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菊东篱
发表于 2024-8-19 10:26:47
来自手机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
那天去拜访文史研究员陈先生,他正在案前挥毫写诗。当写下“范堤逶迤柳絮飞,桃花扇舞白驹场”这两句诗时停下了笔,侧着头问我:“这样写是不是浪漫了点?”我说:“很好,诗中有景,画面感很强。”
陈先生点了点头,他用笔指着桃花扇三个字对我说:“人们可能只记得孔尚任的《桃花扇》,而不知道他曾在白驹治水三年。”
白驹是一个盐业古镇,汉唐时就有煎盐生产活动,宋朝以产盐闻名全国,元朝设白驹场专管盐务。盐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曾有过帆樯林立、商铺云集的盛况。然而,连年不断的水患使老百姓苦不堪言。一首流传很广的《堤上谣》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水声断肝肠,登高望侬村;乔木不见顶,何处是柴门。”
“历朝历代来白驹治水的朝廷官员很多那些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孔尚任、范仲淹等。”陈先生放下笔坐到藤椅上,翻开案头的史料,向我讲述孔尚任在白驹治水的故事。
公元767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率民众在海陵以北沙坝上兴修挡潮海堰,保护堤西农田。人们称之为常丰堰,也叫李堤。因筑堤取土而开挖的河流,就是串场河最初的复堆河。后来常丰堰年久失修,难挡潮水侵袭。北宋天圣初年间,有着忧民情怀的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他带领百姓在常丰堰的基础上修建了范公堤。境内草堰、白驹等13个盐场为了运盐方便,都沿范公堤一线而建。但范公堤只是挡住了潮水侵袭,却挡不住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带来的严重水患。
我有些不解,黄河离我们这个小镇远了点,似乎关系不大。陈先生摇了摇头说:“错也,关系大着呢。”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改道,南流夺淮从响水的云梯关入海。时过600多年,黄河又一次改道从山东利津入海,淮河下游逐渐淤塞,准河入海无路。每年夏季汛期,准水泛滥成灾,白驹一带洪水滔天,陆地行船,庄稼绝收,饿孚遍野。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孔尚任被封为国子监博士。次年,跟随工部右侍郎孙在丰来到淮扬,受命办理淮河入海工程。孔尚任一行来到白驹后,白天勘察水情,夜晚就住在小客栈里,那首很有名的五言绝句《夜宿白驹场》就写于此时。诗中写到:“海雾暮皆连,海风春更急。维舟在白驹,聊以永今昔。”短短几行诗,勾画了这座海边小镇当时的景象。
孔尚任非常务实,至今白驹还流传着他微服私访的故事。他在白驹考察水情时不找地方官员,只找普通百姓了解情况。他雇民船东行30里到西团踏勘,写下了“东港天边水,西团海上村。百夫当有长,小吏亦能尊。雨脚平垂柳,潮头直到门。乡关无定向,怅然立黄昏。”诗中不仅写了水患的严重,也隐隐透出他的忧民情怀。10多天后,草堰场的官员才知道孔尚任来了白驹,慌忙前来拜见。
疏淮入海工程开工后,孔尚任带领民众风餐露宿,饱尝艰辛。“坐立泥中,饮咸水,餐腥馔,不胜劳苦。”历时3年奋战,治水工程初见成效。就在疏浚工程即将完工之时,支持孔尚任治水的孙在丰被朝廷降职,监理里下河水利工程机构被迫撤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抱憾离开白驹返回京城。写下了“一来计三年,冒雨施凿疏。西决东不流,何以救黎庶?”
陈先生叹了口气说:“孔尚任虽然大业未成,但‘利用旧河道疏浚开拓引准入海’的前期施工为后人治水打下了基础。”
来源:《盐阜大众报》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