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古地名的故事,我们已经连续说了三期(详见文末链接),今天接着聊第四期。 ▲【朱沥沟】明末,有富户朱达,为水利之便,发起开沟,初名朱达沟,后更今名。长期作为盐城重要的水源通道。 ▲【保生堤】清亁隆十三年(1748)建,位于盐都学富镇境内,取防洪保生之意名之。 ▲【仇垛河】自然河道。明代有仇姓人家居于河西垛上,久而得名。 ▲【马踏沟】自然河道。相传,此乃古“东晋城”的跑马道陷落成河,故名。 ▲【前营村】又名沙家营。相传明代官兵抗倭寇,于此扎下前大营,故名。 ▲【张铺】【张家铺】清朝政府为行使公务、送交文书,十八里设一铺(驿递铺),此铺为张姓管理,故名。张铺为村名,现并入郭猛镇护西村。 ▲【石庄】大纵湖(义丰)境内石庄社区。相传明朝成化年间,江南移民中的苏州张、陈、王等十户迁此。初名十家庄,嗣以石枷镇苦水井,复掘得甜水井,遂更名石家庄,俗称石庄。 ▲【陇翅庄】义丰境内自然村。明代“洪武赶散”时,苏州朱氏迁此湖滩,择居高地,初名朱家墩。成化年间,以凤凰拢翅落此而更名拢翅庄,后讹作陇翅庄。 ▲【庙村】近村昔有“静居寺”,为原盐城县“九寺十三庙”之一,故名。今为大纵湖辖境。 ▲【马厂】与冈中的马厂同名不同地。相传唐、宋时此地为养马场,今大纵湖镇骏马村驻地。【芝麻墩】相传唐时养马场驯马到此则止,称止马墩,久而传为芝麻墩。 ▲【花园垛】今红星村驻地。相传原是古代一官员建的一座花园,故名。 ▲【刘贯庄】盐都尚庄境内自然村。明初,苏州阊门人刘贯迁来此地定居,故名。今合并为五瑞居委会。 ▲【野花庄】明朝初年,有花姓人家居此,人丁不旺。后又有一户花姓居此,人丁兴旺。前花称后花为“野花”,故名之,实皆花村人。 ▲【杨师庄】尚庄自然村。明初,杨姓居此,颇有文化,乡人称之为师,故名。 ▲【双甸】清初,吴、张、葛三姓居此,内有两户给人家当佃户,称“双佃”,后更名双甸,自然村。 ▲【江窑村】三百多年前,江姓在此以烧窑为业,故名江家窑。北蒋境内。 ▲【鹤鱼荡】秦南东方红村。相传该地原颇荒芜,水中多白鹤和鱼类,故名。 ▲【水府庙】早年有朱姓在蟒蛇河边砌水庙,伸于河中,远看似浮于水面,故名。自然村。 ▲【华判庄】学富镇内。明朝有一华姓判官居此,故名,久而成庄。后与水府村合并为华府村。 ▲【三旺村】鞍湖老地名。曾有王家三兄弟居此,名三王庄。清末吴知县来此,更今名。 ▲【地塘村】便仓境内。此处原有一土地庙,庙后有一方塘,故名。 ▲【新发庄】便仓镇新陈村驻地。相传有两位外乡人在此定居,后来发了财,故名。 ▲【蔡尖】原为南洋镇一村庄。因蔡姓人家所居的两河交汇处为一尖角,故名。现为盐城开发区一社区。 ▲【奎王庄】学富镇境内自然村。清初,原有几户王姓居此,富人称之“鬼王庄”。后该庄出了秀才,改为魁王庄,土改时更名为奎王。 ▲【白兔庄】学富镇老村庄。三百年前,柏姓在此所建庄园形似玉兔,故名白兔庄。抗战中,隽杰烈士就被叛徒枪杀于此。 ▲【下辛村】响水陈家港镇西。明末清初,有周、饶两姓标田颇多,但能耕稼者少。乾隆晚期,又有几户人家逃荒至此,,从饶家购置土地,以耕种为生,熬盐为副。先后到此的有辛、李、陈、黄、王等姓氏,栖身于低矮的顶头屋。一遇荒年,便外出讨饭,人问何庄,无以回答。后因辛姓人家来此最早,便说是下辛庄,久而成名。此地历史上曾先后归山阳、海州、灌云、涟水、阜宁管辖,曾边有属海安集乡。 ▲【小浦庄】,即响水镇小浦居委会。浦,意为靠近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清乾隆年间,人口剧增,沐阳大户人家吕氏一支来此安家落户。因地处灌河边,经海州官府批准,定名小浦。 ▲【苗寨】响水镇境内行政村。此处原来住着苗氏,田土多,颇富有。为防土匪,在庄子四周筑有围墙,四角有炮楼,雇枪手看家护院,屡退抢匪。某次一匪头被 一枪打掉帽子,惊叫:“不得了,苗寨太厉害啦,快跑啊!”后人遂以苗寨名之。 ▲【唐刘河】盐都潘黄境内,原唐刘村。旧时因唐、刘、胡三姓人家居此,故名“唐刘胡”,讹称“唐刘河”,久而习非成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团政委郭猛即在此中弹牺牲。 (未完待续) |