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中,倾听告成古镇的绵绵絮语
彭相鸿
白露悄然而去,秋分已临,今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中原的山水气候从此秋意渐浓。
午后两时许出了车站,前来接应的司机问是否先往大鸭梨酒店,我说直赴告成古村。这是我第二次拜访登封告成了,上次是一九九九年春,我在盐都的北蒋工作时随队往临颖县南街村参观学习而顺拢,用半天时间初会初识了这个神秘而神圣的古城。这次是专程而来,重温历史,接受中华古老文化的洗礼。
一 长空碧,云翻扬,曲卷黄叶飘零忙。嵩山脚下,仲秋的风扑鼻拂面,一扫燥热,很清新,很凉爽!它迎着我一路上山,如笙箫琴钟,伴和着古镇轻言有致地向我娓娓道来嵩山与告成的沧海桑田与神奇过往......
登封,河南省辖县级市,地处郑州西南部,东临新密市,西接伊川县,南与禹州市、汝州市交界,北与偃师区、巩义市毗连。
登封,历史久远,来头非凡!你若颁开《登封志》,定然目不转睛----
夏时,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都,称为禹都阳城。
周时,为颍邑。周公在嵩山测量天文,安放日晷,登封为古京师洛阳的东部屏障之一。
秦时,置阳城县和颍阳县(今东华镇),属颍川郡。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为奉邑。
后魏时,设置阳城郡,管辖阳城、颍阳、康城三县。后又置中川郡,管辖湮阳、颍阳二县。
唐天册万岁二年(696年),武则天为展示自己的政绩和抱负,下诏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以表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登封由此成名。
宋庆历二年(1042年),废颍阳县为镇,后又复为县。
金代,将登封县、告成县两县合并为登封县,并颍阳县入登封县,属金昌府。
元、明、清代,登封县均属河南府。元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观星台,元世祖令许衡“领太史院事”,郭守敬和王恂为副,作天文大地测量,编《授时历》。
民国元年(1912年)后,将登封江左以西地域划归自由县(今伊川县)。
纵览建国前的登封与告成的历史沿革,最精彩的莫过于夏、周与唐、元几个历史片段了!一个镇,曾是一国都城;一座山,周公曾在此测月算日;一个村,曾受女皇赦封赐名;一部观台,曾测分出二十四节气!这里山脉横跨东西、纵贯南北,风水宝地也!
登封市北有嵩山山脉,南有箕山、熊山山脉,均为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北向中间逐渐降低为丘陵河川,依地形大致可分为深山、浅山、丘陵和平地,深山约占地域总面积17%,浅山占30%,丘陵占36%,平地占17%,丘陵坡度多在6°以上,有石质型丘陵和黄土覆盖型丘陵两种,多为南北走向。当然,这些山脉河川不仅势态雄奇,风光也很秀丽。武则天游幸嵩山时曾咏诗纪胜,留有“万刃高崖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的瑰丽诗句。
山是古都的魂魄,山是万民的依靠,山是中华的风水!山是历代帝王的舞台,山是墨客文人的精神寄所和灵感才思的源泉。
二 嵩山为中华五岳之中岳,名气很大,但其灵气则蕴含于登封告成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天地之中”分布于嵩山腹地及周围,包含世界文化遗产8处1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各类珍贵文物6700余件。
(图为:告成古村)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置身于这古朴神秘、庄严神圣的建筑群中,一种骄傲之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秋风,牵引着我手中的镜头,聚焦了几许精彩......
(图为:嵩岳寺古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图为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一所古代高等学府!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嵩阳书院。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十月一日游嵩旧书院时曾赋诗以赞:“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观星台,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1961年国务院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星台景区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
(图为:景区外边的指示牌) (图为:照壁)
照壁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造的,当地人俗称“影壁墙”。照壁上做“千古中传”石额一方,简单概括了古天文学重视中土的观测传统,系时任登封知县施弈赞所立,是对“观星台”和“周公测影台”这两台的形象讴歌。照壁,古代叫做“萧墙”,萧墙的“萧”字,谓之“肃”,“墙”谓“屏”,至屏而加以肃静,所以谓之萧墙。设立影壁,就是以此为诫,要人们肃静入庙的意思。
(图为:观星台的大门)
观星台的大门,建造于明代,清朝重修,大门两侧石柱上有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刻制的对联一幅: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此联高度概括了“观星台”和“测景台”的作用与价值。
(图为:周公祠观测景台石碑)
周公祠内立有一碑,碑文诗云:元圣当年曾测景,巍峨庙貌石淙浔。阶前台榭余芳草,门外山川映古林。观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我来肃戒明禋典,漫向碑前績赏音。碑文为明代书法家郑大原题写,书法手劲刚健,诗文描述了元圣(周公)当年在此测景、观星之情景。
神秘奇幻的周公测景台,学名“八尺表”,俗称无影台,系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影的遗制,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姬旦修建。
周在灭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周王朝因此要在中原建都,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为了寻求营建东都洛阳的准确天文依据,周公姬旦才修建了“测景台”。在这里利用土堆、木杆进行测影,以土圭之法测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季节变化。中国传统的节气划分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正是周姬旦通过在测景台的实地观测划定的。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盖天说”原理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天圆地方”的学说,而历代帝王都称为天子(天之骄子),所以都是敬天的,尊崇天神就要找到天地的中心,以便坐中心而号令四方。周公姬旦据此选准了嵩山之南、颍水之北这块自古被称为“崇地”的地方,修建了测景台,以便求得准确的天文数据。测景台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台座呈梯形,称为“圭”,台座上面呈正方平面,平面上有一石柱置于中间,称为“表”,“表”高合当时八尺,所以称为八尺高表。作用是“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据《旧唐书》记载:周公当时修建的是土圭木表,到唐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命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旧制,换以石圭、石表,以便永世保存。现在石表上刻有“周公测影台”五个字。这座石圭石表通高三点九五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锥体,名曰“圭”,高约一点九六五米,上部为长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约一点九五六米,合唐开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边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约合唐开元尺一点五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从而算出当时测影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故俗称此台为“没影台”。石座背面,后人题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幅,即含此意。
周公旦通过在这里的实地观测,把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即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把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把太阳的影子从最长到最短和从最短到最长的中间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就划分了四时。又因无影,我们的祖先就把这里定为地中,这就是验四时,求地中。测土深即测距离,也就是测量周王朝之老家西岐到中原的距离。因为这里是地之中,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中原”、“中州”、“中岳”、“天中”等称谓,包括中国也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而河南话里“中不中”也源于此。
(图为:周公祠) (图为:观星台)
元代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观星台建于元朝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18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观星台由台身与石圭、表槽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呈方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62米。台下边宽16米多,上边约为下边之半。在台身北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筑有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台顶各边有明显收缩,并砌有矮墙(女儿墙),台顶两端小屋中间,由台底到台顶,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块青石平铺的石圭(俗称量天尺)。石圭通长31.19米。观星台的建立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科学的巨大成就。
(图为:高表)
现在映入我眼前镜中的高表是按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原物的五分之一而复制的。在当时全国27个天文观测点中,多为八尺表测影。仅大都(北京)和阳城(告成)立四丈永久性高表,且以台体代替高表。
正方案为元代 郭守敬创制,利用同心圆测定方向,因为排除了地球磁极的影响所以指示的是正南正北方向而非磁南磁北,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定向仪器。
(图为:观景耳房和横梁)
(图为:日晷)
(图为:帝尧殿)
庄稳的帝尧殿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以来称螽斯殿,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改建,更名为帝尧殿。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殿宇被毁。2005年原址复建。
三 登封,告成,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古代的天文活动中心!这里是中国最完整的气象历法--农历的诞生地、测量地、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的发祥地!游览于登封古遗址群内,驻足于各类史籍陈列厅室,我们还会在秋风古镇的绵绵絮语中领略到若干与之密联和延伸的天文地理历法知识,令人顿觉自身之浅薄,倍感华夏之奇伟!
流连于古老的天文台,观景睹物阅典,农历的概念在你脑中会逐渐清晰,不再模糊;对二十四节气再也不会轻视不敢小瞧!“于无声处听惊雷”,伫立于周公观景(通“影”)台和元代观星台,众多的文物遗址“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们为华夏、为世界贡献了基础历法!
我们伟大的祖先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中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先秦时期,九州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用“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就是从西周开始孕育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也就是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十二节令: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两者统称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长天云涌,日出东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这应归功于告成,归功于嵩山,归功于登封!登封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的发祥与流传地,冬至、夏至测日影这个古老活动,至今仍在观景台定期举行。
四 告成镇,告成村,人文历史上真的了不起,天文科学上真的了不起!你是中华文化的璀璨记忆,你是炎黄子孙的不竭乡愁!此刻,我只是有点叹喟:在如织的游人中看到的大多是中老年的身影,稀见青葱少年!我看到的游客大多忙于拍照留影,行色匆匆,少有人耐心地聆听讲解、端详文物、阅读图文!夏历阴历、二十四节气曾是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的主题,是封建文明的一种文化标志和文化软实力!是农牧渔业发展的科技指南,也是衣食起居、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我分明听到秋风在沉吟,古跡在呼嗟:夏去秋来,浮燥已退,人当清醒---到一个地方旅游揽胜不能仅直观其物质的遗存,更应领略其精神风采、精深的内涵,接受其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是非遗保护的价值所在!走马观灯,“一日看尽长安花”,不是文明游客的质量型文旅,那是对文物的轻漫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浪费!习习秋风中,崇洋媚外的人群真当幡然醒悟,时下许多人只记得公元纪年,不清楚中国的阴历农历;只膜拜洋节西俗,忘却了老祖宗留下的四时八节;只知开封,不识登封,只知登封有个少林寺,不知道登封还有古观景台。尤其是年青年少的一代!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历史的教育---历史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是在今天,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历史作为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性学科,自然其地位也在逐渐提升.但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对中小学历史教与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历史是过去和现在的一个纽带,只有了解过去,积极地借鉴历史经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把握好现在、科学地预见未来。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尽管一些地方已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与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历史课目的教与学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全民的历史常识普及,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
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标志,是中华文明的光荣,理应弘扬传承。凝望着这中国古代天文活动中心,我的耳边分明听到秋风中的告成古镇在谆谆告诫:不知道中国有个登封,学业、事业怎么攀登高峰?!不谙传统文化,不知古镇告成,学业、事业怎能大功告成?!
昨日可忆,未来可期!秋风送我下山,我与告成暂别,一路虽有满满的收获之感,但一想到当下社会于古迹于历史于“非遗”之态度,“登封九月,与谁平分秋色?”,周身似有一股寒意,心中有点凉飕飕的……
(二0二二年秋分之夜于登封古城)
作者简介:
彭相鸿,笔名红锁子、林云轩,江苏盐城人,曾长期从事文秘、宣传工作,爱好散文、诗歌写作及民俗研究,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平台。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