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写一位女性,写一位曾经造福盐城千年、影响至今不绝的女政治家。 她,就是北宋仁宗朝早期的实际话事人、垂帘听政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也就是戏剧《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太后。 事情得从盐城人家喻户晓的范公堤说起。
▲ 范仲淹影视形象。
世人尽知范公堤之“范”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确实,范文正公是这—工程的发起者和前期实施者,但是,这项千古民生工程耗费巨量的资金和人力,其最终决策者,并不是时为“微末下僚”的范仲淹,更不可能是此前的西溪盐官范仲淹,也不是张纶、胡令仪等一方大员,甚至不是当时的小皇帝赵祯,而是临朝话事的太后刘娥。
▲ 刘娥影视形象。
北宋时期的盐城沿海,自唐代常丰堰筑成后,形成了东部煮盐、西部耕种的经济格局。由于唐末军阀混战、五代政权更迭,到北宋范仲淹任职兴化县令前,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年失修,唐代堤堰垮坍,海潮吞噬良田,淮水又冲刷盐场,人民流散,一片荒芜。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35岁的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监。面对满目疮痍,他不惮劳苦,亲自踏勘,作出重筑大堤的没想和规划,得到他的上司——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的支持,于是上书朝廷,得到批准。其时刘太后以皇帝赵祯的名义,任命范仲淹以大理寺丞知兴化县事,主持全县政务,总领筑堤工程。
▲ 刘娥影视形象。 范公堤的开工时间,史志一般记载为天圣四年(1026),而范仲淹自西溪盐监迁兴化县令,为天圣元年(1023)皇帝赵祯(宋仁宗)继位的第二年,年方十三四岁,初中生而已。大殿之上,帝位在左、太后位右,54岁的刘娥临朝称制,决断帝国的军政大事。 其时,苏州人丁渭已经罢相,吕夷简、王曾等名臣大僚主持大宋政事堂。
史载,范仲淹奉旨征集泰州(主要是兴化)、楚州(主要是盐城)、通州、海州等地兵夫4万人,举数州之力而开大工。兵夫们在雨雪连旬、潮势汹涌中死200余人。朝廷决定暂行停工,派准南转运使胡令仪详勘定夺,胡奏请“必成之”。 (天圣)五年(1027)秋季,刘太后以皇帝名义下旨,任命张纶知泰州,督率兵夫重新兴筑,次年春筑成。北起境域庙湾,南至栟茶。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为纪念范仲淹功绩,后人称“范公堤”。(《盐城市志》)
又,天圣六年(1028),范公堤成。兴化百姓于范公堤畔建“三贤祠”,纪念筑堤有功的范仲淹、张纶和胡令仪。
▲ 刘娥影视形象。 刘娥(970年—1033年),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是修筑范公堤的最高决策者,在位时拍板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 刘娥出身寒微,十五岁入襄王府,后被迫离开,寄居襄王府给事张耆家中。宋真宗即位后,进入宫廷,其从美人升至德妃。郭皇后死后,真宗册立刘娥为后。刘娥机敏聪慧、通晓史书,颇具政治才干,为真宗所倚重。
▲ 刘太后像。 1020年,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刘娥裁决。宋真宗病逝时,遗命刘娥为皇太后,权同听政,辅佐仁宗。仁宗即位时,年龄幼小。主少国疑,刘娥垂帘听政。听政期间,听从王曾和吕夷简等人建议,把天书随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兴建宫观,废除宫观使。设置谏院以了解下情,严惩贪污以澄清吏治,重视水利以发展农业,发行“官交子(又称交子)”以通天下之有无。
刘娥治国有方,但也眷恋权位。民间野史称其长期隐瞒宋仁宗的身世,派仁宗生母李宸妃为真宗守灵,以隔绝仁宗母子,直到刘娥去世后宋仁宗才知道真相。戏曲《狸猫换太子》即取材于这段历史。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崩,享年64岁。
《宋史》评价: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司马光评价: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今天,人们在纪念范仲淹、张纶、胡令仪等“筑堤三贤”时,不应无视当时的最高话事人、杰出的女政治家刘娥刘太后。
来源:盐渎杂谭 作者:征跟东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