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为何烧大冬?溯源先祖子仪公,平叛“安.史”受耽误,顺延祭祀皇帝封。 冬至,亦称交冬,是24节气中最冷的季节,是“数九”起始日,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岁时节庆。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渐长,本地民间有谚语:“过了冬,(每天)长一葱”。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节庆活动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明清代曾有“大冬(冬至)大如年”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吃圆子的习惯。 民间大多数门户在冬至前一天有“烧小冬(冬至上一天)”的习俗,少数举办“烧大冬(冬至当日)”祭祀活动。拜祭洒扫,以示敬天忆祖、追忆先贤之厚意,祭祖所表达的正在于此,而冬至祭祀就是以示后人对祖先的尊敬,团结族人的一种手段,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社会的稳定。 泰州冬至烧冬祭祖的习惯由来已久,和清明、七月半一样重视。烧冬有“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之说,传说历史上因无水利设施控制,遇有大雨或连下几天雨,此地常发生涝灾“发大水”。有一年祭祖日子,饭菜都熟了,突然滔滔洪水来了,人们赶紧逃命,祭祖都未来得及。所以从那后,祭祖或早或晚,避开中午,以防特殊事情发生而影响。
与大多数姓氏“烧小冬”不同,郭姓有“烧大冬”祭祖的习俗。南方郭姓为何烧大冬?传说在唐朝中期,郭姓始祖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中因战事紧急,刚刚讨伐叛逆之敌获胜,又赶快去接避乱在外的唐肃宗皇帝回长安(京城),不能按排在小冬这天赶回祭祖。(古代民间将孝道作为头等大事,不尊宗敬祖视为大逆不道,遭蔑视眼色被人瞧不起。)唐肃宗知道后,敬佩子仪以国为重、忠心耿耿精神,动情地对子仪说:“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逃亡离京)未听卿言,累及如此。”特批准郭子仪家族及主将延至冬至这天祭祖。冬至(“烧大冬”)这天,长安人载歌载舞,庆祝讨伐叛逆获得大胜,欢迎皇帝大驾和郭子仪元帅凯旋归来。“汾阳王府”如过年一样,大门敞开、张灯结彩、瞻仰祖像、焚香秉烛、供奉饭菜、烧元宝纸钱举办祭祖活动,庄严隆重。同时给战场牺牲军士烧上纸钱。“大冬大似年”,烧大冬祭祖,祖先也提前过年,至此,腊月二十九就不需再祈年。此后千余年间,尽管郭子仪后代开枝散叶迁居各地,都沿袭大冬的习俗。 聚族而居于泰州主城东郊张家院郭姓,祖籍山西,汾阳一脉,堂号“恒敬堂”,以“永恒敬仰先祖郭子仪功绩”。冬至这期间特别盛重,家家大门大开张灯结彩,在阳光下以锡箔结元宝,烀糕团吃汤圆、穿新衣放鞭炮;展示祖轴、秉烛焚香,供猪鱼六眼、饭菜果品,烧锡箔元宝全族祭拜的情景在老一代中口口相传。传至如今的冬至这天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供奉三代祖宗,在堂屋的大桌子上献上二荤二素菜肴、每人一碗带馒头顶的米饭,以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烧纸钱焚元宝、全家磕头行礼为主的“烧大冬”习俗仍沿续。同时在门外为历代战乱、贫困中牺牲、亡故的“孤魂野鬼”带烧上纸钱。
郭氏先祖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697年-781年7月9日),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伴君七朝功臣。寿州刺史郭敬之之子。郭子仪八子七婿,俱为国之栋梁之才。 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唐朝大臣郭子仪的评价。”。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郭子仪以85岁高龄辞世,谥号“忠武”,“福禄寿考”俱全。后代分散于我国南方各省市,为南方郭姓始祖。
作者:郭建华
来源:美篇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