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多少个以烈士命名的地名,我未找到相关资料,但有关方面曾经统计,盐城现有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居),还有许多的组名、桥名、河名、路名和街名,是全省最多的。这当中,有江苏省唯一以女烈士命名的镇! 她,是一位来自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抗日女英雄,在阜宁县东北行署(今滨海县)二区牺牲时,年仅21岁! 没错,这个地方叫陈涛镇,位于盐城市滨海县,以烈士陈涛之名为名。陈涛本不姓陈,原名余素芳,字冰梅,陈涛是她参加抗日后的化名(或曰改名)。她1920年出身于皖北霍邱县,父亲余海中,曾在县警备司令部搞总务,因屡被克扣薪饷无力养家,愤然辞职,以轧面条、织袜子为业。母亲陈贵英推磨、帮工,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生活。陈涛姐弟五人,她排行第二。因家贫,只勉强供她一人读书。双瞎的外祖母独居生活,喜爱陈涛的聪明伶俐,将其改姓陈,留在身边。这或许是陈涛参加抗日后化名姓陈的原因。 1935年秋,陈涛考入位于寿县的安徽省第六女子职业学校(曾名女子初级工艺学校)。入学一年半,全面抗战爆发,学校停办,她只好返回家乡。 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知识青年成为各方争抢的对象。中.共霍邱县委委员戴映东(即戴铸九,曾任华东局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团,陈涛加入宣传团,并很快成为骨干,受到重点培养。
其时,霍邱的国民政府县长也看出陈涛人才出众,想调她去当译电员。陈涛已有选择,遂予以谢绝。当地女教师奇缺,又有学校聘请她当教师,也被陈涛婉言谢绝。
在霍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至今陈列着陈涛送给姐姐的结婚礼物,一个绣着“同心抗日,心心相印”八个字的枕套。 1940年5月,陈涛在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举办的教导大队学习一个多月后,被分配到安徽广兴集一带坚持抗战。此处反动势力猖獗,不到半年时间,就遭敌三次夜袭。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陈涛硬是坚持了下来。 同年秋,陈涛说随八路军五纵队奔赴盐阜区,在阜宁县硕集区开展民运工作,不久,调到阜宁县东北行署管辖的二区任工委书记,在郭集、王油坊一带,走村串户发动群众,进行各种抗日活动。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陈涛在王油坊组织农救会,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并组织了一支近30人的武装青年队。她发动地方开明士绅借枪、献枪,经十余天的努力,借到了40多支枪,武装了青年队。 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阜宁县长宋乃德上任伊始,在拜访当地知名人士时,连衷心支持抗战、心系民瘼的杨芷江先生,都将“发还民枪,以安民心”放在三大建言的第一条,排在“兴筑海堤,以定民居”之前,足见此事之敏感和艰难。但抗战需要枪支,矛盾不能回避,一个刚刚20出头的外省女孩子能借到那么多枪,不知做了多少繁巨的工作! ▲ 今日陈涛镇英雄广场的烈士雕塑。虽然设计、安装的水平一般,但并不妨碍后人追思怀念。 一样藤结两样瓜。当地大户王慕涵拥护抗战、支持陈涛,但他的族弟王慕昭(王慕钊)恰恰相反,还伺机杀害陈涛。1941年9月4日,陈涛和青年队长张崇山以及部分队员夜宿王家大宅。王慕昭勾结顽军常备二旅中队长孟藩,组织100余人全副武装,向陈涛和青年队住地包抄过来,内奸陈绍武、朱德清、徐荣打开大门,放顽军杀进院内。 陈涛等人奋起还击,可惜寡不敌众。张崇山持枪冲出房门迎敌,不料哑火,被捆绑拉出门外枪杀了。陈涛翻墙突围时腿部中弹,倒在地上,血流满地,进而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年仅21岁。 为缅怀这位年轻的抗日女杰,1957年9月,烈士曾经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被命名为陈涛乡(即今陈涛镇),原糜滩区戴滩村改为陈涛村。 一年一度的烈士纪念日临近,让我们记住这位为抗日而死的异乡女杰,记住她闪亮而迅忽的青春年华! 驻阜宁一带的kmt保安常备二旅兵源复杂,既有半匪半兵的痞汉,还有大量随大流的糊涂虫,张翼、吴漱泉、徐继泰等曾任该旅旅长。这支部队在抗日洪流中迷失,张翼试图拥兵自重,被韩德勤诱捕枪杀,吴漱泉、徐继泰则附逆当了汉奸,与新四军为敌,最终在淮安灰飞烟灭。 另外,战争年代,包括重要领导在内,许多指战员都取了化名,或改了名字,原因之一是担心连累家人,除陈涛外,还有方强(袁文彬)、胡特庸(胡太阳、吴威)、赵敬之(赵恒礼)、白果(邓延熙、邓迪、邓者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