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西乡,秋天会身披一件明亮暖和的黄色大褂,深深浅浅,明艳耀眼。原本绿油油的秧苗,渐渐生长成为沉甸甸的稻穗。秋风起,一大片、一大片稻浪,波澜起伏,散发着稻谷的芳香,醉人心扉。然而,不单单有美景——
秋天的西乡,在颜色的改变中,总能看见勃发的生命。 我生在西乡,长在西乡。上学在外婆家西乡小村芝麻墩,搭建的三间小屋四周都是稻田。工作在童扬、南蒋、北蒋,宿舍的窗户外面,还是稻田。早晨,我的睡梦总要被这些或悠长或短促、或清脆或浑厚、或嘹亮或低回的声音所唤醒,从而开启新的一天。 我参加过《盐城县志》的修编工作。老《盐城县志》第四节“动物资源”记载:“禽类约50多种,主要有鹁鸪、鸽、雉(野鸡)、野鸭(鳬)、乌鸦、喜鹊、鹭鸶、丹顶鹤、啄木鸟、麻雀、鹧鸪、鹑、白鹭、杜鹃、鹰、翠鸟、鸬鹚(老水鸦)、画眉、莺、苇莺、鸥、白劳、猫头鹰、白头翁、雁……”都说西乡是鸟的天堂,应该是名副其实。盐都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人称“苏北第一湖”的大纵湖湿地于2020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绿色生态,物种丰富。据相关部门考察统计,近几年盐都西乡,仅脊椎动物就多达27目67科183种,其中鸟类15目44科134种,包括国家Ⅱ保护鸟类白琵鹭、黑翅鸢、红隼等7种,珍稀濒危鸟类15种,其中极危1种,为青头潜鸭。尤其是发现了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20多只,震旦鸦雀有“鸟中活化石”的美誉。 如今的我,看着听着,人老了,而不老的是西乡。 如今的我,读书写作,慢慢地老去,这些精灵已经成为我抒情的一部分。 西乡是鸟的天堂,更是我难以割舍的家园。 尤其是每年秋天,我喜欢到西乡漫游、采风。走进西乡广袤的稻田,目睹一群群如云迅疾聚散的鸟儿。我惊异于有那么多鸟儿,它们仿佛如幻变的梦影,在那一刻,散发着喧腾的、不真实的气息。可越过田野,传来的鸟鸣声,又是那么的真实。 麻雀之类小一点的鸟儿,颜色有棕色、黄色,或是栗色,有的夹杂着白色斑纹,体长十到二十厘米。它们生性活泼,适应力强,一般在地上、草丛里及灌木丛中觅食,行走时也是轻捷地齐足跳动。它们喜欢群体飞行、落地、寻食、钻树、欢歌。见有人靠近,便一哄而散,又飞向远处或是附近的树林里。 学生时代,麻雀被视为“四害”之一,我曾经去稻田敲锣驱赶过它们。后来才知道,它们只吃田里的虫子,可以减少农药用量让食品更安全。现在,我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分享它们的欢歌笑语和各种有趣的表现,看到它们生活得轻松自在,我的内心依然欣慰。给我留下了几多回想,几多遐思:无穷的诗意,就在那轻盈跳动间;无穷的史义,就在那清脆婉啭间。 记得鸟类学家罗杰?彼得森说过:“也许所有人会发现,没有鸟儿,生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无法忍受的。” 现在的盐都西乡,鸟鸣无处不在。那微颤的鸟喙,弹动的舌,如珠如丝如光如电的鸟鸣,自遥远的时空传来,回响不绝。
来源:盐都日报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