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
◆张晓玉
与梅花有着微妙的应和
与美好有着苦寒的发端
从山川湖海来,却对一碗水感恩
献出一束花,整个房间亮了
时间开始置顶
世界有了中心
到了夜晚,那就是月亮
如果细数,就有着一群蝴蝶停泊着
这是一与多的关系
这是一与世界的关系
她,仍然站清水里
深情地看着你
◆落叶
抱紧自己,抱紧目标
不能做静止的树叶,就学习飞翔
黄色褐色都是小鸟,口衔云端的消息
收信人是大地
当信件纷纷落下,铺满了道路
像一条河,泛起涟漪
泊着一只只小船
没有缆绳,没有篷帆
被狂风卷起,翻飞着,旋转着,俯冲着
有人一声断喝:好时光
是隐于西风?
是隐于天空?
作者简介:
张晓玉,本名张晓玉,女,江苏扬州人,退休。系扬州市作家协会的会员。热爱文字,热爱家乡,主要是围绕家乡写家乡。诗与散文散见于网媒与纸媒,并经常获奖。
诗观:诗是遥望与抵达之间的瞬间,不可辜负。
◆王红民评诗:
张晓玉老师的这两首诗,《水仙花》与《落叶》,从自然之物中萃取深刻意蕴,展现独特视角与细腻情思。
《水仙花》里,水仙与梅花“微妙的应和”、“苦寒的发端”,暗示其坚韧优雅的特质。从“山川湖海”到“一碗水”的感恩,绽放照亮房间的花,水仙完成从广阔到微小又回归宏大的升华,成为时间与世界的中心,夜晚似月,花瓣如蝶,一与多、一与世界的哲思自然流淌,它静立清水“深情地看着你”,是自然对人的温柔凝视,满含生命的纯净与深情。
《落叶》则是另一种生命的激昂叙事。落叶不再“静止”而“学习飞翔”,色彩化为“小鸟”传递天地消息,落地似河载“小船”,无拘无束。即便被狂风摆弄,却在他人“好时光”的断喝中,于“西风”“天空”之下,隐匿着对生命起伏的坦然和对时光的豁达,这是落叶的归根与超脱,是秋暮的壮丽与安宁。
张晓玉老师笔触精妙,从水仙悟生命纯净和世界关联,借落叶抒时光流转和生命态度,以自然为墨,绘就心灵与哲理交融的诗意长卷,邀读者共赴一场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于平凡中见深邃,于细微处感宏大,尽显诗之魅力。
◆雪天
陈海燕
父亲要回老家了,腊月的雪花中
离别
是刺眼的光,疼了我的眼
雪花渐染白发
我伸手,轻轻掸去
却又一次次飞来,从空中
落在手上,化在心底,成了泉水
连通了我和回忆
元旦,早上
黑脏的衣服,头发
深陷的眼眶,挂满霜雪
冻红的手,血红的小嘴微张
七十五块钱,皱巴巴的,紧攥
“去买个复读机”
我知道,昨天晚上
他又悄悄去了十里外的煤仓,卸煤
复读机躺在了杂物中
耳机,充电器,还有笔挺的背影
都在岁月里,走失
我把明天写在纸上,父亲把青春留在身后
崭新的五百元钱,硬塞我手里
回老家的车,在雪中白了头
一点点把父亲装进去,一点点消失
作者简介:
陈海燕,女,90后,生于山西忻州繁峙,大学毕业。创作新人,作品见于《平型关杂志》《远阳文学》及各诗社公众号,微刊。
诗观:写诗就像种田,把无根的文字,种到生活的原野,便成诗歌。
◆芳兰评诗:
这首诗以“雪”贯穿始终,开篇渲染离别的凄清,又借雪花染白父亲头发、落在手中化泉等,将无形情感具象化,关联起现实与回忆,强化不舍与思念。“复读机”“七十五块钱”等日常意象,承载生活艰辛与父爱,以小见大展现父子故事。
诗中的雪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情感的承载与烘托。开篇腊月雪花纷飞中父亲的离别,那雪光似针刺痛作者眼眸,扎进心底,让人体会到不舍如这寒雪般彻骨。如对父亲“黑脏的衣服”“深陷的眼眶,挂满霜雪”“冻红的手,血红的小嘴微张”细致描写,画面感十足,让父亲辛劳形象跃然纸上;伸手掸雪、攥钱动作,传递细腻情感,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父子深情。
细节刻画入微,复读机、七十五元、煤仓等意象,像拼图碎片,拼出一位默默负重、倾尽所有的父亲形象。他不顾寒夜辛劳,为孩子学业攒钱,那皱巴巴的七十五元承载的是厚重父爱。复读机被岁月尘封,也象征着时光流逝、成长变迁,孩子对父亲挺拔背影的追忆,满是眷恋与怅惘。往昔父亲笔挺背影和如今在雪中离去的沧桑对比,凸显岁月沧桑,丰富情感层次,引发强烈共鸣。
结尾处,崭新五百元与雪中离去的车,新与旧、给予与远离的反差,尽显父亲的无私和离别的无奈。作者把明天写在纸上,怀揣希望前行,父亲却把青春留在身后,奉献给子女。整首诗文字质朴却力量千钧,让我们看到无数平凡家庭中父母的缩影,他们用一生托举孩子未来,读之,感恩与温情在心底久久回荡。
◆与一场雪恋爱
陈凤
(一)
南方城市不常下雪
但并不防碍
我对雪的期待
无数次想象与等待
漫天洁白的雪花
翩翩起舞盘旋而落
在寒风刺骨的日子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
向人讲述与雪的恋爱
浓情化不开
(二)
她曼妙的舞姿
就如雪的姿态
纤尘不染,凌空漫飞
多少次远观如痴如醉
不敢靠近生怕惊扰
令四季明媚的雪
一旦融化不复存在
(三)
繁花已睡,万籁俱寂
不期邂逅,一场雪
听见雪舞的韵律
配合她优美的舞姿
在我的左顾右盼中
——翩跹而至
这一场雪
已等了多年
作者简介:
陈凤,70后,四川都江堰人。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诗人》第45期学员。热爱文字、音乐。练笔多年,300余篇时评发布于各大主流网站及影响力网站。诗歌、散文散见《中华读书报》《青年文摘》《青年作家》《草地》《四川人文》《长江诗歌》《神州诗歌报》《远阳文学》等纸刊及网络。《父亲的花园》收入《都江堰百年散文选》。
诗观:因为热衷,所以热爱。在大千世界,用笔书写温暖
◆芳兰评诗:
读完陈凤笔下的《与一场雪恋爱》,仿若踏入一个至纯至美的雪之梦境,内心满是触动。在描绘雪落下的姿态时,也融入了自己如痴如醉、小心翼翼的情感,将期待、珍视等复杂的情绪通过雪景来体现,使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雪深沉的爱意。
诗中,南方城市少雪,可作者对雪的期待从未缺席。这份期待跨越寒暑,在寒风与骄阳下暗自生长,是对美好的执念。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怀揣着类似向往?
作者将“她”比作雪,那曼妙、不染纤尘的模样,恰似雪的空灵。诗里的“雪”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中的雪,更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纯净的情感和期盼已久的梦想,象征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从雪的舞姿“曼妙”“纤尘不染,凌空漫飞”,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不敢靠近生怕惊扰”“左顾右盼”,每一处描写都很细腻。这种细腻的笔触有助于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很好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而那场久候的雪,终于在寂静中降临,多年等待一朝得偿。这让我体悟,坚守希望,美好终会应约而至。人生困境里,只要心怀期待,属于我们的“雪”也会翩跹而来,为生命添一抹亮色,温暖岁末寒冬。
◆唐代铜镜
靳芳兰
十一月的冷风刮进来,
把树刮得光秃秃的,
烟袅袅飘散,变成一缕缕的长线,
沿着码头散开。
很快,雨水使黑黢黢的运河水涨起来。
夜幕降临,霜冻再次来袭。
冷风从门缝里钻进来。
一面铜镜说出风中孤寂,像世界一样,
辽阔无垠。
长堤分开了湖与运河,
卸货的人要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收集、搬运、分拣货物,
然后把它们运到码头。就这样
繁忙的旺季,人来人往的小镇上
疏影深处,遗落了一面唐朝的铜镜,
它与它的光亮落入一样的结局。
虚构的未来复述,归途
早已烙印心中
一间富丽堂皇的屋内,点亮了灯,
灯下映出铜镜里一位女人,
青丝长发及腰,金色的发簪
熠熠生辉,顾盼的眼神含情脉脉,
如古琴拨动弦音。
铜镜上飞翔着的两只凤凰,神话了。
还有一些吉祥纹,一个月圆之夜,
很多人等着退潮。
终遇见世上的那条河,她与铜镜里的人儿
眉目传情,欢喜如同那年乘船出发。
百里运河大堤如卧匐伏,
万物在薄情而炙热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影子在铜镜里刚刚映出,便立刻隐去。
似乎铜镜里藏着焰火的炙热,
明暗相间的灯火在眼前的黑暗中问路,
铜镜早已失去了唐朝的那段记忆,
江枫渔火,彼此遥远。一位女子也
已蓦然离去。记忆用分界线隔开,
心爱的人儿远在天堂,
唯有铜镜从此守在思念的身旁。
作者简介:
靳芳兰,生于甘肃,长于新疆,现居扬州。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发表。著有散文集《梦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诗观:有人说爱诗会忧伤,我却从未找到一个彻底离去的借口,至今仍把诗视为呈现内心世界的最好形式。
◆王红民评诗:
读完芳兰老师这首诗,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心被那面唐代铜镜牵引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漩涡。诗中的冷风、秃树、袅袅青烟,勾勒出的萧瑟之景,宛如岁月的底色,为故事拉开序幕。这面铜镜宛如一个神秘的时光使者,遗落于繁忙小镇,带着大唐的繁华与落寞,静静诉说往昔。
它见证了古时卸货劳作的喧嚣,也映照出女子梳妆的温婉柔情,凤凰、吉祥纹,月圆夜,那是大唐盛世的余晖,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可转眼间,现世的冷峻扑面而来,大堤卧匐、影子隐现,铜镜失忆,心爱之人远去,鲜明对比中尽显岁月无情。
诗人借铜镜这一意象,巧妙地缝合了古今裂缝,让人体味到繁华易逝、生命无常。我们仿若在江枫渔火的遥远处,与千年前的古人同望一轮月,感受着相同又各异的悲欢。它提醒着我们,时光洪流虽滚滚向前,那些镌刻在器物上的记忆,永远是心灵归途中不灭的星火,值得珍视、回味,莫让生命在匆忙中留白。
芳兰老师的这首诗意境幽远,开篇以冷风、秃树、烟缕、涨水、霜冻等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氛围,那面唐代铜镜突兀出现,承载着历史沧桑,“说出风中孤寂”“辽阔无垠”,宛如打通古今。
诗中既有古时画面,如卸货劳作、遗落铜镜,又有屋内女子对镜梳妆,凤凰、吉祥纹、月圆夜,透着大唐繁华与柔情。今时,大堤横卧、万物生存,影子隐现,铜镜失却记忆,女子离去,只剩思念。时空交错,借铜镜串联,展现岁月变迁,将往昔美好、现世清冷、往昔与当下的割裂,用细腻笔触绘就,于虚实间让人品咂历史与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