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噫,他们竟这样评价盐城人!》(点击查看)一帖后,最近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一篇杂志长文,有好几个版面,但并未因时间长了而失色,恰如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曾经的自己。 ▲ 此文发表于1934年10月16日的《长城》杂志上,题目是《闲话盐城》,作者署名“競存”。说是“闲话”,但细细道来,颇值玩味。 ▲ “盐城也是被人所误解的一个县”。文章开门见山,盐城和许多地方一样,被外省人甚至于本省人所误解。还提到了此前不久天津《大公报》上一篇关于盐城社会的文章,因有失公允而引发各界的争议。 “民性是物质的环境所造成的。盐城居江淮之间。江南的民性是湿和儒雅、敏捷巧慧,而习于柔靡、长于机诈。淮北的民性是强悍刚健、朴厚爽直,而勇于私斗、长于耐劳。 “盐城处江南、淮北之间,故其民性兼具两者之长,又兼有两者之短。但团结性甚缺乏,而知识分子的领袖欲亦强大,稍有不遂,既无拔刀相向之勇气,又乏委曲求全之耐性,于是遂发生界于机诈与私斗中的捣乱。此种捣乱行为,在处理地方事业上数见不鲜……实不能不归咎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但就一般社会的民性而论,(盐城人)大都是勤劳俭朴、温雅和平。这却不能不归功于受地理环境的支配了。” “盐城东滨黄海,富鱼盐之利;西接湖荡,为米麦之乡。所以鱼盐米麦,为全县出产之大宗。自海势东迁,盐田均开垦种棉麦。每值新麦新花登场,市面现金充斥。而西部农田,大都种植稻谷,西乡戴金坠子(即金耳环)的大哥哥(农家子弟),向为城市商人所欢迎。” “近年因水利不修,水旱频仍,大有凤阳花鼓中“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情势。因为雨多,则入海的新洋、斗龙两港宣泄不畅。而运河、淮河的水,又要宣泄而下。于是,盐城与兴化、东台、泰县同成泽国,民.国二十年的大水灾即其一例。 “ 如天久不雨,则海潮倒灌,即居民的饮水尚且艰难,遑论田禾的灌溉。所以,盐城灾荒迭见,非天时的突变,实人谋的未臧。诚能行导淮,再疏浚入海之四港一河,并于射阳河口建闸,藉以蓄淡而御卤,不仅一县的生产得以复原,里下河一带各县,均将同蒙其赐。” ▲ “在此现状下的盐城农村,农民虽然陷于这样悲惨的运命,而农村尚不会完全破产……究竟是一个什么原因呢?这就不得不归功于在江南一带做工拉车的苦力了。 “在江南的盐城苦力,实在是盐城农村,也可以说是整个盐城社会的大功臣。 “ 据友人传说,无锡有盐城人六万余人,上海有盐城人十万余人,其他各县当无统计。姑假定旅居江南的盐城人有三十万,这三十万人中,有生产能力的二分之一,即十五万人,每人每年平均寄回十元现款,那么,盐城社会即多增一百五十万元的现款。这一笔现款,对于全县的农村,虽然是杯水车薪,可是辅助社会金融的流通,已是不少。这正和华侨的汇款足以抵御国家一部分出超的情形一样。 “所以我说,这些苦力,正是盐城的一大功臣。因为有这种外来经济的挹注,所以在此农村破产的潮流中,盐城的社会尚不能发生大的扰乱,盐城人民的生计,尚不会到日暮途穷的境地。” “盐城的教育,在江苏的江北要算发达的一县。教育经费四十万,小学亦有三百余所。更有省立盐城中学、县立盐城中学,私立中学如亭湖中学亦不差。 “可是,经费纵多,而拖欠的事实常有,有时发债券、发印借。此种症结,固然因为年岁荒欠,经征不全,而历任教育当局以及管理教育经费的人员,侵蚀亦复不少。所以,稍有能力的小学教师,莫不外求发展。省立中学的附小,及其他各县的私立初中,盐城籍的教员很多。这不能不说是盐城教育的一大损失……所以盐城的人才虽多,却无补于盐城的社会。” 文章最后说:“今日的盐城,诚能积极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以这些勤劳俭朴、温雅和平的居民,很容易将盐城的社会造成家给人足的现象。” (资料图)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施耐庵诗)。九十年间,盐城和全国各地一样,早已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当年的积弊与沉疴,绝大部分已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作者当年的期盼,那个“家给人足”的理想家园,已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更替, 但是,勤劳俭朴、温雅和平的民性民风似乎没有改变多少;当年为了谋生存而闯江南的勇气,也已化成谋发展、走天下的本能,只是底气之充足、视野之开阔,非昔日可比矣。 温故而知新。回顾当年民生之艰困,体认“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现实,我们这些后人确实得发自内心地感恩几代盐城人接力重塑山河、拼搏发展的艰辛付出!
来源:盐渎杂谭
作者:征跟东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