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在不知觉中深了,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在这个美丽的农事村巷里,回味月圆的剧情,让你更浸润于里下河农事节气的风情万种。
张庆 摄
走进秋分时的里下河乡村,远处的庄稼地里尽情展现着玉米的风韵。一排排亭亭玉立的玉米,饱满成熟了,那玉米棒子嘴巴边的红缨须不约而同地成了褐红色,紧紧地贴在外皮上,像个老母鸡的翅膀呵护着它的果实,果实探出头来,一脸稚气的笑容在秋日阳光中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最惬意的是这个季节里,母亲手拿镰刀和口袋,领着我们去永东河边收割向日葵。脸盆大的葵花盘被母亲用刀割下后堆在圩埂上,然后由我们收拢装进口袋,背运到天井里。秋天的阳光温暖宜人、高远,墙头上摊放着晾晒的稻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母亲剥着葵花匾上的葵花籽,我们在稻草上翻着跟头,疯累了,便坐到母亲身边,帮着她捶下葵花盘下的葵花籽。母亲将葵花籽摊放在阳光下,笑盈盈地对我们说:“晒干了,等过年时炒给你们吃。”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坐在屋檐下的祖母又让我们猜起谜语来。此时该是挖花生的时候了。挖花生是个力气活,但也讲究技巧的。小铲锹远离花生根一下锹,根周围的土壤松裂开来,此刻如果力气猛了就会拔断土壤里的花生根,花生果带不出土壤;如果力气过小,花生藤又拔不出来。细姐姐拔花生藤都是满满的花生果悬挂在花生藤下面,还带有清新湿泥土的气息。当然我们也不能闲着,赶紧把细姐姐拔起的花生藤捡好捆好,一捆一捆地搬上船码堆着。 乡谚说:抖不尽的芝麻,拾不尽的棉花。信手在初夏撒下的芝麻,一节一节地开着白花儿,一直开到顶部。在这个节令里,有一天,爆性子芝麻突然“啪”的一声炸裂,吓得农人们赶紧张罗起来,对于它们必须要掌握好火候,不要熟过了,熟过了头,会顽皮地炸开,一旦落地,细细的芝麻怎么去寻?只能当它们八分熟的时候,赶忙收割,放到干净的院子里,晒上几天,一把一把抓着,头朝下倒提着,用木棒不住地拍打,小小的芝麻粒全部顺从地落下来,簸去碎叶和灰土,多么可爱的白黑两色小精灵们,挤挤挨挨地铺满一匾。空了壳的芝麻秸也是个宝贝,大年初一的早饭才能拿出来烧,意思节节高。 一两场冷风刮过后,那些由青绿变成紫褐色的棉桃绽开了笑口,笑口里露出的是洁白柔软的棉朵。选种、制钵、移栽、除草、施肥、打药、抹腋芽等大半年的辛苦,终于迎来收获的喜悦。这时候站在棉田中间,抬头看白云朵朵,心旷神怡,低头见朵朵白棉,怒放得如同一只小白鸽,俯身摘下一朵棉絮,它柔软而轻飘,掂在手心,微微吹一口气,便悠悠地飘出好远。此刻喜得农人们哼着跑调淮腔,心想着卖了棉花后,孩子的学费、春季的肥料……想着,想着,很尖的棉壳刺痛手指已感觉不到了,即使再痛也是喜悦的,无怨的。 一阵清凉风轻轻吹在这个梦里水乡的地方,该是收获菱角的时候了。那日夜穿梭着的永东河旁,出入村庄河汊的拐弯处,随处可见菱蓬的身影。这时的菱角已是青色的外壳、嫩白的果肉,四角高翘,真是玲珑可爱。撑船到菱蓬处,每一颗菱都不会逃过灵巧的手。嫩菱角如水一样清绿,皮还没有硬起来,用指甲轻轻一划,再用手一扯,白嫩的菱肉就出来了。贪吃的小孩把菱肉放到嘴里,只听“咯吱”一声,特别的清香从舌尖直沁入心底,又嫩又鲜,简直是难得的美味!最难忘的当数把老菱下锅煨煮,很快满屋子都弥漫在扑鼻的清香之中。于是,秋分的菱塘里漾动着一只只采菱的菱盆,也响起采菱姑娘一阵阵悠扬的歌声…… 农谚说:稻黄一月,麦黄一夜。一颗颗饱满的稻粒仿佛是羞涩的少女,低垂着头,“咯咯咯”地笑着,仿佛要把这丰满成熟和喜悦传至乡村里的角角落落。阵阵秋风飘来稻谷与泥土的芳香气息,一掀一掀,就把成熟和秋气传送到远方,催那些在外忙碌的农人快快回家,又该秋收了。 在我长大的这个乡村,几乎每家都有几个小孩,姐姐是奶奶心头的肉,因为她是奶奶唯一的孙女,每年过节时,奶奶给她的红包也是最大的。一到中秋,奶奶先是给邻居家帮忙,查点邻居家孩子去丈母娘的礼品,跟屁孩的我们此时能蹭到好多的月饼吃。那年中秋姐夫来我家行礼时,奶奶一个人坐在厨房里流着泪,心想着孙女离出嫁的日子不远了,会不会适应那个新家…… 月亮此刻早已挂在天空,农人们纷纷设案桌月下,桌上盛满了月饼、芋头、豆角、菱角等食品,全家人在月下一起团圆赏月,老奶奶又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古老传说……一家人正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奶奶讲故事,案桌上悄然多出一只小手,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一把再说,不小心被菱角戳痛时弄出声响,最终满心欢喜地得到半块月饼。 夜,在不知不觉中深了,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在这个美丽的农事村巷里,回味月圆的剧情,让你更浸润于里下河农事节气的风情万种。(徐兴旗/文)
来源:东关街
荐稿:沈培林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