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素有“官三民四”的说法,也就是说从前的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送灶,老百姓腊月二十四送灶。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范大成《祭灶祀》 上面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这首诗,很好的记录了过小年的习俗,在第一句就明确的记录了时间,腊月二十四。我们也可以理解,在宋朝,以及以前,人们过小年,都是在二十四。 相传,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从那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上行下效,各级官员也都于腊月二十三祭灶,因此,才有了官家二十三过小年的传统。
腊月二十四,一大早家中主妇就开始洗刷锅灶,灶里灶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东台人有句歇后语,叫“二十四送灶——勾(钩)腔别调(灶)”,现在演化为办事阳奉阴违,自以为是的人。送灶通常是晚饭后,把锅洗干净,在灶台上点香烛,供奉上米饭和青菜烧豆腐,以示主人家一年之中清清白白,青菜豆腐还有保平安的意思,等香燃尽,主人将旧灶神取下来,焚烧,送灶的仪式就结束了。
在东台地区,在过年前还有个习俗,那就是“剃年头”,当然,据了解,很多地方也都有这样的习俗。民间有一种说法:“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男人临近年关,不论老少,都要剃头过年。就像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要除尘一样,寓意为“新年换新颜”,一切从“头”开始,焕然迎接新的一年。过去乡村里是没有理发店的,一般几个村子里会有一个理发师傅,背着理发工具走村串户,上门理发,通常,到过年前这一个月,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是大家都要“剃年头”。
送过灶神以后,到三十夜(除夕)还要接灶神。
接灶神是吃过年夜饭后,首先将灶洗刷干净,在灶龛里贴上新灶神图,灶神图上面还必须贴一张红花钱和一张黄花钱,灶神的两边是一副对联,正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灶为一家主,神乃五祭先”。贴好后,就把锅灶洗干净,在锅里并排放两根筷子,筷子下面发些硬币,筷子上面放四块方糕,寓意“高财”,然后点起香烛,开始迎接灶神。
接完灶神后,就准备鞭炮,夜晚十二时准时鸣放,迎接新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厨房环境也有别于传统,城里人已经看不到土灶了,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送灶只能是一种概念,意味着过年的开始。过去的很多习俗都已经不见了,毕竟生活在变,时代在变,这也很正常。
来源:东亭庖人天厨星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