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晚清知名的能臣干吏,一生多有徳政、善政。他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留下诸多名诗佳句。 如矢志报国的“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又如彰显豁达襟怀的“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再如纪游壮景的“飞瀑正施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等等。
林则徐与盐城也有一段渊源,并曾在此吟得佳句。只是与上述名句不同的是,这是一首未能完成的诗。
道光十六年(1836)农历十月初九至十五日,时年52岁的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林则徐,自淮安乘民船走水路来盐城视察。
因为淮安府盐城县打了个报告,要疏浚皮岔河,需银巨量。制台大人心中没底,遂决定来一次微服私访。他化装成商人,深入民间,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心情不错。他在农历十月十一日(公历11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
十一日,天晴,西北风。
十二里至陈家桥。十五里至天妃闸,旁有天后宫,正闸五洞,越闸二洞。三里至盐城县北门。 又五六里,至南门泊船,中遇两道长桥。一登瀛,一太平。此处河阔水深,泊船已有定更时候。
县城四面环河,将至天妃闸东南,望海云一带有似远山,因得一联云: “岸树已消残叶绿,海云犹带远峰青。” 是夜月明如昼。
回到公署未及一月,林则徐就拨下大笔银两,批准兴工疏浚皮岔河。
这就是林则徐林文忠公写于盐城的两句诗联,极为形象地描述了秋日盐城北门一带的独特景致。非常遗憾的是,林则徐只写了这两句,却未能完成全诗! 有人说,林则徐进士出身,写首诗有什么难的?也许他只想写一副对联呢。林则徐确实擅长撰联,一生不下百副,但最钟情者还是以诗言志抒情,且他笔下的名联多在诗中。如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兼名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颔联。 “岸树已消残叶绿,海云犹带远峰青”,很可能是酝酿中的一首诗中的两句。此时,制台大人初到瓢城,但见眼前的海云秋树,景致迥异于他处,便即吟哦而成。至于全诗要旨,因民生核心问题尚在察访之中,未便命笔定论。只是,林文忠公未曾逆料,这一等,就是180多年! 其时,林则徐作为封疆大吏,短暂在淮安城驻衙。而在淮安城外的河下古镇,正有半副奇联无人能对:
河下百年老店文楼饭店外墙 “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 两百多年来一直未有令人满意的下联 为此,淮安方面推出一项文旅策划,悬赏50万元,向全社会公开征求下联!
有人说,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噱头,炒作而已。然而,文旅“阳谋”何其多也!这副据传曾令乾隆皇帝挠头的奇联,已成为河下古镇的一个人文看点,强烈吸引着网上网下的眼球,不知有多少才子才女为之挠破头皮。曾有人对出下联,如“新老师,去悦来,瞻前顾后问左右”。但读来读去,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
为人续诗,自古就是风雅之事。如盐城大才子乔老爷曾在京即席作诗“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苦吟后两句而不得。伟人闻之,笑道:“我现在给你填后两句:‘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你看如何?”一时轰动诗坛,传为佳话。 不妨效法淮安,向全国征求林则徐残诗补作,欢迎各界人士参与其事,唯珠联璧合的佳作是求。也可切入设想中的“林则徐盐城登岸处”人文景观,使佳句远扬、瓢城知名。 那么,列位看官,您以为呢?
来源:盐渎杂谭 作者:征跟东 编辑:陆小艺、吴勇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