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正堂 | 国祖叔叔
<p> 叔叔在本村以及邻近镇村的干部群众、大人小孩口头称呼中一直是以“小华书记”出名的。叔叔在上世纪60-80年代长期担任过本公社、乡党委副书记、供销社书记。华书记前面冠以“小”字,一是因为本村还有一位华国生书记,与其同辈份,且比他年长4岁,二是因为华国生书记曾任张郭乡党委书记,戴南区党委书记,职位高一些。(人们称华国生书记为大华书记)<br/> 叔叔生于1935年4月16日,排行老三。叔爷是贫农,无力供弟兄三人上学,所以,解放后,15岁的叔叔才开始接受了共和国三年的新式教育。18岁时,叔叔就担任乡团委书记了,从此走上乡镇基层领导岗位,90年代退休后,叔叔服从镇党委决定,发挥余热,还担任镇综治办主任,年逾花甲、古稀之年的叔叔还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下班,走村串户,接受来访,调解纠纷,一直到75岁才真正“退休”。叔叔20岁入党,一生为党工作近60年。<br/> 文革期间,叔叔被“造反派”游斗,一个漆黑的冬夜,叔叔打头的四名“走资派”走在前面,“造反派”紧随其后。一不小心,叔叔踏进了沤渣的泥塘中,他屏着气,继续往前走,后面三个人心领神会,也不作声,“引领”着造反派共赴泥淖。这个“走资派”智斗“造反派”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一直流传着。</p><p></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section></section><p></p><p> 上世纪60-80年代乡里经常召开万人大会,场面壮观,叔叔主持大会,声如洪钟,口若悬河,宣讲形势滔滔不绝,布置任务斩金截铁。有一次万人大会,他的二儿子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担任主持人的他,预先不知道学生代表就是他儿子。日后每提及此,叔叔不免露出喜悦之色。<br/> 叔叔育有一女四子,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儿孙辈中上中专,读大学,出国留学的在我村首屈一指。他的子女在村中成为大人教育孩子的样本,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叔叔在村中是“高”官,不言自威,再调皮的小孩见到他都有些畏惧,老远处就敛声慢步,或悄悄绕道。但村中大人对叔叔、婶婶都非常敬重,无论哪家遇到什么难事,叔叔婶婶都会主动帮助解决。2007年4月26日,农历丁亥年三月一十傍晚,婶婶因突发心脏病溘然辞世,村中人无不扼腕。此后,大姐悉心照料叔叔饮食起居,镇上村中忙碌穿梭。<br/></p><p></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section></section><p></p><p> 2013年,叔叔查出肺部肿块,家里人尽力瞒着他。也不知他真不知还是假装不知,总之他仍旧非常乐观,谈笑风生。四弟特意停下手头的工作,专门在家伺奉汤药。四弟说,绝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做医生的表兄几乎是下班后每日必到,望闻问切,精心诊治。这年叔叔虚岁79,按照贺九不贺十的乡俗,生日那天,子女们借九寿堂公司的大会堂为他贺寿,主席台正中是一个大大的红色的寿字,上边突出主题:华国祖先生耄耋之庆。两边的柱子上贴着一副嵌头嵌尾联:国泰民众安,和谐盛世万年长;祖慈儿孙孝,兴隆昌盛臻福寿。全村每家每户都请到了,镇领导也来了。镇票友协会搬来扬琴、锣鼓、音响,吹拉弹唱,欢声笑语,非常热闹。叔叔先在下面敬酒,后又上台唱了一首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字正腔圆,博得一片掌声。那晚应该是叔叔一生中最高兴的记忆之一。<br/> 叔叔爱看书,很健谈。我在离家7华里的镇上上班,有时周末回家,常与叔叔聊天,历史、地理、人物、旅游、养生等等,无所不及。一次谈到毛主席,我说他小时候很调皮,偷偷从私塾出来到池塘游泳,塾师告状到父亲处。叔叔接过话说,毛主席少有大志,离开韶山时写了一首诗给父亲,这首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很惊叹,年届八旬的叔叔记忆力如此之强。<br/></p><p></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section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section></section><p></p><p> 叔叔告诉我小时候名字叫华国忍,庄上的一位叫国香的长者说,忍字头上是个刀。于是帮他改名华国俎,后来叔叔知道俎是切菜板,于是改名为华国祖。<br/> 叔叔于2014年3月28日农历甲午年2月28日晨逝世。全村人为他送葬,在我们这里,甚至更广的区域范围里是很少见的。此乃民心所向。<br/><br/></p><p style="display: none;"><mp-style-type data-value="10000"></mp-style-type></p><p><strong>来源:范家五巷</strong></p><p><strong>编辑:吴勇胜</strong></p><p><strong>总编辑:陆碧波</strong></p><link rel="stylesheet" href="//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IxM" id="wcn_editor_cs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