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pheus 发表于 2025-3-20 21:24:24

徐清国 | 追思叔母感恩颂美德

<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 3 月 15 日,在这个如同往常的周六,我突然心生前往同城四叔父母家看望的强烈意念。久病的叔母,在新年过了正月之后,病情急剧恶化,已经进入弥留状态。我来到叔母家中,轻轻走到她身边,小心翼翼地俯身摸了摸她的手脚,感觉依然还有着往日的温暖。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当晚,叔母走完了她 81 载的人生旅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叔母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叔母重恩厚德,令我追思无尽……&nbsp;</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呵护备至,点点滴滴暖人心</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时光追溯到60多年前,叔母马维珍与我大姑母徐慧珍是原盐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同学。经大姑母牵线,叔母与服役回家探亲的叔父徐怀志相识相爱。叔父是曾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凯旋回国转为解放军。1963年初,叔母与再次回探亲的叔父成婚。当年底,叔父退伍回家乡建湖县原白果公社先行大队(今冈西镇陆河村),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和大队民兵营长。1964年,知青叔母从县城下放后,跟随叔父过起农村生活,一直呵护着身边侄男侄女的成长,令我终身难忘。</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平时经常给食品。</strong>小时候,每次去叔母家,那都是我最期待的时刻。一进门,叔母总会从柜子里拿出早已备好的水果糖、小零食,笑着分给我们侄男侄女。她每次都拉着我的手,关切地问我最近好不好,吃得饱不饱。那时候,大家条件普遍不好,但叔母家相对好些,她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特别是夏日的夜晚,凉风轻轻拂过,我们围坐在户外,一边吃着叔母给的小食品,一边聆听叔母讲着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她的声音,伴随着轻柔的风声,如同潺潺的溪流,流淌在我们心间,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个甜美的时光。</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寒冬正常供热水。</strong>冬天,寒风刺骨,天寒地冻。叔母家里升起了碳炉,不仅用来做饭烧菜,还给我们准备热水。我家烧草不富足,舍不得烧热水,灶台上汤罐晤的、锅堂里水壶炖的温水,总是不够一家人洗漱用。因此,叔母总是热情地招呼我们去她家打热水。每当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着叔母给的热水洗脸洗脚,不仅感觉身体暖了,更感心暖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考试失常增自信。</strong>我刚上初一的那次摸底考试,发挥失常,成绩很不理想。心情低落的我,仿佛被乌云笼罩。叔母知道后,将我叫到身边,眼神里满是温柔与鼓励,轻轻地摸着我的头说:“二仔,你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一次没考好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重新考好的信心。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她的话,就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我失望的心田;又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之路,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在学业上不断进步。</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关爱有加,件件桩桩感人深</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1966年,叔父因曾参加抗美援朝被安排到县民政局下属事业单位工作;1976 年,县民政局照顾安排我叔母进所属福利厂工作,入住迁送站家属区,举家进城;1978年,叔母作为下放知青落实政策,被被分配进县齿轮厂工作。虽然和叔母见面的机会变少了,但她对我们始终关爱有加。她就像冬日里的阳光,总是给我们带来温暖。中华民族仁爱的传统美德,在我叔母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感恩得益于叔母的深情关爱。</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助力高考加油站。</strong>叔母回城后,家里成为乡下亲人的小招待所,父辈“5男2女”,10多个侄男侄女和外甥每到县城,几乎都到叔母家吃住。1978 年,我高中毕业准备参加高考,叔母考虑到我家在乡下,参考不方便,就让我提前几天住到她家。那段时间,她悉心照顾我的生活,给我鼓劲加油,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备考环境。临考那天,叔母特意为我包了棕子,祝愿考中;她还把自己的手表摘给我戴上,以防误时。她就像一座坚实的后盾,让我充满信心地参加高考。</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住院专供鱼汤面。</strong>1984 年 6 月,我应招进入县广播电视站担任编辑记者。当年秋天,我就因患伤寒住进县医院,恰遇在县工具厂工作的大伯父也因患急性痢疾,和我同住传染科病房,都只能吃半流食。叔母心疼我们,每天中晚都会精心煮好鱼汤面,让女儿冬梅、儿子徐军、徐民轮流给我们送来。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面,饱含着叔母深深的关爱,让我一次次感动得眼含热泪。我出院时,叔母又安排孩子们把我接回家中休养。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我很快恢复健康,此后仍把我留住家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会亲助圆婚恋梦。</strong>也是1984年秋天,我与老街上叔母娘家邻居女儿张志芹相恋。不久,叔母带着我母亲和我3岁的侄儿小白银到我岳母家会亲。她们早就熟识,一见面就亲切地互称“马二姑”和“丁大姑”,彼此非常亲热,关系十分融洽。我们原本双方根牢底实,互相投缘,加之叔母这一番用心用情的安排,使我婚恋大事即刻水到渠成。</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遗言抵金,字字句句催人泪</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叔母病重后,心里似乎有个阴影,因为大伯母、二伯母、我母亲都是刚过八旬就离世了,而她今年也刚好过八旬且病情严重,她便预感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临终前,她把后事交待得清清楚楚。催人泪下的是,她的遗言字字句句想的都是他人,就是只字不为自己。</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她最体谅亲友。</strong>叔母哽咽着说:“我想双休日走,尽可能让工作的亲友少耽误上班时间送我。”她还反复叮嘱叔父和子女:“要把亲友接待好,外地来的亲友安排宾馆住宿,饭菜烟酒都要讲究些。”叔母甚至还向她大弟马维哲等打招呼:“外甥做事如有不周之处,请你们舅舅多担待、多谅解!”遵从叔母遗嘱,儿女将她的后事办得很圆满,众亲友无不满意和夸赞。</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她最不舍老伴。</strong>叔母娘家祖居县城老街,她是父辈中少有的城里人和文化人,因为崇拜军人,与参军回乡探亲的四叔走到一起,一生相亲相爱。临终前,叔母一次又一次拉着叔父的手,眼中满是眷恋与不舍,一遍又一遍地说舍不得离开他,可惜重病在身,儿孙都已尽责尽孝了,特别是“大爷”徐军为她几次住院尽心尽力,遗憾无法相伴再走一程。她嘱咐叔父:“我走后,你不要过分伤心,不能领着孩子哭,要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她对叔父一往情深,使亲人们禁不住热泪涌流,我的视线瞬间又一次被泪水模糊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她最牵挂曾孙。</strong>叔母一生总是对亲人关爱和牵挂,临终前特别牵挂的是在南京上四年级的 11 岁曾孙大铖。大铖聪明可爱、好学懂事,节假日几乎都会被接回来看望太太。气息微弱的叔母,努力睁开眼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还在念叨着:“大铖是我心肝宝贝,要呵护引领他长大成人、成才成家,我就放心啦!”听到这些话,让家人泪水夺眶而出。</p><p style="text-indent: 2em;">追思叔母,特别令我赞颂的是,她用一生风范体现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她对待家人,无微不至;对待邻里,热情真诚;对待社会,默默奉献。她的善良、她的关爱、她的无私,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后辈。如今,叔母走了,离开了她热爱的世界,离开了她一直牵挂的亲人,可她的美德、她的教诲,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p><p style="text-indent: 2em;">叔母啊,叔母!您是世上最好的母亲,天下最好的妈妈!我们会用您一样的爱心和情怀,传承您厚重的美德,传递您浓浓的真情,守护我们幸福家园,营造温馨和谐社会,告慰您的在天之灵。叔母啊,叔母!我们会永远怀念您、感恩您!您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驻在我们脑海;您的重恩厚德,将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p><p><br/></p><p><strong>编辑:吴勇胜</strong></p><p><strong>总编辑:陆碧波</strong></p><link rel="stylesheet" href="//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IxM" id="wcn_editor_cs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清国 | 追思叔母感恩颂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