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这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歌手,歌唱夏天是它一生的使命。你听或者不听,那尖亮的啴鸣都萦绕在你的耳边。 小时候喜欢唱罗大佑的《童年》,也喜欢念老师教的童谣。记住了“蝉儿宝宝叫知了,一声一声唱知了,读书才能说知了,长大成材我知了。”
暑假里的孩子们再也不要竖起耳朵听上课的钟声,再也不要面对成堆的作业,蝉鸣就是快乐的结集号。他们光着身子,像一条条黑泥鳅从池塘边的码头上滑入水中,水花溅处笑声一片。
抹一把脸上的水珠,寻找池塘边大树上鼓翅鸣叫的知了。眼尖的小伙伴指着那棵歪脖子楝树高声地叫着,快看,那里有只知了。几个小脑袋聚在一起,朝着手指的方向看去。
或许是小伙伴们的惊呼吓到了知了,知了停止了鸣叫。于是大家商量着如何抓住知了,会爬树的小伙伴说轻轻地爬到它跟前捏住翅膀。另一位小伙伴说知了怕人,你还没到跟前它就飞了,只有待天黑了爬上树才能抓到知了。
这时一只红蜻蜓扑在了树枝间的蜘蛛网上,尽管它拚命挣扎,还是被蜘蛛丝牢牢地粘住了。大家一下子来了灵感,用蜘蛛丝去粘知了。
他们在池塘边茂密的芦苇丛中挑选了一根粗大的芦苇,把顶端折成一个三角形的框子,再把蜘蛛网一层层粘上去,一个捕捉知了的工具就做好了。
小伙伴们悄悄地来到树下,用这个捕捉的工具罩住知了,知了尖叫着扑动翅膀,却怎么也挣不脱蜘蛛网的束缚。大家为获得的战利品高兴地蹦跳着,大呼小叫地寻找下一个目标。
坐在树荫下乘凉的大人们摇着芭蕉扇,啃着西瓜聊着家长里短。看到孩子们从面前走过,伸出手在他们屁股上拍一巴掌,小伙伴夸张的惊叫声引来他们快乐的大笑。
最忙碌的是孩子们的母亲,顶一条湿毛巾在烈日下不停地翻晒曝伏的衣服。她一会儿仰头看看天,一会儿侧耳听听树上的蝉鸣。母亲说如果是要下雷阵雨了,蝉儿的叫声就会低沉无力。母亲担心这曝伏的衣服不能被雨淋了,这可是她的全部家当。
那只樟木箱子是陪嫁的嫁妆,打开箱盖就可闻到樟木的香味,衣服放在里面不会霉变也不会被虫蛀。在这些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里,有些已经不能穿了,只是留作做一个纪念。那条绣着鲤鱼跳龙门图案的红肚兜,是她儿子周岁时做的,整个夏天就穿着这红肚兜满世界跑。提起这些往事母亲就会笑,在幸福和满足中自言自语。小屁孩长大了,再也穿不到了,留着给孙子穿吧。
“一只蝉鸣是独唱,两只蝉鸣是齐唱,三只蝉鸣是重唱,四只蝉鸣是合唱。”孩子们唱着童谣,象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在树林里相互追逐着嬉戏。
现在旳孩子们很难有这样快乐的假期了,他们顶着酷暑穿行在各种补习班之间,或许只有在爷爷奶奶哼唱的童谣中才能听到美妙的蝉鸣。
(原载《盐城晚报》)
编 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