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喊喇叭震耳聋,小孩哭闹甜糖哄。 商贩个个腰包鼓,共同致富心相同。 1952年,平凉物资交流大会在城区举行,当时参加交易会的有商号347户。1955年,有550户小商贩按照行业特点组成了五店,一场,一社。即烟酒商店,豆芽加工厂,饭店车马理发合作社。1985年白水,花所,四十里铺,麻武,索罗等二十个乡镇全面恢复集市。改革开放后,商贸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包括店铺,规模都比较小,商品比较单一,包括油盐酱醋日常用品,但是,销售特别快,比如当时平凉醋厂生产队醋销售特别快,基本上调的啥货都能很快卖掉,去的迟了就没货了。建筑物不太多,街道也就两条街。新民路和解放路比较集中,路边摊位多一点,当时卖旧书连环画的也比较多。 乡镇里面有集市,摆地摊者很多,多数分布在中心街道的两边。平时,一般车站附近有摆摊位的。比如卖油糕,酿皮,醪糟的。
进入八九十年代,乡镇集市越来越大,乡镇企业也风水云起。乡镇酒厂,家具厂当时比较火爆。大一点的乡村集市,一般隔一天一个集,最少也有几百个摊位,吆喝声此起彼伏,跟集的人潮拥挤,踏的街道尘土飞扬。
做生意的当时都是推着自行车带货南北二塬跑集市,虽然辛苦,挣钱快。因为当时同行少。那个时候,街道还有专门看护自行车的,用一个绳子围一个圈,自行车全部放里面,看一天五分钱。商贩摊位管理费最早一毛钱到五毛、一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
小百货比如袜子,手套,针线,毛巾等,一般在天水秦安或者西安取货。后来平凉商城批发市场开业以后,多数就地进货。
阴雨过后太阳红,集市地摊生意隆。 大小车辆水马龙,男女老少头攒动。
进入2000年以来,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街道大小宽窄长短有几十条,所有街道两边变成了实体商店,门店前面一般不让摆地摊。城市管理也逐步加强。
乡镇摊位生意做的大的好的,都使用钢筋做的架子,干净卫生,挂货方便。商贩取货皆从兰州和西安发货,当时夜班车,人货都可以拉,车顶上面随便架一百件货没马达。白天进货,晚上回家,第二天出车跟集。当时夜班车很紧俏,不早点打电话定车位,有时没座位拉不上。车上也都是进货的商人,基本都是当时中山商场,新民商厦和各个乡村集市摆摊的商贩。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商品进入了商店经营。管理部门为了城市的良好形象,合理管理摆地摊者,就规定了统一的地方。比如夜市当时在南门什字,那个时候,夜市生意还挺好的,每位个体户坐着三轮车,前面摆放着自己的商品,有些农民工专门在金鼎后面或者三里塬,东站附近租的平房,也就是100元左右一月,另外再投资一个三轮车就足了。
夜市上一般都是打工人群购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工很多。当时市内的小平房出租生意很火爆,找一间自己满意的房子也不容易找,有时候得靠朋友们介绍。
摊位主要经营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等。当时的东站夜市也是红红火火,出租房,饭馆,小商店,水果摊,烧烤摊,宾馆,处处生意兴隆,随便一个普通巷子里面的商店都可以养活一家人。这是人间烟火,最为盛隆的时期。
如今,地摊经济比起以前萧条了很多,打工的人少了,租房的人也少了,饭馆生意没以前好了,街道人流量也少了很多。 看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知道,地摊自古有之。解放以来,做为农贸市场之主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较好满足了农民以及城市部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后,地摊经济做为满足农村和部分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农村有很多人用自行车带着鸡蛋,面粉等,到城市串街售卖。当时一天挣个十元、八元钱就高兴的不得了。
在新时代,城市要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创建文明城市,城市百货摊位逐步淘汰,进入店铺商场经营,粮油蔬菜统一进入蔬菜市场规范化销售。
今年一段时间,有多个城市发布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摊经济”发展,并通过积极引导促进夜间消费等举措来扶持“地摊经济”。
有人说,重启路边摊,有望带来稳就业、促消费的良好效应。 英雄不问出处,马云和刘强东最早也是摆地摊出身。比如现在的新式饮食摊位,年轻人摆摊时,从餐车到餐品再到打包袋,都经过精心设计,星星串灯、复古小推车等都是打造氛围感摊位的必备“神器”,他们正在用不同的经营理念颠覆传统的摆摊。 有的年轻人还把摆摊“搬到线上”,通过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渠道从线上引流,吸引消费者来买产品。
摆开地摊往前传,蔬菜新鲜瓜果圆。 同样成为农产品,招徕顾客话声甜。
每天傍晚回家的路上,在我小区不远处,会有三三两两的摊贩在卖菜,卖水果。这是为了方便下班归来的人们,疲倦的身子实在不想再去菜市场了。少许没有卖完的小菜几乎是见钱就卖,非常实惠。
共同的特点:居民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蔬菜瓜果。价格极其低廉,白菜二毛,洋芋一元,一把韭菜一元钱,交易灵活,随行就市。
不论贫富,不论出身,希望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一个较好的出路。种地的农民自然知道地里需要种什么,怎么种;摆摊的商贩自然知道在哪摆摊才有市场和销路。有民众积极参与的规划,必然前途一片光明。要为“地摊经济”提供更多支持,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更具热度。世有路,人多行之,世无路,人思拓之。
地摊经济还有没有前途?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这是群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八十年代前,人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感受,就是获得的服务特别好。如今,人们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得到的”管理”更多了。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才是未来地摊经济良性发展、取得活力的的所在。
俗话说:敲起锣来打起鼓,大王叫我来摆摊。当前,无论是网络短视频、直播带货还是地摊经济,都构成了一种新型个体经济形态,“平台+个体”成为新时代新型就业的主要形式。如何发挥好直播平台,就近送货上门,抢占最基础的客户资源,这是根本,也将是未来需要考虑的商业大命题。
温暖人间烟火气,地摊经济快回来。 增加就业更重要,解决民生接地气。
小地摊,比起豪华的大商场,更接地气,没有门槛,在这些流动的摊位前,人们讨价还价,欢声笑语。价格比较亲民,花钱的爽快,摊主也开心。
地摊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也是个丰富多彩的江湖,既要能吃苦,还要讲诚信。二十多年前,我在大城市摆摊的时候发现,批发的同样一个多功能音乐防风打火机,地摊和柜台里售价竟然有几十倍的差价。现在的实体店价格已经很低了,况且商贩自身懂得产品的质量。可以当面试好,放心购买。网上购买你只能看见美颜后的图片,低价格低质量,好多购买的还得快递返回,白白浪费时间。如果是不懂货,最高实体店购买,因为老板已经给你把商品质量把关了。
地摊也是摊,干粮也是粮。一分一厘挣来到钱也是钱。一个小小的摊位,买卖的是油盐酱醋,交换的是喜悦和人情味,是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我有一个梦想,期待未来,宽阔的马路上有更多的人流量,在散步锻炼中购物,在购物中获得开心与幸福,让红尘中多一些迷人的生活气息,其乐无穷矣。
来源:崆峒泾河民俗文化研究会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