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勤 耿九畴(1396—1460),字禹范,号恒庵,河南卢氏人,祖籍山西平定州(今平定县),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耿九畴长期负责漕运与盐政,位高权重,但为官清廉方正,因此与河南人、长期负责浙江与南京粮储的轩輗齐名,并称廉吏。 耿九畴自幼聪慧。7岁时,父亲教授《大学》,经过4天,背诵全文,一字不漏,父亲非常惊奇。20岁时,补弟子员。 宣德六年(1431),耿九畴授行在礼科给事中。他平时议论,胸怀宽广,待人公正,因此名气大,名声好。 正统初年(1436),由于明朝政府管理上的漏洞,加之私盐猖獗,致使两淮盐政严重混乱。为革除积弊,大臣们推选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到扬州上任后,对盐业的生产运输到调拨等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积弊的原因,为此列了五条建议上奏皇帝,得到批准后下达施行,从而使盐政混乱的局面得到了很好治理。后来,耿九畴的母亲过世,他需回家奔丧而离职,盐场百姓数千人上表朝廷请求把他留下。 耿九畴淡泊名利,为政清廉,平素不结交权贵,凡是有人请他托办的私事和礼物,一概回绝。正统十年,耿九畴被起用为都转运使。任职期间,他理政之余唯一爱好就是焚香读书。他曾说:“为官者最应该亲近的是百姓,若按官场请托的办,百姓则会受害。凡事有是非曲直,岂能以私心而废弃了公理?”他的廉洁之名传播开来,老少妇孺都知道他的品行。 据说,有一次耿九畴在书房里读书困倦,便到野外散步。走到水渠边,望着渠里缓缓流淌的清水,他若有所悟地感叹道:“这水好清啊!”不料,旁边一少年听到了,接着说:“水的清澈,不如您的清廉。” 正统十六年,耿九畴遭到诬陷,被逮捕审问,罪名被洗清后,留任刑部右侍郎。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举国慌乱。景泰皇帝朱祁钰临危登基,耿九畴留守京城,参与于谦主导的北京保卫战。他镇定自若。其间屡次辨办疑案,不屈不挠。 凤阳是明朝一代的“中都”。当时发生灾荒,盗贼将要起事,明代宗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他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屯田,招来流民7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经济也得以恢复。 两淮之地自从耿九畴离任后,盐政多废。明代宗仍命耿九畴兼理。不久敕令他审理各府的重犯,他秉持公道,为许多人平反。10月,朝廷命他兼任巡抚江北各府。 景泰三年(1452),耿九畴进通议大夫。3月,他取代陈镒镇守陕西。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卒,耿九畴弹劾他们。诏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的,都报告上来。边将请求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常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业,用将帅干什么?”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便治守将之罪。他为官清正,一时誉满朝野。 景泰四年,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事情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转为左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即从耿九畴开始。有圣旨要买羊角为灯。耿九畴引用宋朝苏轼谏阻宋神宗买浙灯的事,明代宗于是作罢。明代宗因有灾异而征求意见,耿九畴请明代宗延揽硕儒,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明代宗优诏答复他。 天顺元年(1457),耿九畴入京师议事。这时已经复辟成功的明英宗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于是,把他留下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后来,他向皇帝提了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五条建议,皇上都采纳了。 同年六月,御史张鹏等人弹劾迫害于谦的权臣石亨、曹吉祥。石亨等人认为耿九畴是主使,便把他也投进监狱,再贬为江西右布政使,不久调任四川左布政使。 天顺二年,礼部尚书空缺。明英宗问大臣李贤,李贤说:“论老成而清廉,莫如耿九畴。”于是明英宗把他召回。耿九畴到京后,明英宗看他年老,改为南京刑部尚书。 天顺四年,耿九畴因风眩而病逝,谥“清惠”。清者,高洁脱俗也;惠者,有恩于民也。这个谥号,可谓实至名归。《明史》评价:轩(轩輗)、耿(九畴)矫厉绝俗,物不能干。 扬州府名宦祠在嘉靖时期祭奠在扬州为官而有政声的名人三十多位,耿九畴名列其中。 作者简介: 生于兴化,求学扬州。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作家。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