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28日。 天气还是阴沉沉的,一如前几天的样子。 部队调整防御部署已全部到位。这段时间部队除了在抓紧进行物资补充,弹药储备,以备再战外,换防部队也在进行阶段性的小结,研究战场情况,分析自身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与此同时,部队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战斗,准备工作迅速展开。 为科学制定攻打140阵地政治工作保障方案,总结战时政治工作经验,收集宣扬前沿官兵的英勇事迹。根据政治部高武生主任的要求,今天下午,我离开曼棍来到南榔。
作者与3团政治处孔祥顺在老山主峰勘察阵地
南榔原是32师96团的后勤指挥所的所在地。我师接防后,1团后勤指挥所就在这里开设。指挥所是个半洞半坎的敞开式石洞,成为分管后勤保障工作的1团副政委——总政治部主任、独臂将军余秋里的儿子——余浩和1团后勤处郑子良处长上阵地以来的栖身之地。 防御部署调整后,3团后勤指挥所今天转移至这里。当我到达时,1、3团后勤指挥所的交接工作正在进行。 按照预定方案,3团就要执行攻打140号阵地的任务。我在3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孔祥顺的带领下,沿着崎岖不平的小道一路攀爬来到142号前沿阵地。防御部署调整前,这里相邻的142号、145号、146号、148号、154号等阵地是1团4连、5连、硬骨头六连的防御区域,现在是3团7连、8连、9连的防御阵地。
作者(左2)在前沿阵地了解战况
当我们来到142号阵地时,3团7连指导员杜迎山赶忙从连指挥所出来迎接我们,并向我们汇报了阵地的防御情况。 142阵地又称李海欣高地,它与145号、146号、116号阵地相邻,是那拉口距越军阵地最前端的一个不足300平方米的土质山头,被越军小青山居高临下所瞰制。由于距离近,又无险可守,在防御态势上极为不利。 在去年的“7.12”抗击大规模反扑战斗中,昆明军区14军40师119团3营8连3排9班班长李海欣,在排长牺牲后接替阵地指挥,率领15名战士与越军一个营鏖战10个小时,先后打退越军6次轮翻冲击,毙敌104名。李海欣在与敌人的肉搏战斗中壮烈牺牲。前线将士有感于英雄的壮烈之举,故将142号阵地称之为“李海欣高地”。 据我方侦技通报,越军第二军区司令武立也赶到了前线,他亲自指挥督战,扬言要夺回失地。部署在那拉方向、662.6高地的当面之敌,是越军第356师153团、876团、198特工团1B营和第313师14团、越军河宣省军区军事指挥部122团及821特工团1营等,有计划地向我们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面对敌人的疯狂大反扑,为了减轻4连的压力,1团2营决定在全营挑选一个排担负142号阵地的防御任务。由于5连副连长杨少华的主动请缨,2营首长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随即命令其率本连2排接替4连1排的任务,坚守142号阵地。 我们都知道,杨少华是济南军区20军军长杨石毅的儿子,他满腹韬略,胆大心细,既有组织指挥才干,又英勇善战……他的这一英勇壮举,无疑对全师指战员来说是一次慷慨的示范。
杨少华深入前沿侦察敌情
敌人在向我们1团2营防御阵地全面炮击的同时,集中大口径火炮对142号、145号、146号阵地进行1小时的火力急袭,并调集优势兵力分三路较番进攻,企图分割这3个阵地之间的相互支撑,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 由于越军的猛烈炮击,各阵地上的堑壕全部被摧毁,掩蔽工事也大部被毁坏。在越军发起攻击,各坚守分队沉着应战,干部战士依托残存工事、弹坑,将越军放近至阵地前沿20米左右距离时突然开火,以冲锋枪、机枪、手榴弹等近战歼敌,并及时呼唤上级炮火支援。 在激烈的战斗中,坚守在1号阵地的1团4连2排,抗击着敌一个营的5次反扑,战士们顶着浓烟烈火跳出来,与突入阵地的越军展开殊死肉搏。有的战士用石头、弹药箱砸向敌人;有的战士紧紧抱着越军一起滚下悬崖;有的战士紧握爆破筒冲入敌群,与越军同归于尽,场面极为壮烈。 3团7连接防该阵地后,全连指战员士气高涨,决心誓与阵地共存亡,绝不让越寇踏上老山半步。全连上下正在抢抓有利时机,抢修加固阵地防御工事,准备迎接一场新的决战。 战友们厮杀疆场的英雄壮举留下的感动,在我心里不停地翻腾……
作者简介:
施劲松,江苏省射阳县人,1959年出生,1978年12月入伍,大学文化,历任战士、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安徽省宁国市委常委、市人武部党委书记、政委,上校军衔,盐城市公安局副调研员、治安支队副支队长,盐城市公安局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将警衔等职。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参加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任师政治部组织干事。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