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了李不然递过来的名片后,不由得我多看了他两眼。只见他的名片上面印满了各种各样的头衔,除了当地县作协主席一栏外,还有诸多的主席、理事、会员之类。更可爱的是,还有“诺贝尔文学奖XX推荐中心主任”、“某某汉语诗歌协会会长”、“某某华文作家协会主席”等国际性组织的负责人头衔。 同桌的几个陪客都是李不然叫来的,同样,他们也都是当地县城的“大作家”。看我略有迟疑,就一齐向我推荐李不然,说李不然创作的长篇小说已经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备选项,这得益于他担任了“诺贝尔文学奖XX推荐中心主任”的职务,“优先考虑获奖!” 据我所知,李不然的工资在县文联发放,担任这么多的职务,会不是因此违反纪律?李不然晒笑着说,木事儿,木事儿,这些都是不发工资的机构,咱们为他们义务劳动。 于是,我擦了一把头上的汗,为他暗自庆幸!
在这座不起眼的县城里,生活着一群“大作家”。尽管我们很难看到他们的文章,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他们是“大作家”。在县城,他们会发起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把文学创作搞得有声有色,整个小城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学气氛,人们也以从事文学创作为荣,包括县里的两所高中,都有文学社,还印刷了文学社的小报。文学创作,这项光荣的事业,可能影响了一大批应该考上大学走出小城的青年学子落榜,失去走出县城的机会。但是,他们从来不后悔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他们经常讲的故事是,本县的某位人物是搞文学创作出身,不仅仅是国家级作家协会会员,还做了很大很大的官,手中的权力也很大很大。这种“小镇做题家”成功的故事,被他们一代接一代人地传颂下去,他们相信文学可以成为宫殿的敲门砖,垒起进入庙堂的台阶。
有希望就有力量,这句话用在这个县城的文学创作上非常恰当。尽管艰辛,大家还是创作不辍,陆续有很多人加入了市作协、省作协。李不然在某办公室担任副主任,是出了名的笔杆子。退休后无事可做,就担任了县里的作协主席。经高人指点,李不然和活跃在北京的书贩子联手,组织大家出版作品集,一个书号出十本书,称之为丛书。每本书十万字,收费一万五千元。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非常高兴,把自己的作品收拢了,你一本,我一本,很快就凑齐了十本。 李不然请那位国家级作家协会会员的高官为作品集作序。程序是李不然先写好了,交高官审阅,高官同意后签上名,就算是高官写的序了。序里面特意写了“小城兴起作家群”意思。丛书出版后,李不然以高官的名义联系省报副刊,以“小城兴起作家群”为题把文章发表出来。于是,这个县城就有了一个作家群,也就有了一群大作家!
来源:文艺听风 编辑:碧波、吴勇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