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华正堂 | 成授昌《马桥印象》之印

[复制链接]

2024-11-16 10:13:39 242904 0

哎哟哈尼i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4-11-16 10:13:39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哎哟哈尼i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4-11-16 10:13:39

市井里的乡土
 
——成授昌《马桥印象》之印象

 
     日前,收到恩师成授昌先生的新著《马桥印象》。随即拜读,一篇篇、一字字使我穿越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化县城。在这块被文人称为楚水昭阳,被老百姓叫做“荷叶地”的地方,在城西有个马桥街,街上有个邹家大院,这是老师一家租住的栖身地,是老师的衣胞地,是老师少儿时代成长的地方。
     去年,《马桥印象》入选为2022年度里下河文学丛书,她的出版,是里下河文学园地里盛开的又一朵奇葩,是炎夏之季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的清凉的慰藉。

101201q3crsljv8jarcrq9.jpeg

     年逾古稀的先生,现居扬州,有时跟着儿子一家居于北京,甚至到新加坡。但现时的眼前的繁华总敌不过深深刻印于他脑海深处的六十年前的故乡的一景一物一恍惚。他的故乡是马桥头上的那个圆石头,是岳飞的系马桩,是戳茄子,是萝卜响,是开花的馒头,是酒糟鱼,是炎夏头上的疖子,是冬日脚上的冻疮,是端午的三角粽,是灶日的两粒黄豆。还有那童趣,那亲人,那街坊。等等。
     情字当头。参天大树总离不开地下的根。风筝飞天,总有一根线牵着。游子在外,时间越长,年龄越长,对家乡的感情越深。似久藏的醇酿,浓香扑鼻。如山泉瀑布,喷涌而出。《小脚粽子飘清香》:“粽子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浓浓的亲情,那是父母的爱,也是乡愁的味道,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情。”作者在《美味百叶千千结》中写道:扬州的早茶烫干丝,干丝是用茶干劈成薄片,再切成细丝。“干丝比百叶柔软细腻一些,但是不如百叶有劲道。”他认为“烫干丝配以生姜丝,小盘子装成小丘。家乡的烫百叶拌的是生姜片,用大盘子装成大山。烫干丝是文人雅士的休闲吃食,烫百叶适合劳作之人,大筷子扠,大口的喝。”“百叶好美味,心有千千结。”这段文字的对比丝毫没有贬损扬州干丝的意味,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劳作者、对那个时代深深的眷念之情。

101201volsojbhz1toztes.jpeg

     趣在其中。散文集《马桥印象》分为六辑,且不说《儿时童趣》中的《换糖》《笃糖》《转糖》等篇什,单是《街巷烟火》《旧时行当》《岁月留痕》等辑中,无不透露出艰难时代中市民们的生活乐趣,儿童们的幸福笑靥。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加以精当的描写。《伏天烫筋骨》:“大太阳的天,聋奶奶瘫坐在屋檐下,头上顶一块湿毛巾,面前放一摊大大小小的碎缸瓦,还有一块比手掌大一些的红石头。不时拿起一块缸瓦放到背上、腰上、腿上,那是何等的热,可是老人烫得高兴,当然有时会惊叫一声‘哎吆喂——’。聋老太的石头晒得烫了,她会小心的放到心口上、肚子上,惯宝宝似的搂在怀里,转着部位烫,脸上就都是表情了,惊恐的眼神,张嘴的惊叫,舒展的享受,时时在变化。龇牙咧嘴的叫着‘乖乖、乖乖——’。一旁看着的我们也会跟着叫‘乖乖、乖乖——’。”读着这声形并茂的文字,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101201rdz1fegwgtkugy6g.jpeg

     意在笔端。马桥是作者儿时欢乐的地方,一个甲子瞬息闪过,过去的一切在作者的记忆里却格外清晰。他以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打捞旧日时光,让我们感受那个古城曾经的美好过往。他总是让时光之轮滤去雾霾阴云,留下一片阳光彩虹。请看:“小门其实很破旧,透过门缝,两个院子的孩子们经常互换小人书,敲着喊着,大人嫌吵,我们就对着门缝说悄悄话,把小人书塞来塞去。”(《马桥头上的圆石头》)再看:“吃到最后,泡焦屑的碗总有一个人自告奋勇来舔。一个大碗放在嘴边,伸出舌头转着碗边向里舔,人小舌头短,碗底一块舔不到,最后都是用二拇指弯着进去刮,那时节,嗍着指头都是香的。”(《又到六月六》)
      卒章显志。老师的千字散文颇得汪曾祺真传,娓娓道来,干净利落,行于当行,止于所不可止。他在《茨菇有根苦嘴子》一文中,写到沈从文说茨菇的格高,写到家乡人喜欢吃茨菰烧肉 ,写到陆游的诗句“掘得茨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写他小时候咳嗽,妈妈用茨菇嘴子煨汤给他喝。篇末,作者深情感叹:“要知道,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啊!”在《时光点染苋菜红》中,写到外婆的话,好苋菜,揉三揉。写了白苋菜、红苋菜。引用清代名医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写了张爱玲对苋菜的喜爱。最后,作者说“苋菜,点染着我儿时在邹家大院的欢乐,如今还是我心中一朵绚丽多姿的花儿。”这样的结句,这样的深情,和汪老《茨菇咸菜汤》结尾处“我想念家乡的雪”是一脉相承的啊。

101201sosvcgv21ne1zgvg.jpeg

       《马桥印象》中所写人物有炕烧饼的网福子,卖鱼不用称的郭三,摆小摊的黑翠翠,补锅的二胖子,弹棉花的夫妇等等底层平民。所写吃食有芋头烧扁豆,小鱼烧咸菜,萝卜响,蛋炒饭,蛤蟆酥等等。儿童活动是踢毽子,看麒麟,捉蟋蟀,逮蜻蜓等等。我总觉得老师所写的那时的少年儿童除了没有农村孩子的下河游泳、取鱼摸虾、爬树、挑猪草之外,大致相同。市民们的生活与农村的生活也相差无几,他们也养鸡,也种扁豆,也秧南瓜。这样的文字,虽说是市井,实则为乡土。这是市井中的乡土,是真正的乡土文学,里下河文学!(泰州日报2023年9月14日)


来源:范家五巷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金牌会员
:
likj121@sina.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627

帖子845

积分2403

图文推荐

  • 夏俊山 | 愿爱如晨曦照耀你们成长

    岁月的画卷中,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长辈的期望与温

  • “满街棠树有遗风”;——盐城海棠园怀古忆

    四月盐城尽花园海棠盛宴忆汝珍文/相鸿题记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