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盐业考古课题推进会”在南京博物院举办,来自全省各设区市的考古专家介绍了一批近年来江苏在盐业考古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盐业考古是当前国内考古界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课题之一。该课题旨在通过对盐城、连云港、南通、泰州、扬州、淮安等地的盐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结合多学科研究,探讨江苏盐业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古代盐业生产工艺、运输管理的演化,阐释盐业“产、运、销”框架体系,实证江苏地区古代盐业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盐城是江苏唯一一个以“盐”命名的城市,盐城的海盐生产历史悠久,自汉代设县以来,盐城在两淮盐业生产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历史上形成了以范公堤、串场河为轴心的独具特色的“盐文化区域社会”。2016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盐城丁溪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前期考古发掘证明,丁溪村遗址从宋代延续到清代,发现的遗存有房屋、灶、道路等,另有一处推测为明代的卤水沟。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盐城地区制盐技术、盐业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来自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的苏楠介绍了近年来在盐业考古工作的相关情况,对范公堤、串场河一线开展了初步调查,发现了相关遗址五十多处。在盐城地区调查发现的古代制盐作坊里,几乎都发现了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堆积,表明历史上两淮盐场工艺很可能属“淋灰法”范畴。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杜平介绍,2021年,考古人员在对云台山景区葫芦山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新石器时代器物68件,其中部分陶器可能与制盐有关;连云港园博园近年来发现了11处明末清初的盐田遗迹,推测这些盐田制盐采用的是晒盐法;此外,早年间赣榆发现的盐仓城遗址,据推测是春秋时期莒国盐官驻地;东海县发现的尹湾汉简,则反映了汉代东海郡朐县设置盐官的历史信息。
泰州市博物馆周金波介绍,近年来,泰州文物部门对泰州大林桥西铁盘厂的考古发现表明,该地区在古代是晒盐铁盘重要生产基地。此外,位于泰州市海陵区青年路东侧的铁炮巷则与生产铁盘的作坊有关,而非过去认为属于铸造铁炮的区域。
南通滨江临海,盐业历史悠久。“南通因盐发端,因盐繁盛,南通历史上大多数河流都是为了运盐而开,南通很多带有场、总、甲、灶等后缀的地名均与古代盐场有关。”南通博物苑文物保护部主任胡小甜介绍,南通文博部门充分利用盐业文物资源,开发了面向青少年的盐业研学游路线,向孩子们普及南通源远流长的盐文化。
记者从“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盐业考古工作推进会得知,下一步,课题组团队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梳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规划好区域考古调查和勘探,摸清盐业遗址的分布状况,对重点遗址申报考古发掘,深入开展多学科合作,全力推动江苏盐业考古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荐稿:穆家良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