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老兵杨勇彪昨天在江苏射阳病逝,为纪念战友特转发杨勇彪战友生前发表的二篇文章,以示哀悼。——施劲松
我与一等功臣邹又发烈士,从初次见面到一起采写稿件,到他最后离开这个世界,前后不到两昼夜。然而,他的牺牲却成了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时间回到1985年元月14日上午9时。
参加一军轮战的将士们都知道,这个日子是一师“1.15”出击作战的前一天。这天上午9时许,我所住的老山主峰猫耳洞前来了一位穿着4个兜的军人。
“请问哪位是杨勇彪啊?”
团领导研究攻打968高地方案
他显然不认识我,我望着他:个子不高,偏瘦,皮肤稍黑,说话有点不太流利。
“你是……”没等我问完,他自我介绍说:“我是特务连工兵排长邹又发,刚从军校毕业的。”
哦,我想起来了,在杭州部队营区,我们的营房相隔不到50米。我知道特务连有个大学生排长邹又发,只是没有和他见过面、打过交道。
他又接着说:“我这里有一条新闻线索,想请你帮忙把它宣传出去。”我俩客套一番后,他给我详细介绍了新闻素材——
他们排有位班长叫许康来,班里共10个人。在攻打968高地前,许康来班长给他在安徽师范大学读书的外甥女也是女同学余红英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假如我在这次战斗中牺牲,请你不要悲伤,并替我照顾好我的父母(即你的外公外婆)”。余红英看完信后,深受感动,随即联系了宋曲霞、朱卉等10位女同学,将10枚校徽镶在一块红手娟上,寄给许康来所在班的10名战士,并联名写了一封信。说着,邹排长把女大学生的来信递给我。
大学生们用校徽制作的“八一”图案
来信写得非常真切感人,她们在信中说:“我们都是同龄人,你们在疆场上驰骋,我们却在校园里静读,校徽虽然是发给我们的,但理应属于你们。请你们接受我们的一片心意,带上她,就等于记住我们的嘱托……希望你们不负众望,好好杀敌,为祖国和人民守好南疆。我们等着你们凯旋,为你们接风!”
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又采访了许康来班战士们接到来信和校徽后的反映和表现,然后和他一起合作采写了一篇“一枚校徽一颗心,慰勉同龄出征人”的新闻稿件。
初稿形成后,已是当天下午6时了。当时,老山前线团级单位发稿的条件比较差,先要誊写清楚,然后送到山下一个临时邮寄点。我知道,邹排长第二天有作战任务,就说:“剩下的事情全交给我,你回去做好战斗准备吧!”邹又发知道自己重任在肩,和我打个招呼就归队了。
第二天,也就是元月15日下午3时左右,我和邹又发合作的稿件尚未寄出,便从营指挥所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排长邹又发在攻打968高地时不幸壮烈牺牲!
刹那间,我的眼睛模糊了……
后来,我通过特务连指导员齐德如了解到,这天凌晨,邹又发所在的工兵排配合三团七连担任攻打968高地的任务。当时,拟定三条方案同时进行,一路隐蔽接敌,一路佯攻,一路强攻。邹又发带领一个工兵班配合二排强攻。战斗打响后,他手持火箭开辟器冲锋在前,为主攻分队的战士们引爆地雷,开辟通道。这次战斗,他共引爆地雷28颗,开辟通道630余米。就在他快要冲上敌人阵地时,越军的一发炮弹打来,弹片击中了他的胸部……
一等功臣邹又发烈士简历
战斗结束,部队党委给邹又发追记了一等功。
不久,我和邹又发合作的稿件被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昆明军区《国防战士》和安徽《合肥晚报》等报刊采用。当我见到报纸上油墨飘香的“邹又发”三个字时,顿时泪如泉滴——邹排长再也看不到和我合作的新闻稿件了,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1985年5月,部队从老山换防下来前,我将挖来的一株老山兰,朝着968高地方向栽好,摊开一张刊有我俩合作稿件的《国防战士》,然后双膝跪地,一连瞌了三个响头,泣声说道:“邹排长,部队就要回杭州了。今天我是来向你告别的。你知道吗?我们俩合作的稿子登了好几个地方。在世的时候你没有看到,今天送给你,做个纪念吧!”说完,我划着火柴点燃了报纸……
安息吧,我亲爱的战友——邹又发烈士。
作者简介: 杨勇彪,江苏射阳人,1959年7月生,1979年元月入伍,曾任某红军团班长、团政治处新闻报道员,1985年对越参战后回乡工作,后考入县委办公室公务员,在多个部门任职,现退居二线,偶尔写些文字。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