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元曲之特质?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矣。”王国维先生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元曲乃起源于金末元初、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又名“夹心”。它在萌芽阶段称“叫果子”和“货郎歌”,后又称“街市小令”和“村坊小调“,是在歌谣俗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诗歌形式。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殿堂之瑰宝,宋词是词坛皇冠之明珠,那么元曲则是文学宝库之奇葩。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高峰。
元曲是唐诗宋词催生的新诗歌文学,其内容涵盖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杂剧是在宋代以滑稽搞笑为主的表演形式,发展至元代成为丰富的戏曲形式,故杂剧本质上属戏曲;元散曲是以抒情为主的歌曲(元人称乐府),分小令(叶子)和套数(大令、套曲、散套),故散曲本质上属诗歌。现在通行的说法与选本,通常指狭义的元曲即散曲。
元散曲源自俗谣俚曲,表现为音乐文学,是歌曲之唱词;同时,它具有浓郁的市井色彩,故又称作市民文学;此外,元散曲兼具鲜明的戏剧属性,戏剧元素自然成为散曲的重要色调。
元曲盖因金末元初文人无科举取仕,愤世嫉俗,抒情弄绪,寻求寄托,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文友编剧作曲,与歌女诗酒相乐,丝竹相和,吹拉弹唱,吟诵表演,元曲渐盛。
元曲体制包括宫调、曲牌、曲韵、平仄、对仗和衬字。
元曲要素包含唱(唱词)、科(动作)和白(对白)。
元曲风格归类于马致远为首的豪放派,以及张可久为代表的清丽派;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公认“元曲四大家”。
取之俗俚,汲于民歌,堪比诗词;虽有定格,但不死板,自由奔放;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描绘生动,手法多变;俚俗,率直,浅白,奇崛,诙谐,明快。如此艺术特色,彰显元曲的独特魅力。
元曲经典名曲信手拈来——
关汉卿之“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乐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如此谐趣。
马致远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此精致。
元好问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如此情韵。
张可久之“远水晴天明落霞,古岸渔村横钓槎。翠帘沽酒家,画桥吹柳花。”如此唯美。
白朴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如此和煦。
姚燧之“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如此缠绵。
乔吉之“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如此酸楚。
徐再思之“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如此眷念。
朱帘秀之“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如此哀婉。
元曲经典名句俯拾皆是——
“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红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
“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笙歌杳杳,金珠簇簇,灯火家家。”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
“无聊倦客,伤心逆旅,恨满天涯。”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赏鉴元曲作品感慨系之——
元代文人抒发情感最直接的路径,便是他们所钟情的元曲。从他们涓涓笔墨和款款曲戏中,可体会到他们处于盛大而混乱时代所爆发的生命狂想与激情吟唱,藉以抒发苍凉慷慨的怀古之情,抒写激越悲壮的边塞之苦,抒咏哀婉典雅的闺怨之意。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夕阳西下,看饱一霎兴亡;功成名就的英雄豪杰,敌不过岁月蹉跎;金碧辉煌的舞榭歌台,躲不过日月春秋;雄心勃发的理想信念,挡不过现实阴霾;一切尽如浮云散,杳然隐入尘烟中。
元曲作为诗歌文学精品,之所以如此耐读耐品,就在于“肆口而发,随心而成,俚俗质朴,不待雕琢,自然工巧”。
如若可以,许你我一段静美时光,抛却凡尘,放下执念,品读元曲,感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