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美文鉴赏] 东方黑格尔:清朝大学问家刘熙载

  [复制链接]

2024-10-13 13:52:02 292800 0

我想我是海天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4-10-13 13:52:02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我想我是海天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4-10-13 13:52:02

与刘勰齐名,与郑板桥比肩,与黑格尔媲美,享有如此盛誉的不是别人,而正是兴化籍清代国学鸿儒刘熙载——概言

135103rovffkwvwghy4kg1.png

刘熙载乃晚清官宦学者、语言学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诗词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他一生治学勤勉,学识渊博,授教谨严,著述宏富,为政清廉,青史留名。更为重要的是,他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因其作品中蕴含丰赡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辩,又因与西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交相辉映,故被后世誉称东方黑格尔
刘熙载作为翰林院当朝进士,做过皇子老师,干过书院主讲,当过广东学政,可谓学问广博和政绩斐然。他不仅通晓四书五经,而且对子史百家、天文算术、文字声韵、诗词曲斌和书法等皆有深研细究,颇有造诣与声望;他尤其擅长文艺批评,毕生撰写包含扛鼎之作《艺概》在内的10多部文艺专著。
身世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在清代嘉庆十八年正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西大街城隍庙东巷“世以耕读传家”的清寒知识分子家庭。

135103nlkoy566l2o0vjch.png

刘熙载父亲刘松龄,字鹤与,监生,是位学问与修行皆高的隐士。其父仗义济世,悲悯天下,重视民教,对刘熙载为人学问要求甚严,曾品鉴儿子此子学问当以悟人,并嘱其志趣为是子可以入道,殆少欲而能思者也(《寤崖子传》)。
不幸的是,刘熙载“十岁丧父,哭踊如礼。”(《清史稿·儒林传》)数年后复丧母,“少孤贫,力学笃行,读书睹指识微,约言孱守。”(《清代七百名人传》)庆幸的是,陷入家道中落贫困孤寂的生活,并没有消蚀刘熙载的意志,反而读书更加刻苦勤奋,努力做到“无不涉猎,靡不通晓,博学躬行,明心见性”。
治学
参观位处兴化市府前街西端的刘熙载故居,让人感觉到沁人心脾的文墨书香韵味。正如他言志诗《斗室吟》写道:“室虽如斗此心宽,总为尘无一点干。莫带陈藩少年意,扫除误作等闲看。”可见文人雅士之风之气之志。

135103t0v335waa95u3vkk.png

故居内古桐书屋是他青少年读书习字和晚年著述辞世之所在。他求学广涉,于六经子史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但却以躬行为重他治学严谨,读书无汉、宋门户,如论格物,兼取郑义外而洁身修行,与宋儒相为表里日有心得,随笔记载陈列室中展示他的煌煌巨著,彰显他治学之成果;他亲书的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对联,凸现他阔宽之胸襟和书法之功力。
故居中堂上悬挂咸丰帝赐书的“性静情逸”横匾,讴赞他“读书养气所致”的人品与性情;刘熙载在读书治学中注重人格塑造,正如史书评价他“为人内清介而外和易”和“自少至老,未尝作一妄语,表里浑然,夷险一节。”
求仕
刘熙载凭借聪慧天资和寒窗苦读,一朝成名天下知。于道光十九年(1839),他26岁至南京乡试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他31岁赴京城会考中进士;旋因文章与书法俱优,故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成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就此步入仕途。
1853年,咸丰帝召对称旨,他奉命入值上书房,尊为诸王师;1856年,朝廷年终考察群臣,他道德政声名列一等,记名以道府用;1857—1859年,他请假客寓山东,在禹城开馆授徒;1859年底返京任职,因英法联军侵犯北京,“官吏多迁避,熙载独留”;1861年,他又离开京城,赴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1864年,同治帝起用旧臣,他被补国子监司业;同年,他又被任命为广东学政,补左春坊左中允;1866年,他于广东三年任期未满便告长假回故里,从此脱离宦海;1867—1880年,他应聘主讲上海龙门书院;1881年3月2日,他卒于故居古桐书屋,享年69岁。
尽管身处“仕皆师儒之位”,但刘熙载依然保持着勤政清廉的工作态度和清贫乐道的生活本色。他在公务期间,平素轻车从简,素食寒衣;直到退休之时,拥有的仅仅是打着补丁的被褥和数箱书籍而已,留给后人唯有“书生本色、儒者气象”之剪影。
授教
咸丰六年,刘熙载在朝廷考核中名列前茅,本可仕途再进一步,可他偏偏在官场中找不到自我,不乐为吏,不忘沟壑,遂下山东禹城,开馆教书两年多;后来又于同治初年到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三年,贞介绝俗,学冠时人名噪一时。

135103vzg8eyt9vstegyeg.png

同治三年秋,他被任命为广东学政,慎独主敬,四箴勉学,三年督学未满便退出官场;自同治六年至光绪六年,他将晚年最宝贵的14年全部奉献给上海龙门书院,身兼学者与导师,以正学教弟子,格物致知;与诸生主讲习,终日不倦,终于寻得他人生最好的生存状态,讲堂与书案成为他灵魂安放的最佳居所;当他去世噩耗传出,外地诸门生千里赴吊,《清史稿·儒林传》褒其品学纯粹,以身为教
诚如刘熙载于《寤崖子传》所言:“仕皆师儒之位,自其为诸王师,为太学师,与夫在乡塾为童子师,客游为远方士子师,出处不同,而视之未尝不一也。”表明他无论在何处为师授教,他都自觉做到“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培养英才”。
著述
作为一名官场大学问家,刘熙载可谓涉猎广泛,知识广博,心无旁骛,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他在为政、授教和思考、总结的基础上,撰写了众多学术和文艺著作。诸如教学随笔《持志塾言》,音韵学集著《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论艺学专著《制艺书存》,诗文词曲专辑《昨非集》,札记体文论《游艺约言》,自传体文本《寤崖子传》,汇刻本《古桐书屋六种》和《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刘熙载最具代表性的巅峰之作当属《艺概》。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卷10万言;全书作为说文论艺通论性巨著,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之法,分别论述文、诗、赋、词曲、书法之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及重点作家作品。
贡献
刘熙载是封建社会末期一位正直的君子儒和杰出的学问家,其名在国史,泽在胶庠的评言,足以诠释他乃德艺双馨的一代大师。
作为学者 ,他的学术贡献具有令人惊叹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作为文艺理论家,他是传统文艺理论批评研究的集大成;作为文学家,其《昨非集》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作为语言学家,其在音韵学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作为教育家,其《持志塾言》中教学随笔于今仍然意义非凡。

135104ytlunhrhnlziyt4o.png

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艺概》的问世,这是继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关于文艺批评理论和美学研究探索的力作。在《艺概》中,作者从文艺是心学出发,系统全面地说文论艺,提出诗与天人之合”“艺者道之形”“诗品出于人品”“论词莫先于品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而已等一系列命题;并借鉴黑格尔的哲学及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大胆地研究、探索和创新,为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推进与发展奠定了基石。
纵观刘熙载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之人生轨迹,回望他治学求仕为政授教著述之奋斗历程,我们分明感知到——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清末王朝,刘熙载为自己找到了一条亦官亦隐的为人为官为学为文为艺之道。”
作者简介征夫,微名楚水隐士,江苏扬州人,市作协会员,九州文学会四川网总编,乳燕文学天地及兴化作协平台副主编。
来源:三湘四水文学网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平台声明:本网为文化公益性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图片除标有出处外,其余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致信本网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等待验证会员
:
anqiau587@sina.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418

帖子518

积分1590

图文推荐

  • 夏俊山 | 愿爱如晨曦照耀你们成长

    岁月的画卷中,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长辈的期望与温

  • “满街棠树有遗风”;——盐城海棠园怀古忆

    四月盐城尽花园海棠盛宴忆汝珍文/相鸿题记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