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随笔] 周桐淦 | 山高 · 书高 · 人高

[复制链接]

2022-4-24 18:08:30 137800 0

小拾拾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2-4-24 18:08:30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小拾拾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2-4-24 18:08:30

我的关于读书讲座的PPT里,引用了一幅国外漫画。漫画构图简单,一目了然,但主题深刻,内容耐人寻味。整幅漫画由三部分组成,同样一个人,当他一本书未读时,外面的世界被眼前虚假或虚幻的“施工墙”遮挡住了,“一叶障目”,世界混沌一片。当他读了一些书,对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登上“书籍”的台阶,探过“施工墙”的屏蔽,他看到了世界的部分精彩。但是,由于高度的局限,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一点曙光,但身边乱七八糟,“灯下”黑暗一片。同样一个人,当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站在知识的高峰时,登高望远,豁然开朗,他的眼前霞光万丈,他的前方天外有天。

这就是读书的魅力,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有一句广告词很精彩:“山高人为峰”,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山峰再高,科学界的山峰再高,还是高不过登上山峰的人。我狗尾续貂,补上一句,人高书为峰——登顶的人靠的是知识的储备和武装。知识、知识,不知无以“识”。见识、见识,不见无以“识”。读书健将才能成为登顶先锋。所以,我的读书讲座的PPT中,选了这幅漫画,而且配上这两句混搭的画外词:山高人为峰,人高书为峰!

180829noxok0s0z0oi3nog.jpeg

这幅“画配话”,每次讲座都能激起场上会意的共鸣,只有一次例外,某高校同学递上来纸条:“每本书都是人的大脑的写作,您说是书高呢,还是人高?”我向这位同学解释,山高、人高、书高,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比喻,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再精彩的比喻,也未必能精准地表情达意。不过,如果一定要在山、书、人中分出高低,那当然最高的是人,是掌握知识的人,我讲了我采访中的一个小故事。

180829ec08livgizzgyyy8.png

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是个“书痴”,他的太太说他“一心只读圣贤书,油瓶倒了也不扶”,以至于生活中不懂世故,不通人情。遇有职称晋升、论文评奖、项目审定这类事情,他对打招呼的人一概以“No”待之。一次,同是单位领导的邻居登门,他也顾左右而言它,楞是没让对方道出所托真言。邻居走后,太太急了,数落他真是“书呆子”一个,不知自己轻重,不知天高地厚!已经回到书房看书的将军院士,没听到太太前面的一长段批评道白,只听到后面一句,以为是遇到提问,“啪” 地一声站立起来,立正、敬礼,高声答道:“报告!地球赤道处的半径等于天高,天高6378137米;地厚再乘以2,地厚12756274米。”学医的老伴先是不明所以,接着,为这位可亲可敬的“书呆子”丈夫失声痛哭了起来……我反问在场的听众,这样的人,是不是比什么书海都深厚,比什么山峰都高大?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等待验证会员
:
516333118@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57

帖子88

积分325

图文推荐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施蔷生 | 生命的韵律:在流动中抵达永恒

    引言前天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已43年。今天参加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中)

    血染大四河(中)丁正宏 1947年12月26日清晨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