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建中|蒋庄遗址命名的始末
孙建中老师是原张郭中心校教师,兴化良渚文化蒋庄遗址发现人,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孙老师治学严谨、为人厚道,在业余考古上潜心探究、虚心好学。他应邀参与了陈堡草荡周边的考古工作,不计得失,不要报酬,为蒋庄村宋代古井、陆家庄隋唐遗址、向沟村汉唐宋古井、宁乡巡检司所在地蒋家垛(邬牛)瓦瓷田(宁乡)等地考古发现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2011至2020年全国60项重要考古新发现,其中有蒋庄遗址。蒋庄遗址的发现与挖掘,以及遗址命名等工作,孙建中老师功不可没!
原本蒋庄(此为原张郭镇蒋庄村)的庄台就在野城垛上,而蒋庄遗址命名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不该有的纠纷呢?蒋庄村曾名叫蒋家舍,该村以何姓、徐姓居多,十有八九都姓何,为什么现在的蒋庄没有一个姓蒋的呢?据吴京犹、何义宾等几位老人回忆:姓何的是在很多年前从蒋庄东南角、泰东河东岸的何家垛迁徙过来的,而现在的何家垛已成了一个传说,除了一些古陶瓷片外,看上去只剩下的是一片农田,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市井。原本何家垛子上的居民大多数姓张,可能是张士诚的后裔,明朝初年的一天,一群官兵正在泰东河边上追赶“朝廷的要犯”。几个官兵赶来,领头的抓住了凤然胸脯上的衣服问:“你姓什么?从哪儿来?”凤然被吓得手指着河边。领头的顺着老人手指的:“哦,你姓何?”凤然被吓得魂不附体只好点点头。领头的再问:“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姓张的从这里经过?”凤然被吓得手又指着河边。领头的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又问:“哦,是从河里逃走的?”凤然被吓得魂不附体只好又点点头。几个官兵分别搜查几间草棚,见没有什么可查就扬长而去。后来这里人家害怕官兵骚扰,只好改姓何了,就连后来的百家姓的家谱的解释中也说明姓何的不是本来的姓氏。于是一支何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子孙。传说在何家垛上有一位新婚妇女,有一天早上,她提着一个马桶来到露天的厕所上倒马桶,倒完马桶便顺便转身蹲在厕所里解大便,这个情景被正在行走在天上的龙王三太子看见了,心想天底下竟然有这么漂亮的一个女子,而且旁边没有一个人。他便伸出龙尾巴在少妇的屁股上扫了一下,少妇看见有个穿着酷派的年轻人在调试她,就顺便拿起竖在厕所旁边的马桶刷子,对龙王三太子的头部打了一下,龙王三太子想我是一个天君,竟然被一个凡夫少女打了,而且还是用马桶刷子打的,以后我在天上的面子何在,顿时刮起大风,将何家垛扫为平地。根据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到唐宋时期的何家垛消失的原因大概是大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何家的儿子与泰东河西岸姓蒋姑娘结婚后满一个月,按农村的风俗,儿子和媳妇都要“满月回门”,于是新郎新娘一起来到娘家野城垛。由于何家的儿子和媳妇一起“满月回门”回娘家的,才免遭了这一次的劫难,他们最后只好野城垛安家落户了。由于住在野城垛的居民害怕再一次次被官兵骚扰,渐渐地从野城垛迁徙到现在的庄台——何家舍。明太祖之后,明成祖朱棣与明惠帝朱允炆争夺江山,朱允炆手下一个叫蒋世泽的翰林学士,因朝庭党争看破红尘而辞官,他云游天下,终隐居于此设馆办学,蒋学士不择贫富、专心授教、村民获益良多。蒋世泽去世后,村民为纪念他对何家舍的办学功绩,遂改何家舍为蒋家舍。蒋家舍原有姓蒋的一家渐渐的就没落了,而姓何的一家在蒋庄渐渐的兴旺发达起来了,八十年代后期复建镇村型制,遂定村名为蒋庄村。现在成为“泰州第一村”。据蒋家舍何学谭、尤长富等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很久以前野城垛的周围有几座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蒋家舍的人将野城废弃的一座石桥上的四块青石板运回蒋家舍,每块青石板长四米左右,宽五六十公分,厚度三十几公分。其中一块在现在蒋家舍大庙的西北角河里,有一块放在堂庙里的走廊上,一九四三年日本鬼子在郭堡筑碉堡时将堂庙上的木头强行拆走,只剩下那块青石板了,后来人把那块青石板抬放到堂庙前面的河边上做码头。还有一座木桥横跨在南北方向的泰东河上,大清乾隆三十一年至建国前,这里同属东台,后来大桥两岸分属两个市县,渐渐地来往行人少了,加上年久失修,无人问津,大桥垮塌了。解放后,人们在河床上找到几根裸露在水面上直径在五十公分左右的桥墩,拔回家打家具。不知从何时起,野城垛成了废墟瓦砾的遗址,周围村庄安葬死人的乱坟场。一般的来说。兴化张郭的蒋庄的、刘纪的都会将故人葬在泰东河的西岸,东台时堰的五家垛、新八家的都会将故人葬在泰东河的东岸。唐宋时期,淮南盐场是历届朝廷重要的税源之一。而如今的泰东河是古运盐河(官河)的通道,兴化市张郭镇蒋庄的“野城垛”是个重要的码头、河埠,历来是盐民们运盐的落脚点,如今这里仍是茅山、戴南、张郭从水路通往东台的必经之路。它像镶嵌在泰东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戴南、张郭一带的农民像何义元、刘良怀等经常放船到东台街上挑一些粪回家种地或者做一些生意,或去东台购买东西,从东台回家的路上经过野城垛的时候,人们都会将船停靠在野城垛,然后上岸捡一些古城砖装回家做房基;乱砖头可以砌猪圈。挖一些古井砖运回家砌茅缸;找一些桥桩以及河边上裸露的棺材板带回家箍木器用具(如粪桶等)。六七十年代插队知青黄俶成(今扬州大学教授、盐史、文史专家),教育界老前辈何学昌根据群众口口相传的传说:野城垛有很多的宝藏,准备将这一信息向上级汇报并且建议有关部门对该古遗址进行保护。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整个社会都在大搞“破四旧,立四新”。对古遗址的调查、规划、保护最终“流产”了。九十年代初,蒋庄村民何学谭(当时是八队队长,野城垛也属蒋庄八队)”在野城垛劳动时,累了,浑身是汗,拿起毛巾来到河边洗脸擦身,发现一个“带头骨的两根龙角”,(当时不知道是一副完整的麋鹿的头骨的亚化石。中医证实龙骨是大型动物的亚化石,主要作用是镇静,收敛。可以治疗精神疾病失眠,躁狂,崩漏,遗精等。它还有收敛作用,可在药方里加入龙骨以治疗月经的崩漏、体恤多汗等症状。),带回家可以止血,只要在创伤处刮一些龙骨的粉末敷在伤口上,立即可以止血)。这个消息被一个识宝的周智刚知道了,周智刚带上两包当时最好的“大前门”找到了何学谭,要求用香烟换回两根龙骨。何学谭想:老周是个熟人,还带来两包“大前门”香烟,这东西反正野城垛河边上多的是,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送给他。谁知道周智刚又以四百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老中医黄祉山。当然黄老中医用这两根“龙骨”赚了不少病人的钱啊!笔者爱好盆景,长期以来,在闲暇的时候,喜欢到河边寻找老树桩,特别是冬春季节,当河水水位较低时,常发现一些老树桩,一半在岸上,一半悬河床上,取回家之后,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就在河岸边寻找树桩的时候,常常也发现,在河边距地平150厘米左右,有不少残破的陶瓷片以及许多碎砖破瓦等。开始并未引起注意,后来见到有的残破的碗底上有墨书的文字,觉得好奇,感到其中定有文章,于是也就慢慢产生兴趣,进行收集寻找。我就特别关注野城垛地区,捡一些古陶瓷片,大型动物的亚化石,带回家洗干净,一边欣赏,一边研究。2008年的春天,有一次我在野城垛河边捡到一个唐宋时期的高古瓷片,上面墨书的“野城”两个字,随后的几天又在不远处捡到了一片唐宋时期越窑系的瓷碗,碗底上面隐隐约约的出现“野城垛”三个字,从这里证实:在唐宋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野城”的叫法了。在蒋家舍泰东河两侧出土的遗物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采集的瓷碗底上,有的带有墨书 “王、马、单、何、冯、周、孙、盐友珍玩、野城”等文字。专家认为碗底上写字,是从前苏北地区人家,一种常见的现象。当买得新的餐具到家后,在无釉的碗底上墨写姓氏,有釉的碗底上进行刻画,就是做的个记号。原因是过去的农家,经济不宽裕,买不起多余的餐具。当邻居间谁家有红白喜事,用餐的人增多,需要向别人家借用时,就不会与别人家餐具混淆。这里采集的碗底上的“王、马、单、何、冯、周、孙、盐友珍玩”等字,当属于这种类型。但“野城”2字,不是姓氏,不可能有哪户人家叫“野城”,联系从地下出土的大量遗物,这里的“野城”很值得做些探讨。从那以后我的积极性就增高了,一有时间就往野城垛上跑,去捡一些文物,捡回的器物一般都存放在赵启乾闲置的仓库中。就从当时的两片高古瓷片上来看,所以我们就叫这个地方为:“野城遗址”,从此蒋庄这块乱坟场有了命名。考古专家张敏先生告诉我们,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曾有过多次海陆变迁,最大的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8000年前。其后,从海洋中陆续裸露出的兴化影山头遗址,野城遗址、东台开庄遗址、海安青墩遗址等沙嘴之间,形成一条围埂。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开始在黄海边煮海为盐,蒋家舍周围也就燃起了煮盐的火焰,成为淮南盐的产地之一。兴化文史专家郭保康说:“史料记载的1600多年前的建陵县县治可能就在这里,或者是建陵县旁边存在的野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有一次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就是将广陵郡一分为三,开始设立海陵郡,领宁海、建陵(侨置)、如皋、蒲涛(今白蒲)、临江五县,蒋家舍位于海陵郡所管辖的某县域内。再观察蒋家舍地下出土的大量遗物,特别是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古陶瓷残片,证实蒋家舍附近有过很多先民居住。分析已经出土遗物的数量与质量分析,我们大致知道,古代生活在蒋家舍的人群,其时间有长有短,人数也有多有少。在历史的星空里,今日的蒋家舍可谓是时隐时现。根据上述蒋家舍的概况,进一步研究蒋家舍采集的碗底上出现“野城”2字,弄清昔日的蒋家舍与一座古城的联系,就较为容易了。目前的蒋家舍周围早就没有见过城,蒋家舍为什么叫野城,相对于野城的城在哪里,是哪座城?打开尘封的古籍,我们看到东晋设置海陵郡后,海陵郡当时领宁海、建陵(侨置)、如皋、蒲涛(今白蒲)、临江5县。在东晋时期里下河地区处于水乡好避兵,正是休生养息好时期。从原来的五个县扩大到七个县,其中的建陵县县治(或建陵郡)就在我们兴化张郭蒋庄(野城)遗址一带,由于盐业生产给当地带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居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笔者从泰东河边捡到的唐宋时期的碗底来看,唐宋时期的生活用品的一一碗就得到验证。至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7年)海陵郡太守迁治建陵,就是将海陵郡的郡治所在地,迁到了建陵县。直到梁武帝元嘉八年(502年),海陵郡才由建陵回治海陵。建陵作为海陵郡治,前后达75年,当年的建陵县城,有75年做过海陵郡治,这就是说,建陵县城,也曾做过郡城。猜测当作郡城后,城里人口容纳不下,就得向城外的田野里拓展,于是一座靠近郡城的野城就可能随之而产生。当今有学者认为南朝时的建陵县在现在的兴化边城,有人认为在东台溱东的青蒲,也有人认为姜堰区的三里泽。综合边城、溱东、三里泽的历史演变,观察蒋家舍是溱东,边城、三里泽三个地区的中心地,再从蒋家舍出土的遗物,特别是有“野城”的碗底综合分析,历史上的建陵,以今东台的溱东、姜堰区的三里泽、兴化的边城更为接近,作为建陵城野城的蒋家舍,也最为合理。此说当否,尚待里下河地区今后考古工作进一步验证。后来我们几个“考古同好”再一次把对野城遗址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我们手中捡到更多的高古瓷片来认定野城遗址是一个唐宋时期以前的遗址,正逢兴化博物馆筹建“范仲淹纪念馆”,我就将这一消息打电话告诉我的同学、兴化博物馆副馆长杜小平,杜小平随即带领兴化市文史专家郭保康、张道贵赶到了张郭蒋庄进行实地考察,确认我们发现的野城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古遗址。杜小平回到兴化后立即向兴化市文广新局进行了汇报。随即邀请在兴化工作过的、时任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勄来兴化蒋庄进行考察。张勄考察后确认该遗址不仅是目前江淮地区面积最大、年代跨度时间长、而且文物内涵最丰富、价值极高,大约包含了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古以及夏商周等各种文化因素,充分说明了在距今6000年到4000年间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和创新等,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深入研究江淮地区自身的文化面貌,南北文化间的碰撞和交融以及中华文明多元化起源,江苏的古海岸线研究、江淮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盐业发展,历史变革,史前文化的研究,长江中下游与黄淮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考古资料。再根据蒋庄的古老村庄的名字命名为“江苏省兴化市蒋家舍遗址”。后来的“江苏省考古工作站”也就用上了“江苏省兴化市蒋家舍遗址”牌子,一直用到考古工作站离开为止。在泰东河拓浚工程即将开始的时候,由于地方政府对蒋家舍遗址的认识不足,对文物不够重视,没有进行任何的保护措施。我立即写信给泰州市市委书记信箱、泰州市市长信箱,希望引起高度的重视,然而信发出后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又过了大半年,泰东河工程已经做好了动工的准备,有的河段已经动工,我又给时任江苏省负责文化的曹卫星副省长写了一封呼吁信,请求保护好蒋家舍遗址,很快得到了回复,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周润垦所长率领一支考察队来张郭首先打电话找我,当天下午,我就领着周润垦所长对蒋家舍遗址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我是(唯一)全程参加了对泰东河进行的二十多天考古调查的人。(《考古》杂志2016年第7期第31页记载了周润垦、孙建中、刘乃会参加了遗址前期的考古调查。)发现泰东河上的十一处古遗址(其中一处为海相文化层)。我在2011年7月1日泰州晚报上作了报道。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周润垦在2011年7月在向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化厅、水利厅、泰东河工程指挥部汇报的《泰东河工程文物点文物保护规划》中命名均采用了“江苏省兴化市蒋家舍遗址”。泰东河考古调查后,我又一一的将全省的十个考古队带到相应的考古工地。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领队亲自带队驻进蒋家舍遗址,这时候所长林留根认为应该根据现在的蒋庄名字进行命名,将“江苏省兴化市蒋家舍遗址”更改为“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包括发掘计划、文物标签、文物标号的字母都用的是“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兴化市张郭镇为省考古队创造了发掘现场良好的环境,在考古工地搭起了彩钢瓦大棚,考古工作站设在蒋庄周海根的仪表厂内。在开始挖掘的时候,需要农民工进行劳动,当时一个农民工每天的工资只有五十元,在蒋庄很难找到这样工价的农民工,所以我只好到泰东河东岸的东台市时堰镇的五星村(五家垛),新八家找农民工。在这期间有个姓武的农民工认为他们的几个祖坟就葬在泰东河的西岸,(其实后来挖出后发现,姓武的农民工错认了。那几个祖坟经过考古专家论证都是宋代时期的,而我们这一带的祖先都是在明朝初年从苏州阊门迁徙过来的),他们觉得这个遗址应该也有东台的份,正好盐城、东台的官员也想得到一份羹,派人去调查,发现泰东河西岸野城垛上还有二亩八分田是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的,这时候东台的官方像得到一把尚方宝剑,东台市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到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文化厅要命名权。兴化泰州官方无人出面管,江苏省考古队当时只好把“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 更改为“江苏省兴化、东台蒋庄——五星遗址”并且将考古地图标上了“江苏省兴化市、东台市、五星村、蒋庄遗址”将挖掘文物的标签上的名字,文物上标注的字母也都更改为“江苏省兴化、东台蒋庄——五星遗址”。在上报国家文物局的名称上也都更改为“江苏省兴化、东台、蒋庄——五星遗址”。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在2015年度的“全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也都用的“江苏省兴化、东台蒋庄——五星遗址”。2015年度的“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也都用的“江苏省兴化、东台蒋庄——五星遗址”。在颁发“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奖状的大会上,泰州、兴化方面的领导没有足够的重视,江苏省考古总结表彰大会都没有安排人去参加,“201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证书、奖牌被东台博物馆领走了。在《江苏考古》的一书也用了“兴化、东台蒋庄——五星遗址”。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每一次召开的会议,泰州经常没有主要负责人参加、或者会开了一半人就走了,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参与活动。我发现劳动的成果被别人(盐城东台)抢走了,就将这一消息告诉蒋庄的干部群众、各级领导,立即到蒋庄调查,考古专家认为野城垛旁边的十字河虽然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但是根据群众反映:泰东河解放前不像现在这么宽阔,人们赤足能趟过这条小河。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了截断东台、时堰、溱潼的日本鬼子据点三地连成的一线,阻止日本鬼子利用小汽艇下乡进行烧杀抢虐破坏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当地的群众,在野城地段筑起了一道大坝,可是日本鬼子架起了机枪,又逼住村民扒开了大坝。解放以后机械化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现在每天成千上万吨甚至十几万吨的运输量,最大的划桨涡轮使得泰东河水面不断的增大扩宽浚深。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为了抗洪排涝保护圩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泰东河两岸已经进行了五次的改造,每一次都得将两岸的圩堤向内移动五至十米。野城垛解放以后一直就在蒋庄人手里种植了。2012年3月18号,我请村民何学谭,三次到兴化市农业局档案室查找原始档案,果然找到了建国后一九五一年的蒋庄野城垛的徐长旺5、5亩,徐凤义6亩,何春怀5亩,丁永久4亩3分等人的田契,复印后加盖公章,回来后交给了江苏省考古队的领队甘恢元,我们拿出了最有力的证据,证实了野城遗址的归属地。这时候江苏省考古队领导又把“江苏省兴化、东台蒋庄——五星遗址” 更改为“江苏省兴化市、东台市蒋庄遗址”,从中留下了东台市,去掉了五星村。其中原因有三:1、整个蒋庄遗址包括泰东河东西两岸,西岸是新石器时期蒋庄遗址的核心区,东岸是以唐宋时期为主的古遗址。2、东台方面认为蒋庄遗址有二亩八分田在一九八一年的土地归属规划区红线内。3、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里面有几个领导是东台的。其实蒋庄村民丁永友的祖坟已经在泰东河工程施工的河边上了,从野城遗址一九五一年的田契上来看,蒋庄村民丁永友田的东边还有两户人家的四亩多田,也就是说在以前的泰东河两岸已经进行的五次改造,每一次都得将两岸的圩堤向内移动五至十米过程中消失了。在兴化市蒋庄拿出野城遗址的归属权证据的时候,东台方面又再一次提出一九八一年的土地归属规划红线的问题,并要求限期撤除张郭镇为江苏省考古队搭起的彩钢瓦大棚。为了蒋庄遗址的命名问题,时堰镇五星村与张郭镇蒋庄村村民的相互对峙,东台与兴化官方双方各不相让。这时候我又继续的调查:怎么会有八一年的土地红线归属权的问题呢?哦!根据调查:当年在野城垛附近为集体养了多年鱼的何义林回忆:很早以前,野城垛是泰东河河边是一处乱坟场,那里埋葬了很多的故人,土坟前没有墓碑,基本上只能凭印象。野城垛的南边大多数是蒋庄姓何、姓徐的老祖坟,北边是村里名望不高、杂姓的人家和一些夭折小孩的坟墓。过去的坟墓不像现在人们用石碑、墓套等石材,都是用泥土垒成小土墩,大户人家、重视的人家用个木头或者水泥写个碑,或者栽一棵杨柳做个记号。人们在每年的清明祭祖添坟的时候,一般都会将祖坟添得高高大大的,挖个大大的坟头装上,而那些夭折小孩的坟墓体型不大,甚至坟墓本身也塌了,只是在添坟的时候挖出个小小的坟头,隐隐约约的作个标记就行了,而这些坟头基本上在冬天的时候都会冻碎分解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蒋庄村徐克龙的妹妹嫁给了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的一个侯永禄的小伙子。小伙子非常勤劳,没事的时候就经常在野城垛上开荒种植,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星星点点的找点儿空地,春夏种点儿黄豆、芝麻、山芋、胡椒、茄子、秋冬种点儿油菜。后来地方越种越大了,大约有三亩田左右。小伙子春夏就在南边种上冬瓜、南瓜、缸豆、扁豆。北边就成片的种上玉米、棉花。秋冬就在北边种上大麦、小麦。有一年基本上将北边的小坟头全部踢掉了,种上了麦子,到了第二年清明祭祖添坟的时候,蒋庄人发现了小坟墓的坟头全部踢掉了,而且还种上了麦子,都很非常生气,有人说:“已经有好几年了,都这个样子,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他是我们蒋庄村徐克龙家的妹夫侯永禄种的麦子。”“这怎么行呢?这种做法是对我们这些夭折孩子的不尊重,而且我们蒋庄七组的地方怎么让他来种呢?明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把麦子全部割掉。”第二天早上,蒋庄七组的村民王朋仁、何兆杰、何兆明和坟墓的主人一起来到野城垛东河边的乱坟场里,把即将成熟的麦子全部割掉,然后按照墓地地方的大小、人员的多少把割掉的麦把子进行了合理地分配,每个人多则十几个麦把子,少则四五个麦把子。第三天侯永禄下田一看,几亩田的麦子一下子没有了,就去找支书严广圣,严广圣立即向张郭(人民公社)政府作了汇报,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一切以粮食为主、阶级斗争为纲,政府派出治保主任王达珠(王达珠刚从部队退伍回乡)进行调查处理此事,首先将把割掉的麦把子全部归还给徐克龙妹夫侯永禄,就地召开群众大会,公布处理结果:1、平坟是革命行动,破四旧,立四新,不要说是小坟,就是祖坟我们马上也要平掉,我们应该大力支持。2、以粮食为主、阶级斗争为纲,你们把即将成熟的麦子全部割掉,破坏粮食,是违法的。私自发放即将成熟的麦把子,现在应该立即归还。3、他勤劳开荒,这些田还由他继续的种植,应该以资鼓励,不应该反对。4、组织本次活动的副队长徐询岳没有坚持原则就地免职。最冤枉最惨的是徐询确村民的儿子,准备到徐州煤矿顶替父亲工作转国家户口的,在这次活动中的机会被取消。就是这样的处理意见导致了后来的“二亩八分地的事件”。“二亩八分地”是蒋庄的乱坟场,后来岂能因五星村人垦植过就成了五星村的属地?我将这一调查的结果:最有力的证据汇报给江苏省考古队领导,再一次澄清证实了野城遗址的归属地。在蒋庄遗址成为“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时候,江苏省考古队领导又把“江苏省兴化市、东台市、蒋庄遗址” 更改为“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在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继续用上的是“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 孙建中,兴化小学高级教师,参加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对泰东河工程考古调查,兴化张郭蒋庄遗址的发现、上报人,中国商业史学会会员、中国盐史学会会员,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泰州(兴化)历史学会会员。曾经亮相过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盐城电视台,多次参加各类活动亮相于江苏电视台、泰州电视台、兴化电视台,撰写考古和盐史论文百余篇(其中两篇论文在中国盐史学会上交流),有两篇文章分别上了省市“学习强国”平台。文章、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兴化人谈呃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