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支援苏北,是江苏持续几十年的政策。而个中最为突出的,也可能是盐城人印象最深的,是挑选优秀干部到苏北各地主政一方,从顶层“以高视下”,引领或推动苏北发展。不过,也有例外。 1965年9月,盐城一次性从苏南调进50名有办工业经验的县、社干部,分配到阜宁县担任实职,帮助兴办地方工业。不长时间,全盐城地区就兴办了 199个工商企业! 据统计资料,196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26亿元,比1964年2.88亿元增长了13%;1966年又比1965年增长了12%。
这件大事的决策者,是时任盐城地委书.记的谢克东,一个老家在(上海市)金山县枫泾镇的新四军老领导。 谢克东本名谢克,与盐城解放初期的地委领导谢克西同名。1947年11月,华中工委成立后,华中第一地委出现两位谢克,彼此的信件经常收错。一次会上,上级领导建议说:“你们两个改改名吧!”他指着在东部工作的谢克,“你就叫克东”,又指着在西部工作的谢克,“你自然叫克西啰!你们看,如何?” 这位“东部谢克”即谢克东。 巧合的是,两人相隔14年先后主政盐城。 谢克东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他1964年4月底来盐城担任地委书.记。
盐城历史上没有工业,手工作坊也少得可怜。谢克东来到盐城时,除了盐城、东台等少数县城有发电厂、农机修配厂、纺织厂外,其余县城和集镇,只有米厂、油坊、铁匠铺之类,地方工业很不发达,交通也不畅,多数公社出门靠船。 因此,谢克东在狠抓农业的时候,十分关注地方工业的发展。他先后三次深人地委所在地盐城镇调研,镇办橡胶厂党支书王学昌,带领全厂职工学大庆,白手起家,自己动手造土机床,自力更生造出了高质量的手扶拖拉机轮胎,这使谢克东很振奋。他把盐城镇橡胶厂树为“小厂学大庆的一面红旗”。 从战场上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一线的班、排、连长对执行战略意图、推进战役胜利多么重要。谢克东主持召开全区城镇工作会议,强调地方工业要优先发展支农产品。他发现盐城的社队干部缺少办工业的实践经验,便在征得省里同意后,靠船下篙,于1965年9月,从苏南调进50名有办工业经验的县、社干部,委之以实职,帮助盐阜老区兴办地方工业。 这一招直接从操作层面落子,顿时立竿见影,当年就收到了喜人的效果。
可惜,一场运动打乱了盐城加快发展的步伐,谢克东实际主政仅仅3年时间,此后便“靠边站”了。 在海边新成立的“五七”干校,搬运建筑材料又脏又累,不少人手上都磨出了泡。食堂师傅不忍心看谢克东也受这样的苦,就提出食堂人手不够,将谢克东要去帮厨。谢克东则委托上街购菜的师傅代买劳保手套,悄悄地送给手上有泡的学员。 1971年冬,花甲之年的谢克东担任黄沙港工程副总指挥,工地纵横30里,民工有一万多人。谢克东吃住在工地,检查工程进度质量,深入工棚嘘寒问暖,经常要步行二三十里。由于过度劳累,一下子晕倒在工地上,被急送医院抢救,诊断为中风(脑梗塞)。 抗战中的1941年7月,南通举行追悼大会,悼念英勇牺牲的县警卫团一位徐姓副营长,烈士的父亲也参加了追悼会。烈士在家中是独生子,为抚慰烈属,时任如皋(东)县委书记的谢克东慷慨表示:将来生了儿子就送给老人做孙子,为烈士传宗接代。 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谢克东果真通过交通站越过封锁线,把儿子送给了那位烈属。当人们感叹敬佩时,谢克东淡淡一笑:“南通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养育了我们,全力以赴支持我们,我们应尽力回报老区人民,照顾好烈士亲属。”烈士父母去世后,孙子回到谢家,仍然姓徐,为烈士续后。
谢克东是一位老革命,资历颇深,但平时和气待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他曾为《群众》杂志撰文:“待人和气,不是一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问题,实质上是要求我们平等待人,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谢克东纪念文集》等。
来源:盐渎杂谭 荐稿:征跟东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