁枚用羊肉宴请宾客的趣事来。一次,袁枚用上好的羊肉年做了一道羊肉宴,宴请宾客,但客人因惧怕膻味而不动筷子。此时,袁枚笑着说:羊肉之味,美不可言,怎能不吃呢?自古文人都知羊美,美字从羊,鲜字从羊,羹字从羊,就连吉祥如意的祥字,也离不开羊,可见凡山珍海味,均不及羊肉味美。大家听后,纷纷举筷争相品尝。每当想起了这个故事就想吃裕华羊肉。裕华独特的羊肉烹饪在本地是口耳相传的秘密,源于一家一户的“私房菜”,其中火候、辅料、配料、吃法并没有一种绝对统一的标准,但大凡有此烹饪手艺的店家和厨子都能在红焖羊肉上做到“羊皮香醇嫩滑、羊肉绵软鲜辣、色泽光亮、肥而不腻、风味独特”。近年来,裕华羊肉从正宗的“私房菜”冠名“裕华牌”羊肉推向市场,远销苏南、浙江、上海等金三角地区。“裕华牌”羊肉蒸空包装的系列产品,其特色是:色泽红润、香气浓郁、肥而不腻、甜辣适中。裕华已经逐步形成红彤彤的“裕华羊肉膳香千里”的饮食新文化。</p><p style="text-indent: 2em;">&nbsp;“天下一绝”的特产——白驹“三腊菜”。600多年前文学巨匠施耐庵在白驹潜心撰著《水浒传》时,其餐桌上常有的一道佐菜,名叫“三腊菜”。“三腊菜”因主要原料是野麻菜,利用它的麻辣、芥子的辛辣、寒冬腊月制作有腊气,“腊”“辣”同音而得名。如今这“三腊菜”已成为天下一绝的特产。餐桌上如果有了“三腊菜”,那香味,那颜色,一定会勾起人们的食欲而不等主食上桌就想先尝上几口。那摆满美味菜肴的筵席上,一盘“三腊菜”常常会被宾客们风卷残云般首先打扫干净。一下子吃上几口,一股辣气会直冲你的鼻孔,剌激得你泪光盈盈。它会使你开胃通气,食欲大振;驱寒止痛,暖气回身;如果是伤风鼻塞,则会马上透气舒畅。“三腊菜”,看似普通,实是中华佐食古文化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一绝。</p><p style="text-indent: 2em;">&nbsp;“化腐朽为神奇”的——裕华大蒜。大蒜,让裕华人走上了“化贫穷为富裕”的“神奇之路”。明代的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称大蒜有“化腐朽为神奇”作用,“能避邪恶消臃肿”,防止多种烈性传染病,疗效显著。还说若将大蒜“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谒腊毒不能害”。改革开放以后,裕华走出了大蒜第一人——耿志明。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裕华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可年产青大蒜10万吨、蒜苔5万吨、蒜头5万吨。同时具有相当规模的冷藏保鲜和深加工能力,可年产30万吨大蒜油、1500吨大蒜片。青货大蒜系列远销全国30多个城市,保鲜蒜苔、蒜粉、蒜泥、蒜酱等大蒜系列产品和大蒜油软胶囊系列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市场很受青睐。“裕华牌”大蒜系列产品连续数届荣获“中国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并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裕华“大蒜之乡”的美誉已名扬海内外。</p><p style="text-indent: 2em;">乾隆皇帝亲奉的“天下第一鲜”——文蛤。文蛤,是大丰海产品中的佼佼者。每年都有一千多吨的入市,总产居省域前列,远销国内外市场。文蛤肉嫩味美,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元素,还含有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钙、钾、磷、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在唐代曾是皇宫海珍贡品。</p><p style="text-indent: 2em;">大丰黄泥螺,脆嫩辣香、咸甜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大丰麻虾酱鲜美清纯;斗龙龙虾鲜香飘天下;小海香肚闻名遐尔;西团桂花圆餐桌上首选;刘庄麻辣鸡竟然赶走了北京烤鸭。一个个标识着大丰的名品特产,走了出去,在大千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p><p><br/></p><p><strong>作者简介:</strong></p><p><strong></strong></p><p><strong>邹迎曦</strong>,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亊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历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等职。退休后,潜心研究盐文化和盐垦文化。现为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容座研究员、张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盐博物馆专家顾问、省级海盐“非遗”传承人等。主要作品:《古淮盐20说》《盐垦研究》《本场人历史与文化》《家乡的盐垦》《盐垦古韵》《盐韵大丰》等著作。主编《大丰市志》《大丰盐政志》《大丰市经济综合管理志》《大丰市工会志》《盐城市大丰区历史地名志》等。</p><p><br/></p><p><strong>编辑:吴勇胜</strong></p><p><strong>总编辑:陆碧波</strong></p><link rel="stylesheet" href="//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P6E" id="wcn_editor_c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邹迎曦 | 感知大丰之城市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