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刀耕火种的光芒不减,徐徐古风,兼容并蓄的底蕴仍存,古老的大丰焕发着青春,年轻的大丰蓬勃着活力,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地,人们听到了磅礴的弄潮声……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海洋的恩赐,江河的馈赠。这里,里下河婉约清新的文化和黄海粗犷豪迈的文化,相遇了,交融了。
浩浩环宇,幽幽渊薮,造物主怂恿着黄河长江去创造,又在黄海边灿烂的阳光里,收纳了这种创造,慢慢地点划出海岸东渐的轮廓。 那是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人在打凿石器时发出的“叮、叮、叮、叮……”响声,这声音饱满、铿锵,穿越历史迢迢长河,满载着光亮与希望,响彻古今。古大丰的文明有多少年?宋代的“范公堤”接唐代李承筑的“捍海堰”,这个捍海堰的基础原本是新石器时期的海岸线,史称堡岛(fort islands)岸线,形成时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1世纪之初,就是在这条堡岛岸线附近的鱼塘里发现了21枚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时期的郢元,进一步证明大丰已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史实告诉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的存在,古大丰的文明,就是从这里起步,是这些远古的先人们用石斧、石锛开凿了里下河古老的文化。头墩、二墩、三墩和三羊墩都曾发现汉代墓葬和战国时代的文化遗址。可见,这条堡岛上的沙脊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从而,勾画出五千多年前我国东部的海岸线,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系列的重要缺环。这些古墓和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大丰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标尺,并将大丰人类活动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叮叮咚咚之间,我们恍若看到了几千年前黄海边的祖先们正不知疲倦地劳动着,充满张力地生活着。 汹涌的海水扑岸而来,发出了“沙、沙、沙”的呼啸响声,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江河泥沙淤涨、聚落,大丰,伴着海浪呼啸声一日日地延伸,日子也在这潮声之中激烈而又有序地流淌着。地处江苏中部平原,黄海之滨,以范公堤为界,东西两部分属滨海平原和江淮平原。由于海流的作用,长江泥沙向北推移,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后,夹带的大量的泥沙在近海沉积,滨海平原在迅速淤涨,且大丰以东海域正是南北潮波汇合处,淤涨速度快于其它海域。这片热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西到东,经历了漫长的江河泥沙沉积、成陆,海岸线均匀向东扩展的渐进过程。在沿线造就了星罗棋布的各种墩寨,白驹寨、刘庄寨、万盈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并赋予她如傍邻的太阳与大海般的亘古与鲜活。 日光、月影、酷暑、风寒,幻化的四季,先民们日积月累创造着丰厚的财赋。蘸一墨咸涩的海水,大地上写下大丰二字,诚然,沧海桑田与海盐结缘后,在这里栖息的人群,正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人。 滔滔黄海推涌着历代盐民“煮海为盐”的千古传奇。几千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诸多的事实证明:自古大丰盛产海盐,历史上曾是全国重要产盐区之一。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吴王刘濞在封国(古扬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为盐”,以增加财源,扩张势力。大丰的产盐历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草荡,是煮海为盐取之不竭的“粮仓”。石器猛力的碰撞,海浪激烈的翻滚,盐锅热烈的翻动,盐民强烈的拼搏。万顷湿地草荡,千副煮盐亭灶,百座积盐垣廩,铺就成海盐集散地的旖旎风光。 大丰地域和地名的变迁也和盐业生产紧密相连。如“团”,是明万历以前的盐业生产单位;“灶”,旧时煎盐所用的煎灶;“䥕”,煎盐的器皿;“锅”,预热卤水的器皿;后来,在盐灶周围住户多了,发展成村庄,“团”、“灶”、“䥕”、“锅”名便成了地名,像西团、南团、新团、大团、八灶、关北灶、沈灶、潘䥕、江䥕、孙䥕、朱家锅、叶家锅等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涛声依旧,流转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风雨之间,旺火烧柴的噼啪声忽远忽近地传了过来,氤氲着,幻化成一幅幅祖先辛勤煎盐的劳作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唯其如此,欧洲星罗棋布的盐业博物馆中均有淮盐的一席之地,中国的馆阁中也封藏着汗牛充栋的淮盐档案,在盛产海盐的大丰,到处可见古盐运集散地的岁月留痕和相关遗迹,堪称海盐露天博物馆。21世纪之初,一个规模宏大的挖掘、保护、弘扬淮盐文化的大幕,正在太平洋西岸的黄海之边徐徐拉开,一幕幕景深广阔、空前绝后的古盐运集散地场景陆续再现,这就是江苏省政府命名的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他是一种以盐为载体的淮盐文化,将以厚重素雅的独特品格,跻身世界文化之林。 煮海烧天,薪火相传,年年岁岁。涛声依旧,流转过千年的风风雨雨,风雨之间,旺火烧柴的噼啪声忽远忽近传播着,氤氲着,幻化成一幅幅祖先辛勤煮海为盐的劳作图。当年淮南盐三分之一的产量出自大丰。所产之盐,不仅解决了人民生活之需,而为社稷之安集取财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00年前,一个曾经灿烂无比的盐业文明走到了尽头,结束了千年的盐锅翻动,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了,然而,又一个轰轰烈烈的废灶兴垦狂潮,成了盐业文明的续写辉煌。 清末民初一位胸怀“实业救国”大志的人,吹响了“废灶兴垦”开发沿海滩涂的号角,他就是清末状元张謇。他身先士卒亲自出马办实业,人称状元实业家。他亲率数十万启海乡党,沿海岸线北上,行程千里,创建多个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大丰滩涂荒地100多万亩,竞而成为阡陌相连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废灶兴垦的历史尘烟淹没了煮海烧天的器具,却留下了团、灶、䥕、锅等与盐有关的地名。如今,这里绿野阡陌,鱼荷稻香,富足的生活,优越的环境,轻音萦绕温婉了情愫与身心,人们还是忘却不了祖先的初始,那与海同生、烈火成晶浸透着辛酸苦泪不屈奋争的盐业文明历史的滥觞。 如今,在大丰这片大海赐与的土地上,一个国家一类口岸的深水大港悄然建成,一个新兴港城正在崛起;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中等城市已经形成。无论是纵观,还是鸟瞰,她都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片蕴藏着潜在优势的土地,一片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土地,一片亚洲最大的东方湿地。 现在的大丰,工厂林立,鳞次栉比;大型国企,数亿投资;宽阔道路,纵横交错;高档小区,拔地而起……21世纪的大丰,正抓住机遇,以全新的面貌深化改革,以充满节奏感的步伐加速前进。 作者简介:
邹迎曦,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亊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历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等职。退休后,潜心研究盐文化和盐垦文化。现为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容座研究员、张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盐博物馆专家顾问、省级海盐“非遗”传承人等。主要作品:《古淮盐20说》《盐垦研究》《本场人历史与文化》《家乡的盐垦》《盐垦古韵》《盐韵大丰》等著作。主编《大丰市志》《大丰盐政志》《大丰市经济综合管理志》《大丰市工会志》《盐城市大丰区历史地名志》等。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