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发生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参加者多是追随孙、黄的两广、福建等地的志士仁人。殊不知,起义队伍中有许多从江苏来的年轻人!起义总指挥也不是黄克强,而是来自江苏丹徒的赵声。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下午5点半,广州城,冒死杀向清军的革命党人,有来自江苏的华金元(南京)、徐国泰(邳县)、阮德山(丹徒)、韩恢(泗阳)、颜承烈(淮安)、伏龙(阜宁)……这些人要么当场中弹倒下,与林觉民、喻培伦等战友一起安葬黄花岗;要么愈挫愈勇,在随后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大事件中慷慨捐躯。 今天,要说的便是上文提到的阜宁籍先驱、已知唯一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盐城人——伏龙将军。 ▲ 阜宁益林伏庄,系伏姓人氏聚居地,辛亥革命先驱伏龙便是伏庄人。 伏龙,原名伏维锦,字云程,阜宁县益林伏庄人,诞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父伏兰成,母朱氏,以农为业。兄妹三人,伏龙居长,妹名不祥,弟名维行。 伏龙家境清贫,仅有七亩多薄地。他父母早亡,三兄妹由叔父母抚养成人。 伏龙幼年聪明好学,因家贫幼孤,仅读过几年私塾。弱冠之年,叔父伏开成为其完婚,婴妻郎氏,生子勤堂、女勤芳。 1901年,辛丑年,伏龙十八岁,为谋家庭生计,设私塾教授乡村蒙童。时值八国联军侵华,当政的慈禧和光绪出逃,清政府屈膝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百姓倍受倒悬之苦。 虽仅为一乡村塾师,但年轻的伏龙对此极为愤怒,萌发革命思想。他敬慕汉朝名士终军仅弱冠之年,即有“请长缨羁南越王致之阙下”的壮志,遂于1903年拜托叔父照应家小,到安庆(时为安徽省首府)入武备练军学堂学习军事,相继结识了范传甲、熊成基、颜承烈、韩恢、孟佐天(盐城人)等革命志士,接受他们传插的民主革命思想,并由范传甲(一说蔡突灵)介绍加人了中国同盟会。 1908年,清廷举行太湖秋操。伏龙和孟佐天等人,襄助熊成基发动安庆起义,不幸失败。伏龙潜归故里,在家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传播排满反清的思想。他曾对侄辈云:“要令子弟多读书,看这班豪绅贵族(指清政府官吏和地方士豪劣绅),皆是我们革命的对象。” 1909年,同盟会志士在南方各地奔走呼号,力谋起义。伏龙与颜承烈、韩恢等同仁前往广东,从事秘密活动。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伏龙在广州参加了武装起义。当日下午5时30分,“选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起义经一昼夜激战,攻占两广督署的行动失败,近百烈士牺牲。后潘达微等人收拾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红(黄)花岗。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伏龙参加了这场革命党人牺牲最大最大的一次起义,幸免于难,失败后返回阜宁故里暂避。 不久,伏龙前往南京,投身新军南洋第九镇十七协三十二标,充上士,与韩恢、臧在新(今滨海天场人)等一起,在新军中传播中山先生的主张,要推翻满清,创立共和。 是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首义,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南京驻有张勋的江防军(绿营)和新军第九镇,两不相容。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惧怕新军响应武昌起义,留张勋的旧军绿营驻南京,令新军移防六十里外之秣陵关。 武昌起义一爆发,伏龙与军中同仁就积极谋响应。移防秣陵关后,新军内官兵议论众多,优龙见时机已到,便在一次会上慷慨陈词,使全军皆泣,于是发动了秣陵关起义。 起义的新军先攻雨花台,以期占为进攻南京城的制高点。未料城中清军突增3个营,而新军弹药缺乏,每人只有三五粒子弹。进攻不利,陆续退集镇江。 其时,两个标业已响应武昌,宣告独立。惟炮台驻军不动,海军观望,镇军都督林述庆特派伏龙前往招降。优龙慨然答应,冒着性命危险,说服了犹豫中的炮台官兵和海军,相率来归参与起义。 江浙联军进攻南京时,伏龙在臧在新部下任营长。各路大军分头出击,城将攻下,林述庆派韩恢进军江淮,并使伏龙随臧在新溯运河北上,转战徐淮,屡立战功。最后皂河一役,身先士卒,苦战数昼夜,击溃清军主力,光复了徐州。 1912年,伏龙随臧在新改隶第九师,奉命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臧在新驻徐州,任三十五团团长兼徐东剿匪司令。两相配合,对剿灭土匪、维护新的革命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三日,讨袁的“二次革命”爆发,伏龙随黄克强自沪至宁,组织江苏讨袁军。黄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委伏龙为第六师师长。 讨袁军力量薄弱,供给困难,革命受挫。黄兴于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弃职离宁,流亡日本。 北洋系张勋、冯国璋两部进逼南京,韩恢受命于危难之时,被推为江苏都督,与伏龙、颜承烈等坚守南京,在雨花台、卫岗、天堡城一带与北洋军展开殊死搏斗。伏龙率部坚守天堡城抗击敌军,“十荡十决,坚苦壮烈,中外震惊”,终因弹尽粮绝,孤城无援,被迫于八月二日弃宁退沪。志凌云汉气横空,灿烂戎装血染红。 风动四方争逐鹿,剑磨十载未屠龙。 孤情不肯偕群丑,并驾何堪有二雄。 历尽艰难受尽险,古今中外一那翁。 1914年6月,伏龙、颜承烈等应中山先生电召,乘船前往日本,参加新党成立会议,重举革命大旗。 1915年12月12日,袁氏复辟帝制。伏龙闻讯,于次年1月与同仁紧急返沪,共谋反对帝制。居沪期间,中山先生爱惜其才,命随侍左右,每遇军国大计,辄呼伏龙曰:“云程意见如何?” ▲《盐城市历史文化名人长廊》“后记”中有伏龙将军简介。 ……伏龙、顾锡九(阜宁人)等人欲控制长江军事要塞,不料被袁系北洋旧将管云臣所乘,设下陷阱,于1916年4月19日,将伏龙、顾锡九、沈岭南等1 4人骗至南通南门小坎口,当场乱刃砍死。志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坝口。 伏龙取义成仁,年仅32岁。1929年秋,南京国民.政府追授伏龙中将军衔,发放抚恤金二千元,并规定在25年内每年补助其遗孀和子女生活费七百元。 全面抗战爆发后,省政府一度迁驻兴化,伏龙弟伏维行曾到车桥领过一次补助费,以后即停止。 时至今日,伏氏后人在阜宁、滨海等地工作、生活,不乏事业有成者。 1941年夏,伏龙参加黄花岗起义的一位战友,来到伏龙的家乡领导抗战,时任新四军副军长,后为新中国开国大将。 参考:《辛亥革命烈士伏龙传略》(陈恩沛)等。 来源:盐渎杂谭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