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盐城:那方水土,那方人

  [复制链接]

2023-7-7 14:17:20 200187 0

分分秒秒的感动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3-7-7 14:17:20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分分秒秒的感动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3-7-7 14:17:20

盐城是在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东部,紧靠黄海;境内水网密布,串场河、通榆河南北贯通盐城,范公堤沉睡在两条河之间。在历史上盐城是盛产海盐的地方。全世界因盐起名的城市似乎只有三个:美国的盐湖城(Salt Lake City),奥地利的萨尔茨堡(Salzberg)和中国的盐城。盐湖城因境内有一个很大的盐湖而得名;萨尔茨堡意译即“盐城”,是因该地有盐矿。但无论从制盐的规模还是制盐的历史,盐城是这三个城市中的第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滋养着盐城人。


盐城是我的家乡,我的祖辈们世世代代在黄海之滨生息。大海就在东边,但滩涂阻隔了我的祖辈们与大海相遇。我的家在通榆河东,离黄海只有几十里,我82年高中毕业离开盐城到外地读大学前,一直没有见过家乡的海。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我与同学骑自行车,从南洋镇一路向东骑行,想看看家乡的海是什么样子。我们在芦苇和茅草地里骑行。在一条大河边,我们远远地向东遥望,看到河面与黄黄的海面相遇,那大概就是家乡的海了。我们很失望,它没有心目中海的那种蓝。在骑行的路上我们见到了陈毅题字的一座纪念碑,记得好像上面写有“合心合德”几个字。80年代后期我从上海乘坐轮船去大连,轮船从上海出发,沿海边向北,在一片黄色的海域中航行,我想,这可能就是家乡的大海吧,那西边若隐若现的海边可能就是我的家乡盐城。


141554fzgud3g3kxggf3xe.jpeg


西汉在汉武帝时在盐城建立盐渎县,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时盐渎县更名为盐城县。盐城之名一直使用至今。串场河——串起盐场的河——是盐城的母亲河,是唐朝修建来运输海盐之用。修建串场河挖出的土筑成了防海潮的堤坝。到了北宋,范仲淹被派往泰州西溪任盐仓监,泰州西溪今属于盐城东台。范仲淹,就是那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宋名相,上任后发现,海潮的侵袭让百姓不胜其苦。我想,这大概是因为随着滩涂的生长、海水的东移,老百姓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也渐渐越过了原来的海堤。范仲淹上奏朝廷,力主修建新的防海堤坝。经过朝廷的批准后,范仲淹组织了4万余民工,历经4年终于修筑起了181华里长的“捍海堤”。家乡人感恩范仲淹的功德,将这条新的海堤称为“范公堤”。今天我们已经难觅范公堤当年的那种壮观,但范公堤在家乡人的心中是一座永久的丰碑。


家乡人传颂着一个关于他女儿帮助他修建海堤的智慧故事。在海堤修筑中范仲淹遇到了困难,修筑中的堤坝不断被海潮冲垮。范仲淹一筹莫展。她的女儿告诉她的父亲,可以用“稻糠线带”来调整海堤线路。范仲淹命人将稻糠沿海边撒进海水中,起潮时海水将稻糠冲向海边,海潮退去后在海边形成了一条蜿蜒的黄色稻糠线带。范仲淹命民工们沿着这条蜿蜒的线带来修建海堤。海堤修筑成功。这是充满智慧的方法:因地形的关系,海潮对岸边的攻击力度是不同的,但是有规律的;海堤要挡住海水但要避开海潮的锋芒。今天看来,这样的线路设计符合现代工程设计原理:建筑物要设计得“均匀受力”。撒向大海的稻糠所形成的线带反映的正是海水的“等力度线”;海堤沿着等力度线修建才能受力均匀。“稻糠线带”中范仲淹女儿的智慧一点不输“曹冲称象”中曹冲的智慧,他们都是对自然中的“力”的直觉性认识和运用;可惜重男轻女的历史没有留下范仲淹女儿的名字。


在北京读大学期间,同学们问我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我说我的家乡盐城是在长江以北,但在淮河以南,因而我是南方人。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同学们疑惑不解,因为在人们心中南方是指长江以南。但当他们听着我标准的“盐普”时,他们相信我是南方人了。盐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与扬州、南京话属于一个方言区,但是盐城的方言中含有较多的吴方言。盐城人平卷舌音、前后鼻音不分,辅音“l”与“n”不分,以至于发“n”音开头的字都会读成“l”的音。盐城人是很难读准“南宁”两字的。盐城方言中有一个独特的颇似英文中的音标[ʒ]的发音——舌头贴着上颚发出的浊音。“一”和“姨”发音不同,“一”读音为,而姨的读音为[ʒ]的长音。我不清楚,还有哪个方言中有这个比较怪的[ʒ]音。


今天的盐城人大多是苏南移民的后裔。老百姓说,我们的祖上是从苏州阊门被“赶”来的。说得好听一点,这些移民是被“赶”来的,其实他们是被官府强行“掳”到盐城来的。一种解释是,元末群雄争霸,张士诚自称“吴王”,定都苏州,与朱元璋为敌。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为了惩罚支持张士诚的苏州人,用“政策”将苏州人“赶到”盐城来开发滩涂荒地;史称“洪武赶散”。“苏州阊门”和“洪武赶散”一直在祖辈们的记忆之中,世代相传。我是盐城龙冈大潘庄朝奉公第二十四代孙,向上推算,我的祖上朝奉公应该是明朝初年被掳到盐城的。初来盐城的人在滩涂上插草为标,确定地界,然后开垦。盐城人世代在黄海边劳作,受海风的影响,皮肤有点黑红。可以说,盐城人是海风版的江南人。今天盐城人心向苏州和上海,这是骨子里的东西。


盐城是紧靠北方的南方,或者说,盐城是南方中的北方。因而,盐城虽不是一个苦寒之地,但盐城的冬天的那个冷是真的叫个冷。在没有空调之前,盐城人没有采暖的习惯,大概是因为本地没有煤炭也没有山可采木材用作生火材料的原因。冬天盐城人穿上厚厚的衣服,晚上睡觉时的被子像铁一样冷。尽管这是过往的历史,但是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盐城人极强的生存能力。


盐城人曾经以制盐为生,随着海水的东移,盐城人转而以耕种黄海之滨的盐碱地为生。今天已经见不到那种煮海为盐的景象了。在儿时我发现,盐城的河水中的盐分含量从西向东逐渐升高。来自盐城西乡的亲戚到我家作客时会说,你们这里的水怎么这么咸,而我对之则完全感觉不到;但当我到射阳“李灶”、“陈灶”那里走亲戚,同样感觉他们那里的水是咸的,而他们同样感觉不到。盐城人就是这样,在不同程度的“咸”中快乐地生活。通榆河是从南通经过盐城到赣榆的南北向大河,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因缺钱中间停顿了很长时间,在江苏水利人的不懈努力下,通榆河90年代终于修建完成。随着通榆河等水利工程的完工,苏北沿海的土地和河流中的盐碱得以冲刷,盐城人的生活也逐渐“甜”了起来了。


盐城土地广阔,东部仍在不断生长着新的土地——滩涂。在滩涂上有大量的生物“韶朋蟹”、黄泥螺等可供人们食用。但是,靠海的土地中含有盐碱,耕种它们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而“韶朋蟹”、黄泥螺小的可怜,它们只能被腌制后作为咸菜来食用。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祖辈们需要通过不断劳作才能生存。在我的眼中,盐城人是勤劳的小蜜蜂,或者说是不辞辛苦的老黄牛。我父亲说,天刚刚亮我爷爷已经从很远的海滩边割完柴草挑着担子回家了。我在外公身边长大,在我的记忆中我外公一生忙碌,从没有停下来过;他去世后我还经常梦到他在田里劳作的情景。


盐城地势平坦,这造就盐城人性格上的温和。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山区的人反叛精神强,造反不成功可以逃进深山,做匪可以占山为王。平原地带的人往往性格温和,因为造反或者与官府作对,无处可逃,打架斗狠也容易被官府抓住。在平原地带,暴烈的性格不被鼓励,而温和的人能够很好地生存。盐城人性格温和,邻里之间会偶尔吵架,但很少发生到动手。朱亚文在闯关东中饰演闯荡江湖的朱家老二传武,但他的身上明显缺了点霸蛮和匪气。当然,盐城人性格温和不代表盐城人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反抗精神。元朝时蒙古人对汉人统治严苛,盐贩张士诚在大丰白驹镇起兵杀“鞑子”,在月饼中夹上纸条,约定起兵时间。蒙古人对菜刀严格管制,十户共用一把菜刀。盐贩们将鲫鱼绑在扁担上,在月光下扁担上的鱼明晃晃的,像大刀一样;这可能就是“刀子鱼”的来历。在日本人占领盐城期间,当地人彭保香等英雄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家喻户晓。


盐城的官员多少有点悲情。文天祥为人们熟知,但很少人知道陆秀夫。陆秀夫是盐城建湖人,与文天祥同登进士;陆秀夫为南宋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面对蒙古人的追兵,陆秀夫背着南宋小皇帝在广东崖山跳了海。抗元英雄张士诚,曾割据一方,被朱元璋打败后,拒绝朱元璋的招降,溢吊而亡;这位末路英雄维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1971年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在联合国会议上那爽朗的大笑感染了多少中国人;“乔之笑”也感染了全世界。然而,晚年的乔冠华因在政治上站错了队,灰头土脸;1983年乔冠华去世,势利的地方政府拒绝将他安葬在家乡建湖。来自于盐城西乡的董家耕60年代高中毕业,他放弃到北京大学上大学,回乡务农,被树为扎根农村务农的典型。70年代董家根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经毛主席批准担任了共青团“十大”筹备组副组长。传闻说,毛主席问董家耕:盐城有二乔(桥),你知道是哪二乔(桥)吗?董家耕回答说:登瀛桥和太平桥。毛主席很失望。周总理说:毛主席说的二乔是指乔冠华和胡乔木。董家耕所说的登瀛桥、太平桥位于盐城城西的串场河上,这两座桥及鱼市口是老盐城人心目中的圣地。董家耕经历了官场上的大风大浪,几经生死沉浮后返乡又做起了农民。


141554zkpmhkkqsxkoi6ch.jpeg


盐城曾经是外地人难以走进的地方,盐城人也难以走出盐城。境内河网纵横,难以筑路;盐城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飞机是近三十年的事情。我的一位初中老师是来自于无锡的知识青年,1969年从无锡乘船来到盐城,插队落户。82年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北京读大学,我从盐城乘坐长途汽车,经过13个小时才到达徐州。每一次假期回家及每一次返校其旅途对于我而言都是煎熬:8小时才能到达南京,10小时左右才能到达上海。2001年我在美国碰到一位偷渡到美国的上海人,他以为我也是偷渡者,当他得知我来自盐城时,惊讶不已,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很少有盐城人走那么远的。


盐城人有点自大。“人到盐城不想家”,“我大盐城”等经常被盐城人挂在嘴边,似乎是盐城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其实,在历史上盐城一直是被人嫌弃的地方。“人到盐城不想家”的原话应该是“人到盐城不像家”:外地人来到盐城发现,这里的家不像个家样。这是对旧时盐城贫穷乡村的写照。盐城属于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在任何一处地方用铁锹挖上1-2米就会有地下水出现。我们能够想象旧时代盐城乡村的情景,在河网中散落着一处处低矮的茅草屋,老百姓艰难地在盐碱地上耕种,偶尔还有来自于洪泽湖等上游的洪水漫过来……这当然是旧时代的盐城。当然,尽管盐城人自大,盐城人的性格内敛、不张扬,在各行业以其坚韧的性格兢兢业业地工作。


然而,今天的盐城人完全有资格“自大”,因为经过盐城人祖祖辈辈的不懈奋斗,今天的盐城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而沿海滩涂已经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射阳是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流传着驯鹤姑娘的感人故事;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大丰境内的大丰农场,曾经是陈毅任上海市长时修建的关押“犯人”用的劳改农场,今天它是上海的菜篮子基地,上海怎么也不肯放手它的这块“飞地”。


141554aaga824a2e44nna4.jpeg


盐城境内的滩涂面积每年大约以200多平方公理的速度在增加,这些新增加的滩涂是由长江和黄河及它们之间的大大小小河流所携带的泥沙进入大海后淤积而成。上游的水土流失但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挪个地方,从上游来到了我们这里而已。我设想,我国政府可考虑将黄河改道——从现在的山东滨州入渤海改道为从苏北入黄海。黄河从山东滨州入渤海,黄河的泥沙使我们的渤海湾内海越来越小;若黄河从苏北进入中国东部的公海,这样会加快苏北沿海陆地的不断增长,中国的陆地面积也会快速增加。若整个黄海的成陆速度每年增加200平方公里,经过一百年能够为中国增加2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这将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设计和修建这样的改道工程对于当下的基建狂魔的中国是没有难度的。当然,若这样的工程得以实施,盐城将会起飞。


今天,盐城已非旧日的盐城,它正日新月异,迎接未来。世界正走向有深厚文化根基的盐城;而盐城人也正走向世界,感受着世界。


荐稿:时庆涛

来源:三番田地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金牌会员
:
100315362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544

帖子704

积分2014

图文推荐

  • 陈同生 | 牙科医生爱好收藏

    8月4日,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商业街,牙科医生杨洪日

  • 姜涵文 | 让温情流淌在笔尖下

    让温情流淌在笔尖下姜涵文 我买《山茶文具店

  • 夏俊山 | 愿爱如晨曦照耀你们成长

    岁月的画卷中,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长辈的期望与温

  • “满街棠树有遗风”;——盐城海棠园怀古忆

    四月盐城尽花园海棠盛宴忆汝珍文/相鸿题记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