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国民革命军陆军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陈中柱赫然在目。这位名满江淮的“断头将军”,1941年6月对日作战殉国被割走头颅,怀孕7个月的妻子王志芳,挺着大肚子走进日军驻泰州司令部,索回丈夫头颅全尸下葬。1945年,国民政府批准陈中柱为烈士并追晋中将军衔。198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烈士遗骸迁葬盐城烈士陵园。建湖县人民政府命名陈中柱曾就读的中学为草堰口中柱中学。铁血夫妻义薄云天的壮举,一直为盐阜儿女引为骄傲。
岁月静好,遍及全市的246处红色遗存从未被忘记。烈士殒身不恤的崇高气节,化为精神骨骼植入里下河平原的文化血脉,勾勒出盐城城市精神的天际线。
阜宁县芦蒲镇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1943年由阜宁人民义务建成,塔下安葬着新四军3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和后入园的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师师长殷绍礼等1890名烈士。1947年9月,国民党军闯进陵园,掘墓开棺毁尸30具,在废黄河大堆上架炮轰毁纪念塔。群众珍藏塔顶持枪新四军勇士铜像,1959年纪念塔按原样修复,铜像重又矗立塔顶。
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诗。”盐城顺应人民意愿呵护红色遗存,为的是让“凝固的诗”成为永驻人心的风景线。
在老城区建军路上,最激励人心的是铁军文化景观轴“新(新四军纪念馆)、马(建军广场大铜马与铁军骑士)、泰(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经典遗存。步入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这所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仿佛在隔空穿越中感受到铁军精神烈火真金般的壮美。假如向历史深处探寻,瞻仰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狮子口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纪念碑……便恍如置身一个永不谢幕的历史活剧剧场。
尊重烈士就是尊重党和军队历史,褒扬烈士就是厚植江山永固红色基因。2009年,阜宁县首开836名散葬烈士集中安葬烈士陵园先例,全省在此召开现场会,“让烈士回家”的“慰烈工程”推向全市,4200多名散葬烈士荣归烈士陵园。
2018年8月15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9月21日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同年10月30日,盐城市出台文件,规范以烈士命名的128个镇(街)、村(居)烈士墓地修缮、事迹展示等工作。法治和行政手段并用唤起尊崇英烈的社会良知,潜入革命风物历史肌理的红色基因,在耳濡目染中代际传递。
在77岁的烈士女儿潘秀莲记忆中,父亲的模样是模糊的。认识父亲,是从认识家中政府抚恤的稻谷开始的。这些1952年走进家门的稻谷,珍藏于盐都区龙冈镇留璜村潘留璜烈士故居那口一搂粗的缸里。潘秀莲记得,母亲在世时,天气好时总要晾晒缸里的稻谷,20世纪60年代3年自然灾害期间,潘家人宁可饿肚子讨饭,也没动过一粒。
父亲来去匆匆的身影,印在家门口车水用的八桅风车上,漾在屋后那条静静流淌的小河里。生于1909年的潘留璜,1941年入党,任盐城三区交通员。日伪突袭时,他曾将不会游泳的区长江波用洗澡木桶推过河脱险,也曾急中生智落下风车油布给“旱鸭子”区委书记潘毅藏身,自己泅水过河把鬼子引开。日伪抓不到潘留璜就抓其妻儿,关押中两个女儿病饿而死。4个月的小女儿潘秀莲在摇篮中被鬼子用刺刀挑起襁褓带走,幸被好心邻居看见,冒死用两只大鹅换回。
1945年8月9日,时任新封乡乡长潘留璜为转移群众负伤被捕,受尽酷刑仍大义凛然,被敌人活埋。1946年,龙冈区政府将烈士出生的小潘庄命名为留璜村。
1950年,合肥市委组织部部长潘毅回留璜村悼念烈士,看望遗属,提出将日寇刺刀下余生的潘秀莲带走抚养。武志英舍不得从小跟自己受苦受难的女儿,向古道热肠的潘毅鞠躬致谢。潘秀莲在党培养下,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做妇联工作。
潘留璜故居2018年重新修缮。历经70个春秋,金黄的稻谷已呈深褐色,沉甸甸的籽粒变成了碳化的空壳。浸透未亡人绵绵情思的抚恤米,连同烈士故居、烈士墓和八桅风车,以及驰魂夺魄的龙冈往事,构筑了沉浸式情景教育课堂。
在以烈士丁佳富名字命名的盐都区大冈镇佳富村,村民最感欣慰的,是烈士遗孀丁吕氏走过百年风雨依然健在。
丁佳富1922年生,1942年入党,生前任区公安股长惩恶擒匪威慑敌胆,1946年春不幸身陷缧绁为敌肢解残害。1948年,盐城县民主政府命名烈士家乡为佳富乡,现为佳富村。两年前,村里建起佳富红色纪念馆,成为当地和盐城、上海、南京等地来宾流连的圣地。丁吕氏每月享受3300元定期抚恤金,女儿丁福兰每月有590元生活补助,村里每月补给800元照顾母亲,母女每月各有新农保160元,免费入住村中联排别墅一套使用面积104平方米、3室1厅2卫1厨的住房。
广植红色基因,成为盐城连续6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和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酵母。走进盐城好人馆,100名“中国好人”如红花争奇斗妍。荣膺“中国好人”和“江苏省道德模范”的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38年为60多名烈士找到亲人,还使60多名未认定烈士获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