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汤园的游击战 如东汤园、新店位于岔河南边,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有小梁山之称。这里因为地势低,小沟小河,星罗棋布。南边有石港、刘桥的鬼子据点,西边有白蒲镇、如皋的日伪的鬼子经常到这一带扫荡,寻找地下共产党和游击队员,所以这里也经常发生战事。 汤园镇上。有一个杂货店,店主人叫瞿振宗,店里也卖香,就在海安角斜请了两位做香的师傅。一个姓王,一个叫曹连福。曹连福身材高大,年轻有力,干活勤快,人都称他曹大。在这里,曹大与赵明诚的三儿子赵伦光一起加入地下党组织,帮助干了很多事。曹连福后来一直与我母亲配合,用独轮车推着我妈妈或者用小船撑着为共产党送信、买药。瞿振宗、曹连福、赵伦光他们以店为掩护,帮助共产党接送情报。新四军营长郭海波就在这一带活动。汤园11大队8队杨海山(杨井泉)就加入了他的队伍,与敌人打游击几年,直到海安县角斜场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当时只有20岁。与他一起战斗的战友卢福祥,受伤后被当地红嫂救活,后来任福建军区司令员。汤园的朱开治是如皋特别区公署署长,弟弟朱开聪依仗哥哥的势力做日本人的狗腿子,经常带领敌人下乡扫荡。新四军营长郭海波就与当地游击队、岔河陶勇旅长的队伍一起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敌人。民兵大队长、情报站站点长朱瑶甫发动地下党组织人员曹林陆、杨力德、朱乃善等人与白蒲一带下来扫荡的日军进行游击战。他们有时在瞿振宗的店里集中开会,有时也在地下党员葛长春、顾兰英夫妇家里开会,修理打坏的抢支。顾兰英就煮饭给他们吃,葛长春帮助放哨。这里的战斗情况也要经常与陶勇、陈毅、粟裕他们联系汇报。粟裕就叫我母亲帮助互相接送情报。他们也经常骑摩托车下来视察情况,以便掌握全局,指导鼓励游击队员们与敌人进行斗争。 游击队员王恒生送信时,遇到敌人,不走路桥,逢河过沟,游水过河,多次逃脱敌人的追捕,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水上飞人。 葛长庆原来是卖肉的,因帮新世军传信,父亲葛福程被敌人抓去关了几年,后请人用钱赎回来的。他就憎恨敌人。一次他也被抓去岔河当还乡团,他假装同意。他叫老婆吴学平去岔河,回来时,就用长袖衣服将子弹捆绑在两个乳房的中间,带回去送给游击队。就这样反复多次,带回了好多的子弹,再去打敌人。 汤园新月村的区委委员季方根组织游击队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一次在南通县刘桥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时身上还背着担架,准备为救护其他伤病员所用。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作为桥名方根桥,学校改为方根小学,让后人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的英勇事迹。 刘家窑、杨曹乡的民兵组织、游击队员们十分勇敢,顽强的与敌人进行战斗。他们利用当地的沟河组成的水网,与敌人周旋着,打败过敌人的多次进攻,打死了很多的敌人,以致敌人提到那个地方就害怕,并流传了一段顺口溜:宁过九条江,不过杨曹乡。
14,“白桐本”与“白铜盆” 岔河东边是马塘,最出名的就是白桐本领导的新四军,在粟裕统一指挥、陶勇的领导下,带领当地人民与敌人战斗。白桐本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共产党,转入新四军一师,先后任乡、区指导员,与粟裕、陶勇领导的队伍在如皋县栟茶、丰利一带与敌人进行多次的战斗,打死打伤很多敌人。敌人到处抓他,当地老百姓掩护,凡是鬼子问老百姓白桐本在哪儿?大家都说家里没有“白铜盆”,说明群众拥护共产党,军民关系好。一次白桐本因疟疾生病被敌人包围负伤被抓,敌人用尽办法,百般折磨,他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当时《解放日报》给予最高评价:“人民领袖白桐本”,当地路名改为白桐本路,桥也改为白桐本桥。 15、藏文件 由于一段时间的相处,粟裕对我父母亲十分信任。一天,粟裕对父母很郑重的交代了一个重要任务:将当时在这里工作时所有的文件等东西交给我父母保管,还有一面红旗。并吩咐等革命胜利后,他会来取的。 父亲接到那些文件后,就考虑藏在哪儿比较安全呢?父亲想粟裕留下的珍贵资料,不能放在家中。他选中了一个地方,就是在芒棵园的东南角,环园河边与龙沟塘之间的一块长条形的高坡上,到处长满了芦苇和芒棵草,也有几棵小杂树,那儿没有路,常年没有人去,两边是河,地势高,土层下面比较干燥。他就去买了一个黑色大瓷坛子,叫上邻居陶井降的父亲陶老,带上工具,在那个地方挖了一个很深的坑,将文件放在坛子里,封好口,放在土坑里,上面填好泥,种上芒棵草根。父亲一再叮嘱陶老不能告诉任何人,防止被敌人知道了招来杀身之祸。陶老因为亲眼看到过几次鬼子来我家突袭搜查抓人的经过,加上与我家的关系也很好,一直没有说过此事,包括他的儿孙都不知道。过了几年,父亲怕文件受潮,选在一个晴朗的夏日,就与陶老二人一起将坛子挖出来,放在玉米地里晒了一天,又放回去了。以后父亲回去时都会去那里看一下,看看那块地有没有被人动过。 解放后,陶老去世了,粟裕也没有来取这些材料。父母也忙于新建几所学校,只是去看过几次而没有再动过。这件事爸妈也没有告诉过家中的子女。 1970年农业学大寨,生产队开展填沟平整土地,要用高坡周围的土将龙沟塘填平,就挖出了这个坛子。一开始,人们以为里面藏了什么宝贝,后来一看是一些写满字的本子和纸张,大家认为没有什么用,就丟失了。当时在文革期间,父亲因为身体不好,提前退休,在四川的大姐姐那儿一边养伤,一边帮助照看小孩。母亲一直在学校,也没有回去,就不知道这件事情。后来父母回家听说此事,已是几年后的事,跑去一看,什么都没有了,只能一声叹息!
16、一支纪念笔 粟裕每次交给我父母的任务都能圆满完成,他经常给予肯定、表扬。随着形势的发展,革命的需要,陈毅、粟裕他们要转移到其他的地方继续战斗。那天,粟裕将父母叫到一起,送给我父亲一支自己每天在用的钢笔,作为记念。他依依不舍的说了一些告别的话,表扬父亲做事认真负责,为人忠诚老实,写字工整清楚、秀丽大方。夸奖母亲灵活机动,意志坚强,能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为他们在这里的一段时间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共产党忠诚,宁可自己吃亏,都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父母很是感激!双方都希望全国胜利后再重逢。后来经常听父母说,粟裕这么大的高级将领信任我们,将生命安全都交给了我们,帮助这里的人民打敌人,我们就要保护他,为他做事情就是帮助共产党做事,为人民做事,为解放全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应该的。粟裕知道父亲的身体受过伤,就没有劝父亲跟随他们的部队转移。在一个平静的夜晚,粟裕带领部队,告别了我的父母,到另外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继续战斗去了。 父亲对这支钢笔很是爱惜,平时舍不得用,就一直放在家里的笔筒里,只要看到这支笔,他们就回想到与粟裕一起战斗的情景,为中国能有这样的好将领而自豪!为能与他们一起战斗过而感到光荣! 父亲因帮新四军晒公粮时被敌人抓去打伤后,身体留下了后遗症,头疼、腰疼、耳聋等等,原来的校长、教师都不适合做了,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提前退休了,到四川大姐姐家去看病、顺便照顾小孩。文革结束后,他回到家里,首先就找那支珍贵的钢笔,这时的家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心爱的钢笔已经和家里的一些四大名著等书藉已不知去向。他的内心可惜了好长时间,后悔没有随身带走。 粟裕及他们带领的部队住在我家里虽然时间不长,却让我父母受益匪浅,不但向他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取得了不少的经验,还学会了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做到意志坚强,不懈努力奋斗,爱憎分明,打击一切侵略者;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怎样求生存,并帮助善良的人;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隐忍负重,有所得失取舍;学会了如何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周旋应对,斗智斗勇,最后取得胜利! 元帅陈毅、大将粟裕、海军司令陶勇等共产党人一生正气的革命精神直接影响了我们父母一代人,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下辈几代人!
完。
荐稿:缪荣株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