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是历史上万众瞩目的对象,他们很多时候也会成为人们的谈资。在各种添油加醋的操作下,一系列“帝王式八卦”也得以广为传播。在江苏大地,能上榜帝王传说主角前三榜的,当属秦始皇、乾隆帝和宋高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一首《古风》,彰显了秦始皇的十足魄力。而各种传说中的秦始皇,也维持着这样的形象,不过他的魄力更多地体现在改造大自然而非人事上。
高邮别称秦邮,因秦始皇于此地筑高台、置邮亭而得名。不仅如此,高邮南部还有个乡镇叫做车逻镇,据说秦始皇巡游时经过此地。秦始皇五次巡游是真有其事,但后世对巡游过程中的传闻则充满神奇属性。
高邮得名于秦代筑高台、置邮亭。图片来源于高邮市政府网
与江苏相关的最著名的巡游事迹莫过于开凿秦淮河而破除金陵“王气”的故事。这件事听上去有些离奇,但更离奇的是,在离南京不远处的镇江,秦始皇又开启了破坏“风水”的模式,他派遣大量囚徒在此凿山,还把当时的镇江称谓“谷阳”改成丹徒。综合各地传闻,秦始皇一路都在“用魔法打败魔法”。镇江东部的圌山一带也被传成有“王气”。这次,这位“千古一帝”创设了“圌”这个字,用文字方式“镇住”了此处的“瑞气”。
在传说中,镇江是一个具有“王气”的城市。图片来源于镇江市政府网
在民间传说中,秦始皇不仅喜欢破除“王气”,还热衷驱赶、鞭打山体。甚至《西游记》续书《西游补》种还提到他曾使用的一种驱赶山的神器驱山铎。按照传闻,被秦始皇“收拾”的山特别多。小说《西湖二集》中提到“秦皇谩作驱山计”,说的是杭州秦望山被秦始皇驱赶入海。其实江浙沪多有“秦望山”,江阴秦望山的传说与杭州的类似。至于鞭山传闻,从江宁方山、常熟虞山到南通狼山都被秦始皇鞭打过。
秦始皇的“八卦”传闻总是充满着战天斗地的元素。相比之下,乾隆皇帝的传说则显得十分生活化。秦始皇有五次巡游,乾隆帝有六下江南。由于他们确实经过江苏的地盘,这给后人八卦他们留下地理上的现实依据。
《乾隆南巡驻跸图》之顺河集行宫
乾隆帝下江南涉及的江苏城市大多是大运河沿岸城市,非运河城市主要就是南京了。但是,关于乾隆的美食传说涉及的地理范围远远不止如此。
为阜宁大糕赐名,到连云港花果山品味云雾茶,给昆山奥灶面命名,吃常熟乞丐赠送的叫花鸡,食用南通文蛤后题名“天下第一鲜”,称赞淮安平桥豆腐为“天下第一菜”,在宜兴吃到了道士烹饪的天师豆腐,镇江店主还因为他意外发明了锅盖面……只要是本地特产,都少不了与乾隆扯上关系。如果把各种传闻串起来,乾隆帝基本吃遍了江苏各地,可谓天下第一美食大忙人。
《乾隆南巡图卷》(局部)
江苏各地还流传着乾隆写错字、读错字的传闻。苏州浒墅关、常熟浒浦、如东浒零的“浒”都读作“xǔ”,当地的传说均认为乾隆在当地误读,和美食传闻里的地方一样,其实乾隆帝大概率根本没去过这些地方。即使有的城市真的到过,但传说的内容也令人啼笑皆非,其中尤以乾隆在扬州微服私访的传闻广为人知。
电影《乾隆下扬州》讲述了乾隆微服私访的故事
与秦始皇、乾隆一样被迫成为“大忙人”还有宋高宗,他的传闻多与南逃躲避金兵有关。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位,改元建炎,不久南幸扬州。建炎三年,金兵渡淮,高宗渡江逃往镇江,因担心金兵从通州(今南通)渡江,又奔杭州,其间曾前往江宁(今南京)。随着金兵南侵加剧,高宗一路逃亡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温州。这段经历成为后人“八卦”宋高宗的根基。
郭利民《中国古代史地图集》之《南宋初期军民抗金图》,橙色虚线为宋高宗逃亡路线
很多奇异的传说发生在宋高宗逃亡之旅中,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泥马渡康王”。这一传奇故事的版本较多,南京的泥马巷得名与此相关,《金陵览胜诗考》载:“泥马巷,宋高宗南渡避难,骑马渡江,至此始知为泥马。” 而泰兴的“泥马渡康王”传说似乎细节更为丰富。
泰兴还有个地方叫做三妃墩,传说宋高宗的三个妃子在路途中亡于泰兴而埋葬于此。海门吴妃冢也因传说宋高宗吴姓妃子南逃时亡故埋葬而得名。启东吕四“露御夹”的故事也与宋高宗相关,但明代探花崔桐认为这一传说是不可信的。实际上,宋高宗并未在逃亡中经过启海地区。
至于昆山锦溪的陈妃水冢,通常认为陈妃是宋孝宗之妃,也有人认为陈妃为宋高宗妃子。但即使是宋孝宗之妃,仍与宋高宗相关,因为在宋孝宗之妃的说法中,该故事发生在孝宗陪同高宗亲征平江(今苏州)时。
昆山锦溪镇大宋陈妃水冢
秦始皇的巡游,乾隆的下江南,宋高宗的南渡,不计其数的民间传说附着在这三大历史事件上,形成三种别样的“八卦”模式。这些故事常常存在着地理错乱、情节相似的特征,有的还充满神异特征,因此是不可信的。但这一传播现象却值得研究。
作者:黄浪
江苏海门人。1984年生。历史、地理类作品散见于《青年文摘》《扬子晚报》《解放日报》《南通日报》《金陵晚报》《江海晚报》《海门日报》《中国剪报》《三角洲》。早年偶作童话、寓言、青春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诗》(校园版)《杂文月刊》《读写算》《七彩语文》《南通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