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小人书,就是小朋友喜欢看的小画书;小画书,又称连环画。一本小人书,讲述一个小故事;当然也有几本小画书讲述一个大故事,一本介绍一段,引人入胜,就相当于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小人书的封面是画书的名称和最鲜明的画页,打开封面后,一页一页由画面和文字构成,每一页上面(或左侧)大部分是图画,表现了故事的一个场景,图画下面(或右侧)是二三行文字,介绍图画场景的内容。图文并茂,使初识字的孩子也能看懂故事的情节,即使不识字的孩子,看图画也能知晓个大概。
吉语钱 为善最乐 / 读书便佳(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我之所以对小人书有这么深的印象,是因为我小时候对小人书爱不释手,一有钱、一有时间,八成是在画书摊度过的。写到此,当年在伍佑街画书摊看小人书的场景历历在目,真是难忘的童年时光。 1962年初春的一个早晨,烟雨茫茫,在盐城南门串场河畔的一个码头,我们一家人在母亲的带领下,登上一条木船,那是伍佑公社湾河大队安排来接我们的船,撸摇篙撑,沿着串场河南下。中途雨大了起来,那位撑船的大伯将蓑衣披在我妈妈和我的身上,我依偎在妈妈的身边,懵懵懂懂地随船而行。中午时分,穿过虹桥,船靠边,我们上岸,就到了新家。后来才知道,我们全家下放了,由盐城镇居民变成了湾河大队农民。自此始,5周岁的我成为伍佑乡下人了。 那时又没有幼儿园可上,上小学之前,不是跟着哥哥姐姐(邻居年龄比我大的)后面晃荡,就是带着弟弟妹妹(邻居年龄比我小的)一起游荡。从小队广场玩到大队部,田垄上、水渠边、农田旁,泥巴、树叶、小草枝、竹片、火柴盒、糖纸等就是玩具,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也不知是哪一次,是谁带我去伍佑街上玩。去过几次,对伍佑街有了个大致印象。过了虹桥就是农具生资公司门市、鞭炮厂、五金厂,西大街两边还有国药店、伍佑医院、中医馆、雨伞店、磨面坊,民居及门面等,然后就是粮油商店、八鲜商店、菜市场、染衣坊、画像馆、印章店、钟表店等,就到了夹河边。过了板桥就是东大街了,东大街比西大街好像热闹些,搬运站、南北货商店、裁缝店、服装厂、文具店、十八间(供销社)、食品店、布店、酱园、新华书店、烧饼油条店、合作饭店、剧场、收购门市(棒冰厂)、照相馆、理发店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基本都在东大街。其实对我吸引力最大的不是这些,而是画书摊,位于十八间西侧。十八间西侧好像为文具商店的门前小广场,对面与北街(北街有不少门市)入口相隔是合作饭店(合作饭店的阳春面记忆犹新),那里是当时伍佑街的一个闹市区,人流量比较大。 十八间西侧的西南面呈圆弧形,画书摊是由木板加边框、中间有一条条横隔木条、两木条之间有粗线(或松紧带)打制而成画书架组成,两木条的距离大于小人书的高度,一本本小人书排列其中,封面的名称和画面清晰可见。两个画书架为一个组合,之间有铰链相接,可以合成一个,便于收摊保管运送。整个画书架比当时的我还要高,上面的几排书我要仰视才能看得到。在画书架前面的空地上、或树荫下,摆放几张矮矮的长木板凳,供看画书的小朋友坐在凳子上阅读。
《老上海小人书摊》(图片源于网络,诚致谢意!) 到画书摊看画书,是需要收费的。厚画书,一分钱看一本,二分钱看三本;薄画书一分钱可以看两本、二分钱可以看五本(不同的租书价格在不同的画书架摆放)。也可以两个人合看。还有画书筹(用厚纸板做的,上面有毛笔写的“壹本”“贰本”等文字,并盖有画书摊主人的私印),书筹可以当日使用,也可以改日使用。不少小人书封面用牛皮纸保护起来了,上面用毛笔书写了画书名,与书筹的字一样,都是秀丽端庄的楷书,令人喜爱。
自从有一次,是哥哥还是姐姐带我上街看小人书,哥姐坐在木凳上,我站在哥姐的身后。那时我不识字,就看画面,哥姐会给我轻轻地读文字以及画面上的对话,我似乎看懂了,才让哥姐读下一页。就这样,一知半解,我对看小人书产生了兴趣。开始是要哥姐带我去看小人书,长大一点后,自己能独立到伍佑街上去了,就来到画书摊,自己又没有钱租书看,只有站在人家后面蹭书看。遇到友好的,会让我一道观看,还会等我看完一页后再翻下一页;遇到不友好的,会转过身,不让我蹭。
小人书架 图片摄于盐城市区建军路竹林大饭店(盐城民俗博物馆) 到了1963年9月份,我进入伍佑小学读一年级了。如果从东大街经过北街到学校或回家,必走合作饭店门口。每到下午放晚学时,就会看到画书摊前坐得满满的,还有人就坐在商店门口的台阶上,那看小人书的认真劲儿,对我诱惑力特别大,可是平时口袋里没钱、坐在那里看画书的又没有我认识的人,只好一步三回头回家去、或者去参加其它不花钱的游戏。有时,父母亲会给我几分钱零用,那一放学就快步走向画书摊,迅速地选择自己想看的小人书,安安静静地找个地方坐下来看了起来,一直看到天黑,才会念念不舍地离开回家。
如看过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后,就会在同学(儿时的邻居伙伴、弟弟妹妹等)面前讲小人书中的故事,有时说得结结巴巴、甚至有些情节记不起来了,就会想办法再重看一次,加深印象。
那时就读的小学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课本也只有《语文》《算术》两本,作业本也不多,书包轻巧巧的。有的同学家里也有小人书,会带到学校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换阅读;我在自己家中也翻到了几本小人书,多次阅读后,也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换阅读,使自己阅读的小人书也有不少了。即使这样,只要口袋里有钱,画书摊还是会去光顾的,尤其是星期天,会在那里坐小半天,那里还有不少小人书我没看过,心中始终有所惦记。
可能是1967年左右,画书摊也受到影响。画书摊里面不少小人书的故事和人物是被批判的,不能给少年儿童看;加上环境也乱糟糟的,经常有集会、辩论、游行、表演等活动在那个地方举行,不能摆放画书摊让人安静地看书了,好像停止了好长时间。后来添置了不少新出版的小人书,画书摊才重新开放。
与画书摊隔东大街相望的是新华书店。我小学五年级到南伍小就读,上学放学会路过新华书店,偶尔也会进新华书店看看。里面那么多新书,使我好生羡慕,尤其是新的小人书,更是诱惑。如看到有人买小人书,就会凑到旁边,看上几页,一睹为快。过年有了压岁钱,一开学,就会跑到新华书店,量力而行,选购一本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如获至宝,用包书纸将其包起来,自己独自阅读欣赏多次后,才让别人看。同学之间换看,也只与新画书换看,旧的还不愿意换看。
到了读初中时,画书摊偶尔还会去坐坐,新华书店是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处,一有时间就会进去看看,又有哪些新书上架了。到了高中,画书摊基本不去了,新华书店还是常去,偶尔还会买本小人书,自己收集、购买的小人书也有几十本了,有空就自己在家阅读欣赏。
吉语钱 为善最乐 读书更佳 / 纹饰寓意:吉庆平安 必定如意。(图片源于首席收藏网,诚致谢意!) 岁月匆匆,当年喜欢读小人书的少年已白首;每当路过北街口,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画书摊前读小人书的场景。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小人书、画书摊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它是孩子们文学启蒙的老师之一,它是孩子们课外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记】应《盐渎》杂志社之约,撰写一篇关于伍佑印象的回忆文章。践约思绪万千,在伍佑生活、学习、工作约18年,启蒙学步,青檬岁月,成长之基,久久难以忘怀。于是取孩提时代的一小段经历,阅读小人书,感恩其助我成长。承编辑部抬爱,发表于《盐渎》2024年第3期。公众号《人间灯火简史》于10月13日原创发表。诚致谢意!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