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人民日报署名“刘仲华”一篇文章刷屏了。 标题是《“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非常欢乐、喜庆,配上《喜洋洋》的民乐了,年味儿十足。
刷屏了。
用迅哥儿的话说,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最近A股,绿过呼伦贝尔大草原。房价也在下跌、理财更是巨坑,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瞬间悲观了。
一般人吃不消。
也有人这些都不碰,也还有人在这种形势下赚到钱乃至大钱的,不过那都是小概率事件。 现在大家熟悉的“舆论场”一词,被简单地分成“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或者网络舆论,其实“官方”固然不是铁板一块,“民间”也可以无限细分,年入一万和年入十万的,看人看事的态度肯定也不一样。 比如要说悲观,同样是网络,微信与抖音、B站上的用户就有区别,前者相对焦虑,后者十分乐观。也有你懂的。大城市、高学历,焦虑程度就高,所谓的“高净值人群”更是如此。小城市就不会,除了一日三餐之外,更多就是麻将和男女关系。农村更不会,现在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辈子不管事的,许多人家的孩子,因为赌博或者摊上其他什么事欠一屁股债的——而且这类债务肯定比股票与房产还要糟糕——日子还是照样过,逢年过节照样满脸笑容。 这样的生活态度,有些人可能很难理解。但站在他们的角度,也是无可奈何的。 你可以说他们迟钝,木讷,冷漠,没心没肺,但反过来说,又能怎么样呢?
比如说“人民群众喜迎油价上涨”,这话听得特别刺耳。 但是不喜欢听,又能怎样?油价的上涨,如同股票的下跌,那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再说了,有车的人再多,还是有人没车,没车的人不在乎油价,看到油价涨,甚至会高兴。 这是人性。 再说了,现在很多信息表明,月薪在1000到5000之间的人群还是绝大多数。他们更在意温饱,对他们来说,股市、房市、出国什么的,奢侈了。 说回我们身边或者熟悉的网络空间中的人群,他们面临财产缩水,悲观,焦虑,抑郁,这些都能理解。 不过看形势,很多人认为,眼下是未来若干年内最好的时期,2023如此,2024,没理由会好很多。 就算有情绪,也很难做点什么。 经济学家樊纲说了,要警惕流动性陷阱。
到处是坑。
啥意思?没钱就算了,偏偏有些人有财运,热钱不停涌进来,放在兜里烫手,但是投资、买房、创业,都是坑。 怎么办? 答案是,苟着。 没钱——也不是绝对没有,只是不如过去——那就保命,别跟人吵架,看到眼神不对的,保持距离,确保安全,然后尽量注意健康,也不可能完全健康,只是尽量别生大病。小病不用治,大病也不用治了,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就像我对地震的态度,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爱咋咋滴。 是不是挺乐观的?
悲观可能是正确,乐观可能是盲目的,但都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是悲观容易得抑郁症,那就不划算了。 但凡读点历史就知道,历史上分裂与战争至少占了一半的时间,有个十几年的和平与发展就可以庆幸了。这都70多年没有大的战争,很满足了。 《周易•泰》中有一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没什么过不去的。 就算过不去,躺平,摆烂…… 难道老天爷规定了,咱们该活多少,活得多好?
乡下有话:烂饭强于粥,淡笑强于哭。 普通话说,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 广东话: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
谁反对,谁赞成?
这样说,是不是贴心一点? —END— 本文作者:刘根勤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