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头灶?” “青墩的头灶啊!难道还有别的头灶?” “哦,晓得了。” …… 这样的对话,盐城的出租车司机们经常会遇到,不说清楚具体是哪个头灶,就有可能去错地方,凭白背上宰客的恶名。 因为,盐城真的不止一个头灶。
名声响一些的自然是东台头灶镇,以盐灶序数而得名,意为第一灶。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有罗、李二姓迁此烧盐为生,为此地范堤以东第一个灶,故名一灶,又称头灶。当地广场有个大铜雕“天下第一灶”▲ ,呵。
至少还有另一个头灶,是亭湖南洋(青墩)的头灶村,昔为盐城向北第一处盐灶,故名。
以“灶”为地名,系海盐文化遗产。盐城沿海“灶煎三百里,烟火满天星”,灶户地盘以数字顺序排列,有头灶即一灶,便有二灶……因为分区分块,东台和亭湖(盐城)都有头灶,“撞名”并不奇怪。
▲ 第二张图是一幅公交站点图,上面有一个红升村。这是亭湖区南洋镇(老青墩)的一个村。无独有偶,与南洋相邻的盐城经开区步凤镇也有一个红升村。
后一个红升村,取“红日东升”之意,本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后被弃用。十几年前合村并组,又把这个旧名翻了出来,不知主事者有沒有想过与他村重名了? ▲ 再看这张图,出现两个青墩村,一个是上文提到的亭湖区南洋镇青墩村,系海边高墩长满青草而得名,据说当地有一风味,名曰青墩老鹅,蛮好吃的;另一个是阜宁县东沟镇青墩村,也是一个老村。 回到市内地名“撞名”的话题,说到头灶,还有三灶。阜宁和东台都有一个三灶,北三灶是个5万多人口的大镇,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徐姓迁入,立三个盐灶煮盐,遂名三灶。南三灶则是东台的一个大村。 ▲ 世界女子跳水冠军掌敏洁,便是北三灶(阜宁三灶)人。 几千年海盐文化是盐城独特的人文基因,地名中“撞名”最多的就是各种“灶”,曾有以灶为名的6个乡镇、85个村、368个自然村组。个中“撞名”最厉害的可能是沈灶。 两个沈灶原来都在东台(县)境内,都是明代因烧盐得名的老地名,但并非同源,后来析出大丰,留在东台的为避重名,于1981年改称南沈灶(镇);在大丰的还叫沈灶(镇),但民间一般叫北沈灶,20年前与万盈合并,但村、校、医等地名尤存。 ▲ 奥运冠军骆晓娟就是北沈灶(今属大丰万盈)人,在沈灶小学被发现体育天赋。
要说盐城各地以灶为名的地名,简直是“组团撞名”。比如,阜宁有七灶、八灶、九灶、十灶,东台、大丰也有七灶、八灶、九灶、十灶。 但是,也有并非数字序列的“数字灶”,比如东台四灶村(原为乡镇),系东灶、西灶、南灶、北灶等四个灶合一地名,谓之四灶。又如阜宁三灶,也不是“第三座灶”,而是在明代因当地有三处盐灶而得名。 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只要在县以下本行政区域内无重复的同级地名即可。比如,盐城有几个马厂,皆因养马而得名,不在一个乡镇,相安无事。又如,大丰有三龙镇(俗称大三龙),盐城经开区有三龙村(又称小三龙),相映成趣。 但是,县及县以上则不能撞名,本地区的台北县因与宝岛台北县撞名而改为大丰、建阳县因与福建省建阳县撞名而改为建湖,两地均是人家有名在先。 ▲ 盐青高铁响水县站,为什么不直接叫响水站?因为陕西宁强县有一个火车站叫做“响水站”,人家得名在前,又不能重名,只好这样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您知道盐城还有哪些“撞名”的情况呢?
整理 / zgd 来源:盐渎杂谭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