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春节临近,儿时过年的那些画面就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无尽的欢乐与温暖,那是一段再也回不去却始终难以忘怀的时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儿时每当听到这首童谣,我便知道,那充满欢乐与温馨的春节即将来临。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就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农历腊月初八那天,天还未亮,厨房里就已经飘出了腊八粥浓郁的香气。母亲会早早地煮上一锅腊八粥,食材丰富多样,有红枣、桂圆、莲子、红豆等,熬得黏黏稠稠,香气扑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乎乎的腊八粥,感受着年的味道越来越近,心里满是对新年的憧憬。那香甜软糯的味道,至今仍萦绕在舌尖,成为了我对儿时过年最初的美好记忆。 腊八过后不久,扫尘的日子便到了。在我们老家,寓意着把过去一年的灰尘和晦气都清扫出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全家老小齐上阵,父亲负责搬挪家具,母亲带领着我们几个孩子,拿着扫帚、抹布,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仔细打扫一遍。墙壁被擦得干干净净,窗户也变得明亮通透。那时候,虽然打扫卫生是个体力活,但一家人有说有笑,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终于到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除夕。这一天,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大早,父亲就带着我父亲会带着我去集市上购置年货,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红红的春联、喜庆的年画、各种鞭炮烟花,还有琳琅满目的糖果、瓜子,看得我眼花缭乱。我紧紧拉着父亲的手,穿梭在人群中,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小玩意儿,会旋转的彩色陀螺、能吹出各种声响的口哨,这些简单的玩具就能让我开心许久。 回到家,母亲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年夜饭,煎炒烹炸,各种香味交织在一起。红烧肉、炸圆子、炖排骨……一道道美味佳肴在母亲的巧手下诞生。我和父亲则忙着贴春联,父亲站在凳子上,拿着刷子涂抹浆糊,我在一旁帮忙递春联,看着那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福”字倒贴寓意着“福到了”,心里满是欢喜。看着那红彤彤的春联和“福”字,仿佛整个家都变得更加喜庆了。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和希望,心中充满了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夜幕降临,年夜饭摆上了桌,我们迫不及待地品尝着美食,有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鸡,象征着“吉祥如意”。大家一起吃着、笑着,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当外面的鞭炮声响起,我会和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放烟花、鞭炮,璀璨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村庄,也照亮了我们快乐的脸庞。我们欢呼着,奔跑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们就被鞭炮声叫醒,穿上新衣新鞋,吃完早茶点,先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则会笑着给我们发红包,那小小的红包里,钱虽然不多,但那是一份浓浓的祝福。然后,我们就出门去给邻居们拜年,互相祝福,每到一家,都能吃到各种好吃的,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玩捉迷藏、丢沙包,欢笑声在回荡,那纯真的笑容,是新年里最美的风景。 那些春节的印记忆,不仅仅是一个个节日的片段,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家庭亲情的凝聚,是岁月留下的深深印记。它们承载着我们的童年欢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始终能找到心灵的归宿。那份浓浓的亲情、热闹欢乐的氛围,那份温暖与幸福,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过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传统的习俗渐渐被简化甚至遗忘。但儿时过年的那些画面,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是岁月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都无比怀念小时候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日子。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