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将至,我的思绪不禁联想起了父亲,那些关于父亲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遂写作此文以缅怀父亲。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 20 年代初,那是个令人感慨万千的时代,物质极其匮乏,贫困如影随形笼罩着每个角落,艰难岁月似乎看不到尽头。奶奶在那般艰难的环境下生育了众多儿女,但最终仅有三个幸运地存活下来。在那个缺医少药、饥饿寻常的年代,小孩子因饥饿或疾病夭折是极为常见;然而,父亲却好似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命运的层层砥砺下奇迹般地活着。
父亲亲身经历了民国二十年的大水灾,也就是 1931 年的那场灾难。那时,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跟随家人踏上前往苏南的逃荒之路。在讨饭的艰辛历程中,他曾遭富户人家的恶犬追咬,不慎摔倒致腿骨折,在无钱医治下只能依靠自身慢慢痊愈。难以想象年幼的父亲是如何承受那钻心般的剧痛,可他却以令人惊叹的坚韧挺了过来,仿佛任何苦难都无法真正将他击溃。
父亲仅上过两年私塾,因家中极度贫困,不得不辍学去打工。年仅十一岁时,他来到史堡烧饼店,成为一名学徒伙计,每天的工作就是挑水、烧炉、打烧饼,以此艰难谋得微薄生计。那时,烧饼店钱老板家养了两头驴子用来拉磨,而驴子的草料供应便成了父亲的任务。他风餐露宿,夏天睡在打烧饼的案板上,冬天则睡在驴圈里,每天凌晨天还未亮,老板娘就会毫不留情地叫年幼的父亲去下田割取驴草。
历经三年学徒期满后,年轻的父亲抱着坚定志向,毅然决然回家开烧饼店,渴望为家庭减轻负担,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这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过兴化、东台、泰州等地,这些地方都遭受了难以言表的灾难与痛苦。中国人民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为保卫家园付出了巨大牺牲。父亲毅然投身抗日游击队,并因积极勇敢而获得新四军溱潼团的嘉奖。在解放战争中,他又带领群众与当时的国民党残匪、地方黑恶势力还乡团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全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解放后,父亲在地方的桥堡乡、陆草乡担任乡长、乡指导员等重要职务,之后又在大垛区和唐刘公社任职。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积极推荐新人上位,自己甘当伯乐和绿叶。父亲是一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一身正气,一生清廉,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直至光荣退休的那一天。
在那些过往岁月里,我们家孩子众多,除了亲兄妹六人,还有大姑和小姑家的两双儿女也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生活。让孩子们能吃饱饭,是父亲在那个艰难年代最为揪心的事。父亲在工作之余,拼命地到田间劳作,竭尽所能为全家减轻衣食困难。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他深知给予孩子们上学的重要性,努力将我们兄弟姐妹培养上学,这其中充满了何等的艰辛与不易。
父亲性格温和,与世无争。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从未打骂过我们。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淘气,做了坏事,父亲知道后,只是让我面壁思过;只要看到父亲严厉的目光,我便能深切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父亲对孙辈们却格外关心,一方面百般疼爱他们,另一方面对他们学习和做人要求严格。
父亲如一座巍峨的大山,沉默而坚毅,用坚实的双肩扛起家庭的责任与重担,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予我们无尽的安全感;父亲似一棵繁茂的大树,粗壮而挺拔,用宽广的树冠为我们撑起一片绿荫,让我们在他的庇护下茁壮成长。他是我们生命中最可靠的依靠,是我们永远敬仰的存在。在岁月的长河中,父亲这座大山和这棵大树始终屹立不倒,见证着我们的每一步成长,守护着我们一路前行。
父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的一生是充满坎坷与奋斗的漫长旅程,他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成长,始终坚守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他的经历宛如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让我深刻明白,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他的故事如璀璨星光,将永远激励他的子孙。
父亲节,我由衷而深情地怀念我的父亲,因为他的坎坷历程和不屈形象永远铭刻我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