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又云“时势造英雄”。自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盐阜地区兵荒马乱,一些底层小人物乘风乘势,凭一身勇力和过人胆识,打拼出一片阔大天地,影响非常深远。
这当中,有两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比较典型。其一是逃荒到大上海、靠拉黄包车发迹,搅起绝大风云的“苏北皇帝”顾竹轩(详见 上海滩最牛的盐城人 );见其二是以贩卖私盐起家、加入军阀混战官至陆军上将,抗战中“浪子回头”慷慨捐躯的马玉仁。 今天聊的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马玉仁。
马玉仁,原名曰仁,宇伯良,江苏省盐城县六区介沟乡(今建湖高作)人。1875年 11月30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幼年随其父马金元(京元)在高作对河阜宁朦胧一带要过饭,到范公堤东陈家洋一带贩过私盐。 1895年1月,其父病故,家无寸士。是年马玉仁20岁(一说13岁丧父)。为了维持童氏老母和三个弟弟的生活,随其三姐(适唐姓,人称唐三姑奶奶)走江湖,以贩卖私盐为业。 马玉仁贩卖私盐,日伏夜行,冒险营生,养成了生死不怕、敢于铤而走险的个性。盐徒中有青帮组织,他拜安东(今涟水)盐枭、青帮“大”字辈刘海峰为师(顾竹轩也是拜“大”字辈为师),列为“通”字辈。入帮以后,他广收私盐贩子为徒子徒孙,逐渐形成了一股势力。尔后,他吞并大盐枭刘广福部,占有七十多条船、三百人众、若干火器,成为盐阜地区大盐枭之一。 1903年,马玉仁在阜宁陈家洋(今射阳陈洋)打死缉私营两个士兵,激怒了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檄淮扬二府通缉。他东躲西藏,先后藏身于姜家大圩姜姓箍桶船上、湖垛“积缘堂”楼上,八滩武举于溪家中。次年,追捕风声日紧,清政府重赏索马。于溪为了救马,用“替罪羊”的办法,使清政府销案。 于溪写一封信,派家中汪二和姚庆堂两个佣人送给阜宁知县,信中主要内容是:在陈家洋杀害缉私营两个兵者,即此二人也。汪、姚二人不知其情,到了县府,就被斩首。县府为了销案,还派刽子手把汪、姚二人的首级拿到陈洋街上示众。 与此同时,又有人替马玉仁疏通徐宝山,劝徐收用他。徐本是长江下游大盐枭,被清政府招安后,充任淮南缉私统领,时受命剿抚江北里下河盐枭。根据疏通人的说项,徐同意收马,条件是马要戴罪立功,擒拿盐枭王大树。
1905年9月,马到扬州跪拜徐宝山。徐见他确实长得魁梧,且有胆量,就将他收下,并为之改名,改曰仁为玉仁,派在淮南江北缉私营充任前哨一棚什长。
徐宝山是洪帮中人物,马图依靠,便拜徐为大哥,加人洪帮。马玉仁为了立功赎罪,投徐不久,便请命至江北,在唐道仁的配合下,于翌年春节,在他当年贩卖私盐的绿草荡赵家铺,软硬兼施,擒获了里下河大盐枭王大树,押解至南京处决。马因这一投名状,得到徐宝山的信任。
1906年3月,徐委马充任缉私营中哨副哨。马投其所好,把在伍佑时所认识的一个名叫孙阆仙的女子介绍给徐。是年农历九月,徐宝山以马玉仁“缉捕勤劳”,保赏五品项戴,升充后领哨。1908年农历四月,徐委马为新胜水师营帮带,巡弋南京至镇江一带江面。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徐宝山在扬州成立军政府,组织苏军第二军,招募卫宁军,派马玉仁充任第四营管带,参与国民军光复浦口和南京的战斗。马在争夺雨花台战斗中,指挥所部不顾生死,冲锋陷阵,击溃张勋部队,立下战功。
1912年农历正月,徐宝山擢升马玉仁为第十五标标统。二月,徐为扩大地盘,在平定东台、兴化、盐城、阜宁之后,派马玉仁率部驻防盐阜。他趁机逮捕了扰害地方的原缉私营步四营管带耿华堂,收缴了该营精良枪械,裝备自己。 是月,江北军政府都督蒋雁行,为使其军政命令推及阜宁,特意拉拢马玉仁,委其为阜宁县军政支部正长。五月,马玉仁奉令会同东海县民政长袁某剿平沭阳娄山镇金家圩、高塘沟三处“土匪”,袁世凯传电嘉奖“娄山三捷”,赏一等金色奖章。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 在此之前,马玉仁已随徐宝珍(徐宝山之弟,在其兄死后继职)倒向袁世凯。 当袁军南下占领徐州之际,徐宝珍将马部扩为扬州混成旅,委马为混成旅旅长,命其配合张仁奎进攻讨袁军。时徐部军需供应有困难,马玉仁“于该旅成立之际,以私产押款七干元接济军需”,并言明“不邀补发”。他这一举动,博得上峰的夸赞,“该旅长以私济公,实属深明大义”。 八月一日,马玉仁与张仁奎攻占六合,十二日“规复镇江”,十八日进攻南京。
他在进攻南京的战斗中,与韩恢、伏龙(阜宁人)等指挥的江苏讨袁军“血战十余昼夜”。张勋任命他为“攻宁前敌司令”,节制定武及第二军各旅团营。九月一日,马部攻破太平门,入城后又巷战两昼夜,血洗南京城。 九月八日,袁世凯电张勋,以马玉仁“攻克坚城成功迅速,升授陆军中将”。至此,马玉仁因血腥镇压“二次革命”,获得“不次之赏”,而跻身北洋将领。 是年十一月,马玉仁本令裁并改编,任场州游缉统领。一九一四年五月,袁世凯给予三等嘉禾章。七月,随冯国璋赴京觐见袁世凯,袁赏给将官军刀一柄。
此后,马玉仁为巩固袁世凯的统治,遵令捕杀江北各地革命党多人。仅据民国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冯国璋”在咨陈陆军部的一文中,就有这样的叙述:
“据扬州游缉统领马玉仁详,遵饬剿捕江北各属党匪,统计先后拿获乱党马太喜、徐广胜、方文福、陈少咸、陶鸿旺等五名,分起解讯法办。并在盐、阜、高、宝、江、仪 、兴化等县,破获巨匪劫案十七起,人犯七十二名。” 1916年3月,马玉仁在剿捕陈小狮等案内出力,袁世凯又赏他“五狮军刀一柄”。是年5月,扬州游缉统领建制撤销,游缉各营改编为江苏陆军混成旅,马玉仁任旅长。11月,改为江苏陆军第一混成旅,冯国璋命该部调防清江“剿匪”。 淮上人士因马部要来驻防,颇感不安,虑其军纪不好,扰害地方,曾上书督军公署挡驾。时有马的幕僚陈宦献策,教马拉拢淮地绅界有影响的闻溥,许以顾问名誉,月给干薪三百大洋,并允闻的儿子闻子谷为军需官。闻受利诱而妥协,并为其说项,才使淮上人士谅解。
淮扬镇守使一缺,由冯国璋于1917年8月14日委马玉仁兼署。但马谋求实授,用重金运动李纯的亲信师景云等人,打通关节,至10月间始被正式任命为淮扬镇守使,兼第一混成旅旅长。 其时,通海镇守使为盐城西乡人管云臣。两人均为北洋系。
1918年6月,江苏督军李纯率马玉仁等苏军将领,赴京觐见新总统徐世昌,徐赏马“七狮军刀”一柄。
1920年7月,江苏陆军调整建制,马玉仁署理新编江苏陆军第二师师长。
1921年夏,革命党人韩恢愤恨马玉仁蹂躏江北,贻害桑梓,潜回故里泗阳,联络鲁皖沭宿等地绿林武装,成立“民治军司令部”,准备起兵讨马,夺取两淮。 未几事泄,马玉仁督率所部,“分头痛剿,毙“匪”六百余人,获枪甚伙”。又“在张圩剿灭沐海股李大侉子、吴八等八股,斩匪首级百余颗。又灭潮沓窜来‘匪徒’一百四十余名”。马玉仁血腥镇压了革命党人在江北策划的最后一次武装斗争。北洋政府特授衡威将军。
1924年9月,江浙军阀战争爆发。马玉仁第三师主力奉调太仓、浏河一线,参与战争。浙军战败后,马部大掠民财。在回防清江时,“人人腰缠累累,满载而归”。有人看到,马玉仁仅红木家具就装了两大船。 与此同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败,奉军想消灭马玉仁部,从安徽前来进攻清江。马部在清江以北与奉军对抗,在败退中乘乱掠夺民财,“穿房人库,翻箱倒笼”。后因郑俊彦师来援,奉军战略转移,主动退去,马部得救,清江亦幸未遭劫。
1925年1月,段祺瑞执政,任命马玉仁为淮场护军使。11月,孙传芳占领南京后,组织浙、闽、苏、皖、赣五省讨逆联军,自任总司令,任命马为第七军司令官,统辖江北苏军各师旅。
但不久,孙又下令解除马玉仁一切职务,派第十师师长郑俊彦收缴第三师枪械,遣散其士兵回原籍务农。《申报》曾作报道。马部放缴械的原因,一是军阀倾轧,二是淮人告发。淮、扬、盐各地人士告发马部胡作非为的呈文纷纷投来,案牍积至尺余。
马部的劣迹很多,但积怨最深的要算敲诈勒素,扰害地方。马部士兵,人称“八太爷”(兵字拆为丘人,雅称“八太爷”),平时三五成群,上馆子要吃要喝,老板不敢收钱,到商店买东西,不讲公平交易,少把钱是常事。遇有路人,以抓差拉伕为名进行敲诈。被抓的人,识相的,掏腰包,给他几块钱,说一声“请弟兄们吃茶”,就放走;不识相的,与他们顶嘴的,不管你是农民、商人,还是教书先生,先捣上几枪托子,或用皮带抽打一顿,然后带走,强迫为之推车子、挑担子,或做其他苦活,折磨够了才放走。 马部下乡剿匪,则是发财的机会。他们进人“匪区”,任意搜索农户,见有值钱衣服首饰,顺带而走。如有抗争,以窝匪、通匪之罪名,抓到城里说事。
马部横行乡里,敲诈勒索,有恃无恐的原因,除了该部成份复杂,就是马玉仁不择手段敛财。他经常克扣、延宕、甚至不发军饷,故纵其为。他的儿子马益德曾劝他不要克扣军饷,以维军心。他竟说:“我给他们每人一根枪,他们不会找钱用吗?” 一语道破天机。故当时江北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歇后语:“马营的兵——不关饷。”当兵的只好借故敲诈,弄得怨声载道。
1926年1月2 2日,郑俊彦接到孙传芳解除马玉仁一切职务、收缴第三师枪械的命令。马玉仁见人心背离,大势已去,遂决计通电下野。郑说:“尝闻人言,马有私产二百余万。尽可放心。”
马玉仁在全军缴械后,在郑军的严密监护下,步出清江东门,最后仅率二十余骑东驰,经涟水回到阜宁朦胧,然后去沪上作寓公。这段故事,详见:这个盐城人在淮安搞事记。
马部派驻淮扬、盐阜各地的士兵,皆被缴械遣散。他们有的务农,有的为匪,打家劫舍,危害地方,直到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前来,抗日民主建政后,才被肃清。
“闹马党”, 兵匪一家蹂躏桑梓
马玉仁下野后,于1926年1月底,偕其旧部中的两个旅长刘汉民、袁得才及王绍武等人寓居沪上,伺机再起。
时值北伐军逼近上海,奉系军阀张宗昌为支援孙传芳,率直鲁联军南下。张为利用马玉仁对抗北伐军,于是年年底委马为直鲁联军第十二军军长,并授予“上将”头街。 马以为东山再起的时机已到,便利用盐阜同乡顾竹轩、金九龄等人在上海的帮会势力,联络旧部,筹集款项,涉枪弹药。 1928年底,国民.党改组派看中马玉仁,拉扰他参与倒蒋。他指使刘汉民(前三师五旅旅长)潜回盐阜,招集旧部朱汉卿、胡汉廷、沈汉文(连同刘汉民,人称“马部四汉”)等人,联络各地旧部、股匪,待机行动。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联委马玉仁为第十六路军总指挥兼三十七军军长,要他在苏北起兵,扰乱蒋的后方。 6月,马率其弟马玉怀、外甥刘汉民及从上海收罗的以吴仁泰力首的一批闲汉,由海道人据阜宁县合兴镇(今射阳合德),进而占据盐城东郑庄,设立“司令部”。马派其党羽四出,召集在清江被遣散的旧部,并收编里下河各地的土匪和苏北沿海的海匪,多达数千之众。下委十个师长和若干旅团长。师长有刘汉民、王绍武、唐光复、计龙章等。 为解决所部粮饷和枪支弹药,马部勒逼地方输款纳械,地方上的枪械基本全被收去。其部下乘机四出掠夺,甚至强奸妇女,杀人放火。 当时在盐阜沿海作恶最多的要数沈官喜、沈官寿、沈福五弟兄三个。 这三人本是海匪,被马玉仁收编后,在新洋港花川港以东三四十里范围内,抢劫民财,强暴妇女,烧毁民房无数,渔民吓得躲进芦苇丛中。 盘踞在盐城西乡北宋庄、大潭湾一带的倪家驹股匪,一天夜里窜至张本村,绑架士绅胡毓彬,要家人拿钱“赎票”,后经人居中说情,始放人。又绑架前国会议员胡先生,在押往船上的中途,胡先生乘机躲进堤洞中隐身得免。 盘踞在阜宁县马家荡的土匪头子岳以高(益林人,绰号岳秃子,匪称“岳大帅”),聚集匪徒几百人枪,拦劫南来北往的商船和民船,敲诈勒素,弄得“路无行人水断舟”。益林镇的商业户怕遭洗劫,通过岳以高的师父陶xx出 面,送给若干大洋,才免遭洗劫。 那时士匪四起,民无宁日,绑票、赎票、撕票之举,无日无之。民闻匪之将至,相率逃亡,故人们称之为“闹马党”“跑马党”。
9月初,省保安处处长李明扬率省保安团分两路进剿。马玉仁北退时,指挥所部南犯沙沟镇,将商家富户掠劫一空,焚毁民房一百余间,杀害镇民二十余人,携走前江苏省议员赵雪(雨生)及青年妇女百人左右,然后北退。军队追至高作北部,其独子马益德在小薛滩落水而死。 10月13日,马部驾着几百条木船逃至陈家洋,意图从这里安全出海,未料遭到巡警张志成率领的民团阻击,顿时大乱,纷纷在小坝口齐舟登岸落荒而逃。赵雨生被其部下枪杀。 是役情况,当时的《南通日报》曾报道:“李明场率省保安团在盐阜一带夺获船只三百余艘,马玉仁二十七军军长印一颗,其他印信旗帜无数,救出被囚男女老幼数十人,毙匪二百余名……”
解甲归田, 垦荒植棉兴修水利。
马玉仁脱逃后,南京政府曾下令通辑,并没收他在高、宝、兴 、淮、盐、阜各地的士地和财产。蒋冯阎和好以后,南京政府对参与改组派从事反蒋活动的人免予追究,他从沪上返回盐城,收回发还的若干土地和财产。
马玉仁几经沉浮,想重新做人,遂决计息影海隅,将家迁移至上冈东边的中兴桥,经营他马东滩四万余亩土地。 马东滩这片土地,位于今黄沙河两岸,是马玉仁在大纲公司经营失败时,用贱价“吃”下来的。其址西起上冈龙王庙,东至射阳河人海处,全长八十余华里。 马为经营这片士地,派人招徕启东、海门等地的几百户棉农,为他开垦种植棉花。他将士地按地形划分为五个区,每个区设有账房和仓库,委派专人管理。他出租土地,收取佃户实物地租,并规定佃户所产棉花,悉归他马家账房收购,然后运销南通、上海。 他先后在清江(今淮安)、高邮、宝应、兴化、盐城、阜宁等地,买下田地近10万亩,仓库40余处,庄汉多达数百人。他决心以张謇为镜,兴水利、分条田、划区域、建仓房,将大片荒地开辟为新兴的棉区。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田排灌,解决西水入海问题,他于1933年冬,发起疏浚黄沙港。在求得江苏省府一号陈果夫的支持以后,联合与其土地相连的垦殖公司和有关地主,筹集经费,雇用数千民伕,将年久失修的黄沙港疏通,并建造了黄沙港闸,改善了当地的农田水利条件。 马玉仁努力兴办工商,他将南津口中心小街所剩的30多间楼房租给商贾经商,又砌了一座铅皮盖顶的小菜场,一座新浴室。浴室有普通客座、有雅座,装有彩色玻璃,能容纳百十人,为当时盐阜地区所少见;又开办容纳数十人的大饭店,聘请名师掌勺。南津口子繁华一时,曾有“小上海”之称。 马玉仁又在二区仓房,用30多间房子办起小型轧花厂,有48部轧花机,又在上冈办过小型纺织厂,拥有20多台纺织机。1936年,还在盐城县前街办一座泳新浴室,与西城门的西新浴室媲美。
请缨抗日, 以身殉职晚节留香。 1938年3月,日军占领南通、海安、东台,逼近盐阜,马玉仁强烈主张抗日到底。为保家卫国,他毅然向江苏省府请缨抗战,要求准予组织抗日游击队。
起初,代理省主席韩德勤是辛亥烈士韩恢之侄,对马玉仁有成见,以其是旧军阀,起初不予理睬。后经前江苏省议员、阜宁士绅陈伯盟为之请命,始获缓颊。他又辗转赶到武汉,向最高当局请缨抗日。几番力争,常凯申委任马玉仁为“苏北沿海抗日第一路游击司令”。 韩仅拨给一营补给,马玉仁召集旧部一千余人,自筹粮饷和枪械,成立第一路游击司令部,自任游击司令,委任计雨亭为副司令兼参谋长,下设四个直属大队、一个侦察班和一个小刀会。 在1939年3月日军第二次侵占阜宁县城和合兴(今合德)镇以后,马玉仁提出“保田保家,抗日卫国”的口号,在盐阜沿海地区开展游击战,先后与敌作战二十余次。 是年底,马部困难重重。经过几次较大战斗以后,人员日渐减少(除伤亡减员几十人外,借故他去的有几百人),能战斗的只有四五百人,粮饷、弹药缺乏,活动范围缩小在黄沙港北、小洋河南一块狹长地带。日军在其四面设有据点。 老将军在此逆境之中,日伪派人诱降,他亳不动摇妥协。他尝对人言:“山河破碎我心肝碎,日月不圆我怒火燃!”“我就是要找个好死场!” 1940年1月3日,农历冬月二十四,日军集中100多人,从陈家洋出发向南“扫荡”马的5个仓房,包围安乐港马玉仁司令部,企图将马玉仁的抗日部队一网打尽。马命令中队长嵇德俊、马益武率十多人跑步抢占制高点,阻击敌人向东南进军。他到达“三合尖”东侧,敌人已逼近制高点,马部暴露在簸箕形的开阔地上,敌人火力很猛,相距不足400米。两军相持中,日寇射中他一条小腿,腹部又中一弹,因伤势太重,当场牺牲,时年65 岁。
日军退却后,其部下将他的遗体运至老家西塘河边(今建湖县高作镇荣群村四组东北角)。当时情况紧张,木材难找,就用他三姐的一口寿材,葬在他的妻儿墓侧。 马玉仁战场殉国,国民.党当局追认他为少将,又追赠中将。抗战胜利后,1947年9月,国民政府领发荣字第三七号“荣哀状”,纪其事略,永锡哀荣。 上海《申报》报道了马玉仁牺牲的消息:“苏北民军司令马玉仁氏于本月三日午,在阜宁九区新吴乡三合尖率部与日军肉搏殉难,苏省府即呈报中央当局,请为抚恤,并表扬马司令抗日事迹。”当时,阜宁朦胧一带士绅曾集会为之追悼,兴化县长李一诚(盐城人)送来挽联,联曰: 功令总动员、视死如归,后死安能知死所; 偏师抗顽敌、毁家纾难,先生早不计生还。
马玉仁阵亡后,部分余部由其外甥计雨亭统率,同年10月开到东沟镇接受八路军五纵队改编,继续抗战。 2015年8月24日,民政部公布第2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马玉仁名列其中。 国人特别注重晚节。马玉仁老骥伏枥,以花甲老迈之身扛起沿海抗日大旗,视捐躯报国为“好死场”。往日种种不堪,至此一笔勾销,而其皎皎晚节,值得后人铭记。
参考:《马玉仁其人其事》《盐城市志》《建湖县志》 来源:盐渎杂谭 荐稿:贡文海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