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碰到一位朋友,说过去有些相处得不错的人职位提升了、发财了,彼此关系渐渐淡了。言罢,颇有些忿忿然感叹人情纸薄的意味。 这种现象,本很常见。因此,我对朋友的感慨不以为然,倒觉得他有些自轻自贱的庸人自扰。 我一直以为,人与人相处的最好感觉是彼此轻松,胸怀雅量,不生闲气。单方面的巴结或迁就,筑不牢友情的基础。要想形成相处的长情,宜超乎身份与财富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保持互相平视的姿态。 在茫茫人海里游走,每个人都会认识一些人,真正成为朋友的毕竟少数,成为长远知己的更为稀缺。有些人把喝过一次酒、共过一段事、说过几句捧场话、加了一个微信或QQ的人,便纳入朋友之列,未免自作多情或过于滥情。红尘路上,聚则成熟人,散则成陌生人,真正的朋友是苟富贵,无相忘,一朝入心,经年不遇照样温暖灵魂。 每个人由于职业、学识、财富等关系,接触的人脉不同,形成的圈子不同,因而累积的朋友层次不同。而人生起起落落是常事,圈子自然会不断发生分化,亲疏变故不足为奇,又怎能要求曾经的朋友一层不变? 人性很复杂,如一本天书,谁也读不透。很多人常被别人的喜怒哀乐左右自己的情绪,被别人的取舍影响自己的感情,我认为不值得。生为凡人,谁不希望多些长情的朋友相互倾诉,共担忧乐?然而,任何一厢情愿,只会自寻烦恼。长情,须精神的契合,须心灵的默契,须彼此在岁月风风雨雨的打磨中不分贵贱而惺惺相惜。这样的长情,若非精深的修养,超常的人格魅力,岂能轻易获得?更不用说奢求多得! 我见证过一些官员,闻达时趾高气昂,喜欢俯视众人,渐渐闭塞了视听,疏离了朋友。一旦权失,状若寒鸦。也有些官场中人,喜欢耍弄些权术,献媚者盈门不绝,便自以为朋友众多。曲终人散,走下高台,顾影自怜,蓦然发现当年光鲜的不过是一袭顶戴,怅然晚矣。更不用说用权过度触犯党纪国法被拿问惩办者,瞬间两重天,如入鬼门左右无人的寒碜感觉。 我固执地认为,使情感保鲜的人际交往需要讲究情感的对等,不屈尊违心地取悦别人,不让自己身心负重。仰望是痴情,巴结是虚情,唯真诚地相互平视者才能长情。我共过事的很多人,有的发财了,有的提拔了,我觉得我们之间不断产生外在的差别。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努力使别人不厌弃我,我绝不巴结任何人寻求名义上友谊的存在。当然,我的很多朋友不是俗气之辈,在别人眼中有钱有势之后,仍如往地与我保持君子之谊,我很珍惜。这种珍惜,不含受宠若惊之意,不存企图为我所用而讨得便宜之心,只是感受人世间真挚友谊的温暖。 常听有些人人前背后以夸张的表情宣称某某干部是朋友,某某老板是兄弟,我即便不嘲笑,也会产生腹诽之意。不谈别人是否确认这份友情,单凭企图借别人的光为自己炫彩,我便不喜欢这种内心缺少自信光亮的人。同样,有人为显贵的朋友失联而感慨人心虚伪,我同样不会附和他们貌似可怜的呻吟。人际交往而结厚谊,本就是吹沙见金的过程。当我们期待谁为自己做什么而刻意去结交,而不是别人甘心情愿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互动,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互帮助,这种掩藏势利之心构建的友情,不过如沙雕经不起风雨与潮汐的驳蚀。 隋朝王通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意思是为了钻营势力而结交的朋友,在失去势力的时候就会绝交 ;为了钻营财利而结交的朋友,在没有财利时就会分离。所以,朋友聚散时须自省其心,不巴结谁,不己弃,检视德行而无愧,多个朋友少个朋友又何妨 ? 人生的每一天都在播散友谊的种子。种下阳光,便会收获明媚;种下善意,便会收获温暖;种下感恩,便会收获美好。在择友而交的路下,坦荡的情怀自会长出不败的花朵。
作者简介
仓中青,江苏盐城人,自由撰稿人。曾任中学教师、乡村干部、县报编辑记者、省级开发区农村工作局长、拆迁安置局长。以传递人性光辉、弘扬公平正义为志趣,数千篇新闻调查、社会评论和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及省、市、县区的各级主流媒体;以“不惧暴力、不畏权势、不贪财富、不负百姓”为操守而称誉乡里。曾因拒绝为权势人物亲友谋私而遭陷害被羁押侦查三年九个月,铁证经办公款数十亿分文无染,百姓馈赠钱物无数素未收受,被江苏省检察院定论程序错误案件警示下级自侦部门规范办案。现为自由职业者,以文谋生者。话题互动,欢迎关注《仓中青的文字园》、《钟清信息苑》。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