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原来是旧时代的浪漫,在今天,是属于苏枕书的独特情怀。十三年间,她读书、买书、写书,在书海与山川中漫游历险,也是知识女性格物致知的真诚思索。
近期出版的书信体散文集《念念平安》,上接《京都如晤》《书问京都》,是苏枕书致友人嘉庐君的书信集。通过四十四通书信,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爱、对故乡友人的思念。本书依照时间顺序编排,开篇是岁暮,结尾又入新春,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记录经历寒暑更迭,在季节变化中感受时间的重量与温度。
嘉庐君:
见信好。
昨天夜里参加研究室的忘年会,和老师一起出去喝酒。师姐由美子好爽快,从啤酒喝到清酒,又要红薯烧酒。装烧酒的小瓶子很可爱,描着古人对弈图。她将自己的杯子递到我跟前,怂恿我尝一尝。在外面总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因而一般就喝点兑水的梅酒。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杯子抿了两口,比想象的要柔和,脱口道:“真美味。”由美子师姐很高兴,遂为我独叫一合。“合”是日本酒常用的计量单位,一合为180毫升,铫子里烫一回,装在“德利”里,配一只小酒盅。德利即日式酒壶,肚大口小。与之相配的酒盅叫“猪口”,底部常有一圈一圈涟漪般的蓝色纹样,用以鉴别酒液的纯度。就这样一杯一杯,慢慢地喝干净。
散席后在寂静的窄巷里,看到天上明亮的星星。风十分冷。京都三面环山,据说远古时期是片大湖。夏天虽没有到重庆那般酷热的地步,但冬天的湿冷却比重庆更甚。日本史学家林屋辰三郎曾说,京都人享用了春与秋的美丽,就需勘破夏与冬的无情。我总拿这句话安慰自己接受古都难捱的两季。
这几天降温,岛国多处降雪。京都也冷极了,有几个早上飘了一点碎雪。听前辈们说,每逢京都的雪天,本地电视台肯定会派出直升机,专拍古都雪景,其中必然会有覆雪的金阁寺。本地人总要看了这幅雪景,才觉得松口气,仿佛冬天没有被辜负似的。那里常年游客多,雪后更是聚满了摄影爱好者,我怕拥挤,暂时还没去过。蜡梅花和水仙已开了,鲜艳的还有山茱萸果、火棘、南天竹的红果,鸟雀争相啄食,吃得圆滚滚。河川边有许多乌桕树,白色的果子像梅花。想起几年前与你散步南通郊外,你曾指着大片乌桕树道:“当年张謇大力推广种植此树,因可从乌桕脂制取类可可脂,制造某种类似于巧克力的东西,就是没有巧克力那么好吃,只是骗骗嘴巴而已。”
日本人新年必须互赠明信片,叫“年贺状”。去年元旦在滋贺友人家参与了她家印送贺年卡的活动。先是列出赠送名单,约有百余位。其后设计明信片,印上一家三口和爱犬朱蒂的照片,而后逐一打印。写赠言也是浩大的工程。对一般的朋友或客户,直接打印几句祝福就好,对亲密的对象一般会手写。这一切做完已是大年夜的凌晨,外面下着大雪。寺庙除厄的钟声远远传来,友人携我出门寄明信片。提了一盏小油灯,踩着山中一尺厚的积雪,去找一只邮筒。红色的邮筒被白雪遮蔽了大半边。将明信片塞入邮筒前,友人双手合十道:“新年快乐!”
但我太懒,并不太愿意写贺年卡,而且现在还没有那么多能寄送的对象。事实上,日本家庭也觉得写寄贺年片是一桩不小的负累,如果只赠亲友还好,但还需考虑一些关系疏淡却不得不送的对象,比如师长、上司,字斟句酌写一纸谦恭的言辞,对方可能不认为有什么要紧的,但如果不送又失礼。这样烦恼的人情,实在损伤了贺年卡本身的意味。有师妹也踌躇过年是否要给老师送卡片。问她是否真心想送。答说只是看师姐们都送,自己不得不送。我道,若有“不得不送”的想法,不如不送。就当我们外国人无知,不懂本地风俗就好,何苦将祝福当成负担?好比往年在家,每到除夕,父母常为如何回复大量的贺年短信而烦恼。我说帮他们解决,事实上只是编辑几句言简意赅的祝福,单发给若干位至亲友朋,其余一概无视罢了。
说些愉快的吧,上周我去朋友家,买了鹤屋吉信的一盒柚饼。鹤屋吉信是京果子的名店,迄今有两百余年历史。这家的柚饼最为有名,本地有名的书画家富冈铁斋吃得高兴,挥笔写了“柚饼”二字的匾额,如今还高高地悬在店里。日本叫柚子的果实不是我们吃的那种文旦,而是闻香的罗汉橙,许多人家种植,野地里也有,冬天结满明亮的小灯笼,料亭喜欢拿它们做容器或调味。冬至日要泡柚子澡,有俳句云:“柚香弥漫,冬至早晨泡澡呀。”柚饼确有柑橘香气,有点像小时候常吃的橘红糕,糯米粉和薄荷做的,融化在舌尖得一丝清凉。我祖母很喜欢吃橘红糕,小时候家里有个糖罐子,里头总有点儿橘红糕、寸金糖、麻圆、炒花生米、京枣,带着淡淡的铁锈气。我没有那么爱吃,只是记得并眷恋这一切。岁暮琐事纷繁,今日暂到此搁笔,年后同你再谈。
松如
腊月初四
嘉庐君:
春假返京,愉快地过了三周,每日与猫相伴。楼下一排白杨树,夏天回去时夜夜萧萧如雨,动人客心。三月里刚结了满树白杨花,落下来毛茸茸一段,远看像毛虫。小区附近公园里常有人唱梆子戏,胡琴拉得很好。有一位打扮很普通的妇人,衣服灰扑扑,开口却清越动人。我以前不大听梆子,以为戏词俚俗,腔调吵嚷,现在也觉得很喜欢;尤其是昆曲《奇双会》里的吹腔,让我欲罢不能。就如在外面住久了,在饮食方面越来越没什么挑剔。春天一夜之间到来,山桃花开得惊天动地,玉兰毛茸茸的花苞也即将开放。北京最宝贵的春季,我却要离开了。二十八日夜里回到京都,樱花还没有动静。看不到白杨树,也没有那种裹挟沙土的狂风。空气澄澈,云朵飘过碧蓝的天空,在山上投下的阴影缓缓移动。纵是这样的好风景,也免不了怅惘。
昨天去了神户一年一度的春季书市(3月15日到5月15日)。这里书价极廉,单行本三百日元一册,文库本一百日元一册,留学生再得半价。须乘阪急线换两趟车,这是我第一次到神户市内。神户背山临海,山路起伏,沿途风景与京都大不同。听本地人说神户大学常有野猪出没,还见过大野猪领了一群幼仔等红灯过马路。
书市规模不大,在某处活动中心,只有一间屋子。书堆得很满,分类较混乱,乍一看很没头绪。日本出版业发达,书籍品类繁多。几年来买书养成的习惯是:没有明确目标时,先看出版社。岩波文库、中公文库、小学馆、中央公论社、汲古书院、山川出版社、东京创元社、弘文堂、平凡社、角川文库都值得信任。以前常去百万遍附近的有斐阁,这家出版社专门出版法律书籍。
再看著者履历。日本书籍在飘口或封底通常都附有著者履历,写明出生地、出身校、研究方向、著作成果。经过两道初筛,多半会有发现。当然日本出版社极多,也有一些非常小众的出版社,做的书却非常好。至于著者的履历,只是一项附加参考,不能完全凭信。
先在文库本中挑选。通常的“文库本”多指日本六十四开的书籍,与单行本相对,近代以来为鼓励民众读书,定价低廉。后来各出版社还推出“新书”,开本比文库本略大,内容是社科学术,包罗万象。而文库本则更专精于文学艺术。我很喜欢轻便易携、内容丰富的岩波新书,发行量极大,价格很友好。
未来社出过一套《日本的民话》,共二十六册,按地区编辑,内容非常有趣。很想全部买下,但考虑运回京都太困难,就选了当中最感兴趣的三册。又顺便买下中央公论社一套十六册的《世界历史》,从前日本出版社很喜欢编这类教养普及类丛书,请相关领域的名家撰写,类似我们的“大家小书”,发行量也极大,旧书店和书市上经常能见到。
逛书市很费体力,一晃到了下午,反复拣选,装了两箱。等朋友来接时有一件小风波:放在寄存处的两箱书被工作人员不慎拆分入仓库。对方道歉不迭,领我去仓库开箱翻找。拆了七八个箱子,终于将之前那两箱给找了回来。众人都大松一口气,我也大有失而复得之喜,顺手又从书堆里挑选了两册喜欢的。
晚上回到京都,途中新月皎洁。邻家垂樱初开,花枝拂过墙垣,有猫静卧,见人来也不避。买书容易读书难,这个春天应当多多努力。
匆匆,即此顺颂
著安
松如
三月十二,清明节前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