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8.《小白菜与植物店》
前面两部分,在远和近之间,我强调了近的价值,在大和小之间,我强调了小的价值。如果你说,我偏不出溜、就是要有野心、就是要创新,不仅要创新,而且还要低成本创新,我该怎么办?先给你讲一个按摩的故事。别想多了,我说的是心理按摩。今年四五月份的上海,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当复工后,走进超市,你看到的是这样一些文案。别忘了,这个超市在上海。上海的朋友看了这句,会会心一笑的。华东地区的小白菜,也叫上海青,在那两个月期间,这算是奢侈品。西红柿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可炒可煮,可盐可甜,生活把每个人都练成了多面手。”上海的朋友看了还是会会心一笑。那两个月,很多从来没有摸过锅的人,都学会了做饭。胡萝卜的旁边写着:“可能我不是你们的最爱,请允许我体面离开。”有其他网友不能理解,这么好吃的胡萝卜为什么要离开。上海市民表示,不是不爱,是连着吃了两个月,爱过了。包菜旁边写的是:“宿命给了我千层铠甲,我分一层护这山河无恙。”你看,过去那两个月的艰难,被大润发这么一说,仿佛一下子都被治愈了。你可能会猜,从几张海报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文案创作的技巧?怎么提供情绪价值?看到这一组海报,我审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好?为什么站到这堆小白菜前,我们就觉得它跟其他小白菜不一样?这不一样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什么意思?这其实是在说,古人造园林造盆景,只要在园子里搁几块石头,意境马上变得幽古,引入一池水流,马上就会感受到宁静致远。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石头一定来自古远,所有的流水必将奔向远方。而我们人,天生就有一种能力,看着眼前这个物象,就能想象到更久远、更广阔的东西。同样的,当我们看着大润发那一组文案,就会想起那段时间的酸甜苦辣,就会一瞬间回到那两个月的日子。传送门啊。我们希望物理学完成的突破,所谓的在不同时空之间任意穿梭,是我们人类本来就有的能力啊。你只要在你的产品上,加一点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更广阔空间的东西,哪怕是一块石头、几句话,它就会像一个传送门一样,把我们送到那个时空中去。从我们公司离职之后,他开了一家植物店,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三个人同时进去,就有点转不开身。刚出去创业那会儿,他信誓旦旦地说,绝不卖发财树。觉得俗。可以理解,他那家店啊,目标客户都是文艺青年。很简单,大橙子卖的是“月下发财树”,他在树下放了一个黄色的小圆片,花盆上还写着“月亮与六便士”。你看,这么卖发财树,文学爱好者就能对暗号了呀。英国作家毛姆有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毛姆借着书名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是应该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是应该追逐梦想,还是屈从现实?你看看这创意,在发财树旁边搁一个小圆片,发财树就是“六便士”,小圆片就是“月亮”,这就把梦想和现实合二为一了。简单的一句文案,就把人传送到一个可以同时拥有月亮和六便士的美好世界中去了。你说,这事儿新鲜吗?一点也不新鲜,但就是有效。在大品牌、大超市那里管用,在小店铺里也管用,总会有人为美好的文案心念一动,这是不是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创新?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编码,就是很好的创新资源。所以,做产品的朋友们,明年开年不要停,如果又想创新,又觉得资源有限,不妨往这个方向想想。在产品上加一点点小创作,就能完成一次小创新,你说这事是不是挺值得干的?故事19.《山与召集人》
2019年,吉林长春出现了一家特别火的商业综合体。开业即盈利,疫情三年,虽然也关关停停,居然每年都盈利了。和隔壁的商场相比,这里的店铺租金要贵40%。关键是,没有装修补贴,没有租金减免,但依然满铺开业。整座山高达30米,沿着山坡向上,你会发现,有小吃街、话剧院、博物馆、书店、影院、展览、酒店......还真是很独特的体验。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我要是去长春,我肯定也会去看看。”因为,我采访了“这有山”项目的总负责人吕兴彦,他告诉了我,之所以能做成这样的背后的心法。第一,团队里坚决不招有Shopping Mall经验的人。第二,他自己是一个老招商人,但是他却放弃了对招商工作的参与,全部交给年轻人。第三,购物中心型的品牌能不招就不招,连锁的尽可能不要。不要行业里的人才,也不要行业长期摸索出来的方法,甚至连成熟的连锁品牌也不要,那你还怎么做一家Shopping Mall呢?答案是:吕兴彦从一开始,就不想做一家Shopping Mall。掀开他的底牌一看,同样是长春市市中心的一个商业综合体,别人拿到手只能把它做成Shopping Mall,而吕兴彦要做的是“人造景区”,更准确地说,是“3-24小时都市短期度假目的地”。这么说,就通了啊。吕兴彦那些看似奇怪的做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度假,就是短暂地穿越到另外一个平行世界里。人们图的是啥?是在那里看到的、吃到的、体验的,跟自己日常经历的不一样。明白了“度假目的地”这个定位,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其他购物中心都有的品牌,“这有山”不太欢迎。明白了“度假目的地”这个定位,你也能判断做事的重点了:招商不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吸引人流量才是。有了人流,商业那是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吕兴彦作为一个老招商人,要把自己的经验雪藏起来,放手让年轻人去干。因为年轻人才知道什么能吸引来年轻人。这给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发:我们做的事,也许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对接的传统,可以选择。千万不要小看“选择传统“这件事,它真的可以导致我们手头的事,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就曾经分析,为什么欧系车老要强调发动机,日系车老要强调乘坐体验?因为欧系车替代的是马车,日系车替代的是轿子。你看,看起来做的是同样的事,但对接的传统完全不一样。对应的结果也不一样。十年前,我开始做罗辑思维,做“罗胖60秒”,那你说我对接的是什么传统?外界很多人,给我打的标签是,网红。也挺好,但我自己内心知道,往回看,网红没有传统,方生方死。一旦接受自己是一个网红,那结局在第一天就已经注定: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也挺好,做媒体,有100多年的传统。唯一的困扰是,我得每天创新“作妖”,才能保住流量不下滑。这对我一个自知天赋不高的人来说,太难了。接着再找。“得到”有很多人来学习,很多人喊我罗老师,那做一名老师?这个传统就长了,在咱们中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只要勤勤恳恳,咱还是有点机会的。但后来一想,也不对啊,我也没有什么专业,我能教人什么呢?哎,直到最后,我突然扭头发现,在学校这个大传统里,还有一个小传统,就是当“召集人”。他可以没有自己的专业课,就负责划拉老师,划拉资源,定义课程,管理学生体验。这不就是我在“得到”最应该扮演的角色吗?往回找,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蔡元培。蔡元培当然也是大学问家,但和他的学术造诣相比,他更重要的业绩,是为北大请教授,请了各种各样的教授。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们公司搬了几次家,但公司最大的那间会议室,一定叫蔡元培厅。为啥?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鄙人的生日,和蔡元培的生日是同一天,都是1月11号。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啊,我这个人从来不迷信,但自从发现这么一个小巧合,从那天起,我觉得我的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这是一条隐秘的通道,让我对接到了一个悠久的传统之中。在这里,我也强烈建议你,不管你做的事多新,回头看看,带着自己的问题,找到最适合你的传统。比如你是一个网络主播,你会有很多传统可以对接,可以是天桥杂耍的艺人,可以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可以是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还可以是一名柜台前的推销员。每一个传统的认领、选择,都意味着你做事的方法、做事的重点和做事的边界,不一样。丘吉尔不是说了吗?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故事20.《村庄与作品》
接下来,我给你讲一个“烦人”的同学的故事,这个人是我们得到高研院同学。他叫黄加伦,是广东汕尾市东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此时此刻,跨年演讲有一个分会场就在他们村。他的同学,也在村子里跟他一起看直播。刚上高研院的时候,黄加伦可真有点烦人。几乎“骚扰”过班上所有的同学。一个扶贫干部,想着给村里拉拉资源,这咱们都能理解,但这种事,不是该主攻那些办企业、手里有资源的同学吗?怎么谁在他眼里都是菜呢?要说黄加伦这个驻村第一书记,确实有点特殊。这样的扶贫干部,任期一般是三年,任期结束后就可以离开乡村,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但是到今天,黄加伦在东尾村已经待了七年,就算已经被深圳录取为公务员,他也舍不得走。还真不是因为东尾村现在富得流油了,而是东尾村在黄加伦手里,变得魅力十足了。他说过一句让我很触动的话。他说,东尾村是他的“作品”。哎,奇怪,铁打的村子,流水的官,这村子怎么就成了作品了呢?比如,他听说了日本一个休闲农场的做法,就把村里的沙琪玛工厂开放出来,变成了一个体验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学做沙琪玛、做面包蛋糕,把工厂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他请广州美院的学生,帮东尾村创作了特色墙绘,让乡村增添了更多艺术气息。他请导演大春,在东尾村策划了一系列农民丰收节、老人文化节和书画节,在这个村庄,形成了文化氛围,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他请高研院的王劭禹同学,策划了两天一夜的东尾村参访之旅,精心设计了每一个峰值体验。他还邀请了高研院的何杰同学,根据东尾村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设计了实景剧本杀,让游客有了在村里待更长时间的理由。但还没完,黄加伦还邀请了做跨境电商的同学教村民们怎么做电商带货,又邀请做精益管理的同学帮沙琪玛工厂梳理流程、降本增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研发出了一款新口味,海胆沙琪玛,一下变成了爆款,工厂的效益从每天卖500斤,变成了每天2000斤。在黄加伦这样的创作下,东尾村从一个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年游客量达到了500万人。顺便提一句:得到同学啊,尤其是高研院的同学啊,千万不要浪费你的同学。你看黄加伦这学上的,是不是太值了?故事讲完了,这似乎是一个聪明的扶贫干部的故事。但他给我的启发,是黄家伦说的这两个字:“作品”。是要像燕子衔泥、小鸟做窝一样,一根树枝、一根草,聚集我所有的资源、我的意志、我的创造力、我的独特表达,一点点搭出来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编码,这个创作过程,就是做作品。因为要做作品,就不再是铁打的村庄流水的官儿,黄加伦遇见任何人,听说任何事,都会在心里追问一句:这个资源对我的村庄、我的作品有用吗?我可以怎么用?人可以站在原地,但我把世界的资源,都拿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整个世界,都为我所用。还记得前些年那个争论吗?有人说这个世界是平的,天下一家。有人说这个世界不是平的,到处都是隔阂。但在做作品的人那里,这个问题压根不存在。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我的,都可以拿来完善我的作品。《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里有一句话,他说,“像疯狗一样去占有,把世界据为己有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创作。”把世界据为己有,怎么从一件小事开始?我的同事李倩给了我一个启发。在学习之初,老师就提了要求,从第一天交作业开始,甭管写得有多差,写完之后,都一定要落款、盖章。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为了激发你的作品意识,当你写下落款的那一刻,你心里就会意识到,“这是我的作品。”你就会更慎重地对待它。没错,当你带着创作的心,再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不管是村庄也好,工厂也好,产权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归属人,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一张摊开的白纸,我们都可以在上面肆意挥毫,然后,在心里重重地给它落款、盖章,这就是我们的作品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创作者。从一个卖小白菜的,到一个卖植物的,到一个商场经理,再到一个村支书,每个人,请注意,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创作者,都可以“像疯狗一样,去把世界据为己有”。
我知道,此刻很多人关心的是明年会怎么样?宏观经济怎么样?全球通胀的压力有多大?俄乌战争还打吗?美国人还要和我们脱钩吗?中国的哪个领域会被卡脖子?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特别确切的答案。我能做的,就是准备几个故事,看看这几个故事能不能启发到你:当未来没那么容易看清楚的时候,当下的我,可以怎么办? 故事21.《舞蹈与典礼》
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两年,买卖还没做多大,先立了三条规矩:第一条,不卖广告。互联网公司最容易获得收入的来源先断掉。第二条,不卖永久会员。你要用会员功能,只能一年一年续费。更任性的是第三条,不融资。有投资人喜欢他们的产品,上赶着给钱,都不要。这家公司,叫浮墨笔记(flomo)。他们的产品是一款笔记软件,我也是他们的用户,产品还真挺有新意的。但是,我作为一个好歹有过几年创业经验的人,刚听到这三条规矩的时候,内心里还是跑过两个字的弹幕:呵呵。何必把话说得这么死呢?后来,我认识了他们的创始人少楠,就一条条问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不卖广告?因为广告的本质,是把用户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而笔记软件呢,是帮用户管理注意力的工具,这两件事是相悖的。所以,我不能干。那为什么不卖永久会员呢?少楠说,用户每年一次决定要不要续费,这个压力对我们来说还挺重要的。有人续费,有人不满意就不续费,这个约束,才能让我们只做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事儿。那又为什么不融资呢?少楠说,人们只看到了融资的好处,却忽略了它的代价。钱不是白拿的。拿了钱,投资人就得找你要回报。十倍回报不行,得百倍千倍的回报。这会扭曲我们的行动。但是我听到的最震撼的解释,是少楠说了他的一个选择,他说:“我们选择了舞蹈,而不是奔跑。”听完这句话,我有一种开了脑洞的感觉。在“奔跑”之外,原来我们还有“舞蹈”这个动作可以选。奔跑,追求速度和胜利,但是它不会是新的东西,不过是更快地走。越想跑得快,就越要遵循标准的跑步动作。而舞蹈,虽然看起来慢,但它有另一种内在追求,追求过程好看,追求结果创新。在这个视角下,“快还是慢”“大还是小”“激进还是保守”,这些我们脑子里常见的标尺就不太适用了。衡量一个创业公司,原来还可以有一个标准:你是不是能够按捺住盲动的冲动,按照自己认定的主题,做精彩的原创动作?这下我们就能理解浮墨笔记,为什么这也不要,那也不要了。一个舞蹈者,在意的是自己的轨迹和节奏,而不是把一切有效动作全来一遍。正如泰戈尔说的:“美懂得说:‘够了’。而野蛮吵着闹着还要更多。”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我不追求奔跑,转而去舞蹈,那怎么才能跳得好看呢?教育家李希贵做过一个研发:在北京十一学校盟校里面,怎么搞学校的开学典礼?所谓的研发,就是他们摸索出来,一场开学典礼,必须符合以下六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仪式感、参与感、教育主题突出、激动人心、出人意料和30分钟。一点也不虚,因为每一个词背后都有非常具体的、严格的执行标准。就拿这“30分钟”来说,为什么开学典礼必须在“30分钟”内结束?因为不能让冗长的流程影响学生对这个美好时刻的记忆。这件事非常严肃,严肃到什么程度?有一年,十一学校请到了一位领导参加开学典礼。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主办的学生就很发愁,领导要是讲尽兴了,超时了,怎么办?负责主办的学生就想尽办法去沟通,咱时间有限,您能不能就讲5分钟?没想到,领导特别高兴。这场开学典礼果然30分钟准时结束。什么意思?就是,你只要满足了这些,其他都可以随便创新。比如,“仪式感”这个要素,就是开学典礼上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仪式点,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刻度。但是具体怎么做到有仪式感,那就各村有各村的地道,一年有一年的高招了。这家盟校是让学生走红毯,另一家盟校可能就是用青铜编钟敲响开学钟声。就拿这个“出人意料”的要素来说,让孩子惊喜的招儿多了,但是能不能同时满足仪式感、参与感和教育主题突出呢?给你看其中一家盟校的做法:让每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选择了一个音符,写上自己的名字,随机组成了一个谱子,然后请高年级的学生组成的学校乐团,现场演奏出了一曲独一无二的“开学进行曲”。你看,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了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音符,但是合起来又可以谱出美好的乐章,教育主题是不是也有了?乐曲奏响的那个瞬间,是不是仪式感和出人意料的惊喜感也就有了?请注意,李希贵校长已经退休几年了,但是这套关于开学典礼的要素,仍然被继任者坚持得很好,而且年年还有创新。这是我今年特别受启发的一个点。所谓“舞蹈”,就是这么八个字。前四个字,叫“法度谨严”,得有规矩有约束有边界,但是还有后四个字:“变化出奇”,请放开来创新吧。如果在未来的一年,你特别想做一个野心勃勃的创新者,也可以试试这套方法:给你自己的创新先设计一套要素。这套要素最重要的来源,是自己已经验证过的成功经验,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羡慕别人的成功经验。有了这套要素,你再也不会只有标准,没有变化,也不会像扔骰子一样,创新的结果只能是听天由命。2023年马上就到了,盯着“舞蹈”这个词,当你暂时看不清未来,暂时搞不清目标的时候,不妨让我们记住那句话:“不只有奔跑,还可以舞蹈。”
故事22.《导演与群像》
好,刚才这个故事,听着像一个富二代的故事,不受什么苦、不遭什么罪就把事给干了。2022年,有人把心情不好,叫做emo。我说的这个人,真的就叫emo —— 张艺谋。坦率地说,2022年,我们满脑子被各种各样令人沮丧的新闻填满了 ,以至于我们差点忘了,年初,在立春的那个晚上,张艺谋给了我们那么璀璨美好的冬奥会开幕式。还记得那天晚上,有一句刷屏的赞美,叫“你永远可以相信张艺谋”。对,高手的标志,不是石破天惊,而是表现稳定,每次出手都能交付一个水准之上的作品。72岁都可以算是我的父辈了,我可以管他叫一声叔。我谋叔奋斗在一线,挺让人心疼的。张艺谋在冬奥会筹备期间,一天只睡三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睁开眼睛就投入工作,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开会也是车轮战,所有的项目组都熬他一个人。上世纪70年代,张艺谋还是咸阳国棉八厂车间工人的时候,就在苦练摄影了。攒了三年的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那时候他都不知道什么是北京电影学院,但他知道咱们中国人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叫“技多不压身”。一个本领,能干什么,不知道,先练着再说。这一级铺好了,下一级台阶自然浮现。从1984年出道以来,他几乎是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在拍电影,这个节奏一直持续到了今年。《张艺谋的作业》的作者方希,私下问过张艺谋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憋一憋,别以这么高的频率出作品?人家卡梅隆拍《阿凡达》,就是12年磨一剑,出来就震惊全世界。张艺谋的回答是,他需要珍惜时间,他不可能让自己闲着。他抓住头发丝儿似的机会才能到今天,不可能说,给自己放个假,或者说,默默地去用功,用十年去准备一部作品。方希老师对张艺谋有一个评价。她说,世上的人,有的人老实、有的人机灵、有的人有天赋、有的人平庸。在这四个象限里,张艺谋占了两项,老实,但有天赋。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张艺谋的做法,放在自己身上,变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策略。张艺谋,著名导演,一直在干活。这就意味着,他时刻准备着自己的状态。客观上说,他就始终处于重大项目候选人的名单上。张艺谋未必本意如此,但是像冬奥会开幕式这种全球瞩目的项目,不找他又能找谁呢?你想,当一个人每一分钟都在琢磨着怎么做好手头的事,常年如此,那他脚底下的桩就垫得比别人都高,一有事儿你就看得见他,而且,只看得见他。我从张艺谋身上得到的最大启发是这么一句话——经营好自己的现在,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过去我总觉得,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未来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它变得和现在不一样。所以,未来是想象和规划出来的。但是,现在,我有个新的感受,说白了就是,未来是什么样子,跟规划的关系不大,它更多是通过做好手头的事来实现的。一位导演,拍好手头这一部电影,有了票房,有了业界的口碑,下一部的片约和机会也就来了。你在单位做好一件小事,哪怕只是接待一位客人,流程严谨,礼貌周到,也会被看成工作能力强的表现,下一个机会也就随之来了。所以,未来是什么?未来只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中某个因素的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就是未来。前不久,我们和在这里工作的人聊了一次天,也认识了几位朋友。给你介绍一下 ——周嘉,26岁,图书导购员。他还是一位智能家居的极客。自学编程,把家里十几种电器都集成到了一个系统里,可以智能调控。王海霞,37岁,书城的团购专员。她在独自抚养一个六岁的孩子,为了帮助自己和帮助朋友,自学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和课程。今年,拿下了心理疏导师证。张浩龙,27岁,书城商业运营中心的主管。他的副业是室内设计,业余帮朋友设计了十几套房子。此外,他还在玩钢笔画、油画、毛笔字和篆刻。练文娟,38岁,快餐店的店员。她喜欢跳钢管舞和爵士舞,舞龄5年,曾经在家族的聚会上给上千人表演。陈家政,28岁,物业管理员。他今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他说,我也没想好,读这个有什么用,反正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总是没错的。这几位,只是我们来这个书城工作的时候,偶遇的朋友。如果我问他们:在本职工作之外,你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估计,我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都只是在和张艺谋一样,经营一个丰沛的、元气淋漓的当下,而后等待未来的遴选。正如作家余世存老师说的:“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一部分,我们讲了两个故事,其实也就是两个词:“不跑”和“不停”。先送大家一句话,从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是哲学家赵汀阳讲的:“要拒绝名词的诱惑,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无论多好听的名词,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活成一个名词,无论是“权威”“泰斗”“总监”“领导”,我们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标签里。但活成一个动词,你就可以成为一组行动,你在讲课、在直播、在写作、在调研、在沟通、在选择。我们聊了22个故事。我们讲的不是道理,而是在做选择。第一部分,空间、时间与葡萄酒。在环境不完美的时候,学会一边保持希望,一边说老实话。第二部分,改行、露营与“职业折旧率”。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关注自己的内核,而不是拥有的标签。第三部分,微雕、剧场与听诊器。在做事的时候,更关注自己能持续努力、无穷深化的要素。第四部分,绿道、操场与“保链护土”。在远方和附近之间,更关注眼前人、身边事。第五部分,麻雀、小店与“数字化勤奋”。在大和小之间,尊敬大树和鸿鹄,关切小草和燕雀。第六部分,移形、换景与“作品意识”。把一切都看成画布、琴谱和舞台,有胆气把世界据为己有。第七部分,舞蹈、emo与“内在节奏”。在跑步和舞蹈之间,偏向舒展一点,优美一点。上面这些说的不是鸡汤和道理,它来自过去这一年,我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也因此成为我接下来人生选择的指针。好多人问我,“罗胖60秒”结束了,接下来还会去做什么?还是沿着我自己的使命往前走,为你做一个知识服务者,老师的召集人。过去,得到App请到了很多好老师。但是这两年,我越来越意识到世界上不仅有庙堂当中的知识,还有很多正在发生的知识,它们藏在无数实干家的脑子里。对,未来10年,我会走向那些正在做事的人。我会走到他们的身边,去问——一个进口替代的科技创业项目,是怎么克服难题,变成现实的?我下一个10年的任务,就是去找到你,邀请你,把你变成作品。可能是直播,可能是一组文章和书,也可能是我的老本行,给你拍一部纪录片。但是无论如何,我一定会把它变成一个作品,如果要给这个作品起个名字的话,我想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做事》。再过10天,我就50了,该开始经营自己人生的下半场了。所以,我会在所有做的事情当中,再多加一个维度,就是看看能怎么帮到你。所有做了一件让自己骄傲的事的人,觉得他人在自己的分享中能学到东西的人,请来联系我。活成一个动词,大胆地去做事吧,勇敢地把这个世界据为己有,至于它的结果,曼德拉早已说过:
罗胖演奏《天空之城》
来源:罗辑思维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