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自家田栽秧,更是醒睡,鸡刚打鸣,天麻花亮时,我和妻子一道往田里赶。
罗大平 摄 又是一年栽秧季,我想起了一副对联:竹篮盛笋,母怀儿;稻草缚秧,父抱子。此联说出了两种事物的关系,上联说竹子和竹笋的关系,下联说稻草和稻秧的关系。这分明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且说父抱子。父抱子,就是捆秧把,便于运输,需用前季的稻草,捆缚今年的小秧苗,父抱子,最是形象的说法。 我想起了家乡的种稻史。 以前,靠双手栽秧,育秧方法也是传统的——稻芽下在秧池里。 农谚说,秧好半年稻。育秧很关键。春和景明时,冻土酥软了,大家开始平整秧池土地了,铲高就低,一方土地平整得像打过水平似的,拉绳子挖墒,做成一个个畦子,并向秧池地里施撒人粪、猪脚灰等自然肥料,翻入土中,让有机肥在土壤中发酵腐熟。 “清明浸种,谷雨下秧”,这是家乡下早稻秧的时间。“立夏总秧齐”,到了立夏节气,包括晚稻种都已落谷完毕。下早稻秧,一年之始,得有个敬神仪式,将装有炒米(寓意有草有米)、猪肉、香烛、鞭炮的尺盘,摆在秧池埂上,点香烛,放鞭炮,祭祀天地诸神,祈望年景风调雨顺,无病虫灾害侵扰,庄稼丰产丰收。这仪式,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朴素的愿望。 一个月左右的秧龄,秧苗近一尺长了,青绿欲滴,闺秀出嫁了。栽秧大忙,农民们总是起五更,睡半夜。自从家里有了承包田,我父母亲都老了,只能在家干干家务活,或送饭到田头,妻子一人种田很辛苦,我要利用节假日、工作之余,下田劳动。轮到自家田栽秧,更是醒睡,鸡刚打鸣,天麻花亮时,我和妻子一道往田里赶。妻子是栽秧能手,栽得快且直。她的拔秧技术很熟练,她不说拔秧,叫扯秧,她两手紧贴泥土,扯着秧苗的根部,分把钟不到,两手各有一小把秧苗。我不行,我只能依靠右手拔秧,拔了几棵,让左手抓住,一棵棵地拔,需要两三分钟才能拔一把秧。起初,我也不会捆秧把,她教我:拔下的秧苗并在左手上,右手在一束稻草中抽出其中一根,让左手拇指按住稻草根部,右手抓住稻草梢头(稻穗部位),在秧苗中段(左手拇指按的地方),顺时针绕两圈,稻草梢头往左手拇指的空隙插进,抽紧,一个秧把子捆扎好。这就是所谓的“父抱子”了。一个多么诙谐的说法喔。这个不难,一学就会。拔一把秧,稻草一绕,一个秧把丢在身后,不长时间,她的身后,站立了一长排秧把。我的身后也有一排,约有她的一小半长。别嫌慢,麻雀子放屁舔舔风。 大集体时,女人拔秧,栽秧,队长安排几个男劳力挑秧、打秧(往大田里排秧把,供栽秧手栽秧)。打秧有禁忌,不能抛到栽秧人身上,不谈沾人家一身泥水,据说,抛到谁身上,谁会遭到晦气。 现在,家乡普遍种植粳稻和杂交稻等晚稻,落谷时间有所推迟,立夏之后,小满之前才落谷,下秧有了新法子,不再浸种、上滩催芽,不担心“烘滩”(高温烧芽),直接将“干籽”落在塑盘里,再撒一层干酥土,以遮盖住稻谷为宜。稻谷全部下完,上足水,覆盖塑料薄膜,以后正常水肥、防病治虫等管理,二十天秧龄,即可移栽大田了。 近年来,家乡用插秧机插秧,不用起五更、睡半夜地去拔秧,挑秧,栽秧。栽秧人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烂手烂脚过夏天。你看,一个塑盘的秧苗,手一拎,差不多一秒钟,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秧苗块,抵得上好几个秧把,用手卷起来,秧根朝外,不用担心秧苗被卷坏,一卷卷地装上车,开到插秧田,再一块块展开,装上插秧机的躺架上,那一块块秧苗,还是那样娇嫩欲滴,在阳光里欢乐。一框圩田,早上一片黑,晚上一片青。许是等久了,沟渠里的青蛙,多情地吟哦丰收歌了。 机械化插秧神奇哦,许多环节省却了,许多禁忌消失了,还有多少人知道,稻草缚秧,被诙谐地说成“父抱子”? (秦一义/文)
来源:东关街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