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泰兴县令——戏曲家谢谠
作者:李长贯
谢谠(1512-1569),字献忠,号海门,1512年出生在浙江上虞小越镇。明嘉靖甲辰科(公元1544年)进士,授江苏泰兴县令,时年三十有二,族人乡亲都纷纷前来道喜,按说这事该高兴才是,可谢谠却愁眉不展。因为泰兴这里襟江带海,地理环境特殊,乃南北交汇之地,民风彪悍,谢谠担心,他会与诸多前任一样,难以善终。果不其然,他到泰兴任职不久,就辞官返了乡,倒不是泰兴民众不拥护他,而是他办事太过直率,得罪了不少同僚,又不善变通,同时也因他骨子里对故乡山水的欢喜与依恋,故而辞官还乡。
光绪《上虞县志》载:“泰兴,维扬严邑也,宰其地者多不得善去,谠筑来鹤亭,建柴墟公馆,乐与贤士大夫游。未及考,亦以墨归家。”谢谠回到家乡上虞后,过起深居简出的隐士生活。“傍盖湖,筑白鸥庄于荷叶山中。朝夕惟读书著述吟咏为事,间为乐府,含杯自放,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不问生人产,以故家中落,至卒不能成殓。”这一记述表明,他的好些前任在泰兴为官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且结局也都不是很好。他本有一种士大夫的情怀,是个性情中人,乐于墨客骚人交往。据传,他任泰兴县令时,有人赠送其一鹤,数日后,又有一鹤自西北而来,“相与翱翔,弥日不去”,谢谠十分高兴,遂在县署西建一小亭,额曰:“来鹤亭”,吴与点为记。举人周崇儒作《来鹤亭为邑侯谢公赋》,诗曰:“茂对春风午坐深,晖晖晴日转堂阴;飞来碧落一声鹤,唤起瑶台三弄情。万里暂停连海翮,九皋应播唳天音;主人信有赵公操,来伴成都月底吟。”谢谠在泰兴曾“筑来鹤亭,建柴墟公馆,乐与贤士大夫游。”他为此而遭弹劾,不得不辞官归去。
归去来兮,他在夏盖湖滨荷叶山下建造了一座乡间别墅,仿唐代著名诗人司空图作休休亭之意,取名休园,又取辛稼轩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之义,别称白鸥山庄。谢谠在白鸥山庄归隐后,20年不出,读书作文,著有《谢海门集》、《古虞集》。他“才华俊逸,器度坦夷”,“与人交,油油若饮以醇,饱德而去”,善工诗、古文和词。诗文多以上虞山水为题,其间,与同乡的一些诗友多有唱和,徐渭曾与之有诗词相唱和。谢谠的诗文有:《题夏盖山亭》、《休园记》、《白鸥庄》、《白鸥庄别业》、《夏盖湖赋》、《夏盖山赋》、《夏盖山亭碑记》。
晚明绍兴府下辖八县:山阴、会稽、上虞、余姚、诸暨、萧山、嵊县、新昌,越中曲家主要有:徐渭、陈鹤、谢谠、陈汝元、叶宪祖、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约四十人,组成越中曲派。其中晚明时期属于上虞籍的戏曲作家有谢谠、车任远、朱期、赵于礼等人,他们大部分出自官宦世家,受家庭氛围熏陶,有相当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基础,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吕天成明确指出“上虞有曲派”,其中以谢谠、车任远最为有名。谢谠著有《四喜记传奇》。全剧共42出,敷写宋郊、宋祁兄弟俩俱臻贵显事。剧本以宋祁与宫女郑琼英、妓女董青霞的婚姻事,为主要线索,中间夹叙了宋郊因以竹桥渡蚁、中状元以及文彦博镇压贝州王则起义等情节。剧名“四喜”取自“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桂名时”之《四喜诗》。
谢谠晚岁,邑令以宾礼敦请,始一二至。嘉靖四十三年,吏部尚书李春芳聘请徐渭赴京作幕僚,谢谠有诗《送徐天池入京》赠别,谢谠认为徐渭此次入京定能施展才华,建立功业,寄以厚望。徐渭亦依原韵作《答谢泰兴海门》以谢。谢谠最终因为人坦荡,不愿与污吏为伍再入官场,又不善营生,以故家道中落,至卒不能成殓。所以泰兴人谈起这个曾为泰兴县令的谢谠时,在敬佩其为官清廉、礼贤下士、襟怀坦荡的人品和横溢才华的同时,也不免为其个人的悲剧而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