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高中没念完的作家李娟,在阿勒泰的自然养育之下,用文字唤醒了更多的灵魂。
散文集里优美的语言,在4K超高清镜头、原生HDR、全景声设计的高规格拍摄制作方式下,变成了质朴疗愈的画面、清新舒缓的镜头,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阿勒泰的风,沐浴着阿勒泰的阳光,听到阿勒泰的河流在歌唱。 这部电视剧,是人们对故乡传统的追忆与怀念,是汇集成名为“乡愁”的集体情感投注。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我的阿勒泰”。 本人,从小在盐都西乡长大,工作在盐都,退休生活还在盐都。所谓“生于斯、长于斯、铭于斯”念兹在兹,盐都西乡,就是我心中“阿勒泰”。 尤其,退休写作这二十年,我的散文——似乎总是从盐都、西乡谈起,这是我作为一名作家精神的起点和源头。因为:我求学、工作、退休、写作,从未离开过家乡。盐都西乡,有看不见的精华输入到我的血脉之中,滋养了我。 写散文,给了我一种返璞归真的体验。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所以:从耳顺到古稀,再到耄耋之年,写散文已经成为我对人生对生存境界的一种精神化追求。 如果说《我的阿勒泰》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却为影视叙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形式。我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大河之舞》则是以自己的生活背景,不失时机地捕捉思想的闪光,述说一种即时性的淡淡乡愁。 如果说《我的阿勒泰》以优美的语言魅力和深邃的文化意境,触动读者的心灵。而我的写作,只能以自己生活在盐都过往的记事,也会存在取舍,全新打磨,娓娓道来,犹如一卷干货十足的个人成长档案。 《我的阿勒泰》不同于小说,没有固定的成长主线或者跌宕起伏的戏剧化情节,总有太多的故事、目不暇接的奇情被送到我们面前;作者以单点状态,连接起“两个世界”,重新确认了自身的文化根脉。我写散文,身处斗室,伏案灯下,但心却能够同世事万象跳动在一起。我的散文集和已经发表而尚未汇编成册的文字,不是凌空虚建楼阁,而是贴着生活来起笔。 几朵“大时代中的小浪花”而已,但都是盐都的“高颜值”,“乡村振兴”图景的一一展现。 也有可能,散文随笔中所涉及的事实早已过去,但事过而境不迁,读者如果从这丛“小浪花”中,能够看出“大时代”留下的一丝痕迹,那我真是感激涕零了! 我这个年龄的写作,享受的是过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左脑的人不幸福。”因为左脑只负责成功;右脑才提供美和喜悦感,使人体分泌与幸福有关的内啡肽。左脑说,必须做些什么才有意义;右脑则说,存在就是意义。 当你能深刻感受到周遭都是存在的意义时,许多心理困扰便会悄然离开。因为,你找回了与自然的连结,而这份连结,可以提供终极的归属感,让你拥有安静生长的力量。 我们都需要自然教育。写散文,写生养我的故乡,于足够谦卑和柔软的时候,便有了更强的心理弹性,可以帮助我坦然面对人世间的各种压力、烦恼与种种的不确定。 譬如我的散文《大河之舞》《连心水》《大湖水芦苇花》《心有一池河》《寒风里绽放的月季》《植物也由灵性》等等,都是平日里我与家乡的那些花花草草在对话…… 自然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联系。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份美感既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实践经验中,又内蕴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 我心中的阿勒泰,不仅仅是一个盐都西乡的地名,它更是一种别样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它神秘而富饶,如一幅画卷,在向人们徐徐打开。
作者简介 邵玉田、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